□ 文| 方 振
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中國在國際上備受關注,中國速度也成為了世界認識中國的一個重要名片。中國企業也在中國經濟的支撐下日益崛起,市場經濟也因此愈演愈烈。為了在殘酷的競爭中生存下來,企業運用各種方法增強其實力。標準成本法作為一種成本控制制度,是成本管理的一個重要部分,它涉及企業的方方面面,在企業管理中有著重大作用。
標準成本法又稱標準成本會計,是指以預先制定的標準成本為基礎,用標準成本與實際成本進行比較,核算和分析成本差異的一種產品成本計算方法,也是加強成本控制、評價經濟業績的一種成本控制制度,是對企業成本進行控制的一種方法。
不同于實際成本控制制度。標準成本法的核心是按標準成本記錄和反映產品成本的形成過程和結果,并借以實現對成本的控制。它最早起源于西方管理會計學,其主要是指企業以評價經濟業績、加強成本控制為目標,以預先制定的標準成本為基礎,對比分析及核算企業實際成本與該預先制定的標準成本后,找出成本差異的一種成本管理方法。
1.標準成本制定比較靈活。標準成本法通常有四種形式——理想標準成本、正常標準成本、現行標準成本、基本標準成本,通常從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制造費用三方面著手進行。直接材料成本包括標準用量和標準單位成本兩方面;直接人工成本包括標準用量和工資率兩方面(計時工資時);制造費用分為變動制造費用和固定制造費用兩部分,都是按標準用量和標準分配率來計算。定額成本是按現行定額以及計劃單位成本、分成本項目(即原材料費用、生產工資費用和制造費用)來制訂的。相較而言,標準成本法更為細致。
2.具有較強的穩定性和約束性。在一個會計年度內,固定不變,不需要因為小部分的變化,特別地設計相應方案,進行計算并分析其變動差異。(注:會計年度是以年度為單位進行會計核算的時間區間,是反映單位財務狀況、核算經營成果的時間界限)。
3.具有一定的科學性。標準成本法為企業的成本管理改進提供了更為科學、可靠的依據,并有利于企業預算的編制和執行,促使企業存貨計價能建立在更加牢固的基礎之上。在標準成本的制定過程當中,企業銷售、生產、計劃、采購、財務等相關部門都需要共同制定,能夠有效地實現企業產品成本的精細化管理,規劃企業的管理行為,促使企業的管理更為科學、合理。
1.前提條件。標準成本法作為一種先進的企業管理制度,需要全體人員的共同參與,并牽扯到各個業務環節。因此,標準成本實施的方案制定應該得到企業生產、營銷、采購、財務、人力資源和信息管理等部門全面參與,且予以全力的支持和配合。它關鍵在于標準成本的制定,標準成本制定的合理性、確實可行性,要求有高水平的技術人員和健全的管理制度。適用于標準管理水平較高而且產品的成本標準比較準確、穩定的企業。
2.標準成本法的原則。
(1)合理性:其關鍵在于標準成本的制定,標準成本制定的合理性、確實可行性,要求有高水平的技術人員和健全的管理制度,可以帶動管理制度完善,確保制定合理的單位以及定量消耗;(2)高效性:要對管理組織高效性進行保證,同時將管理標準成本組織與預算組織有機結合起來,生產、計劃、財務、采購、工藝等相關部門聯合工作,以對標準成本管理組織進行不斷完善,確保標準成本法可以在成本管理中保持良好的應用連貫性;(3)保障性:為保證標準成本法可以順利實施,企業還需設置配套保障機制,有效解決標準成本執行中遇到的問題,保障標準成本落到實處。
例如,某公司將成本管理分為四個階段:購貨成本控制階段;成本核算階段;成本節約階段;成本控制階段,并設立相應的監督機制,加強對成本和時間消耗,提升企業的成本管理水平。由于數據均出自一個渠道,因而數據的準確性很高。
3.保證數量指標與合理性。(注:數量指標是指在經濟活動中用以反映規模大小和數量多少等數量特征的各種指標。)一方面要將戰略成本管理思想滲透到成本管理之中,另一方面要做好市場信息反饋與調查,要通過對各項信息數據的合理運用,不斷提升企業信息管理整體水平,保證成本信息反饋可以達到最佳。
4.高度重視產品設計環節的成本效應。標準成本是企業在產品投產前由設計部門制定的、在成本上要求實現的目標,通過產品的不斷設計、市場試錯過程以控制產品成本。在產品設計階段,企業需要事先進行成本控制,避免多余成本以及低效作業的發生。標準成本作為“成本計劃”,被用于產品制造過程中的成本控制。企業在成本控制過程中根據標準成本用以衡量實際成本的績效,并借“例外管理”原則對實際成本進行控制。
近幾年,我國在成本管理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但我國市場經濟起步較晚,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成本管理還存在著較大差距,在企業成本管理方面還存在著許多問題。因此企業應不斷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對成本予以全面掌控,重視企業員工工作行為的規范性,促使企業能快速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