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 磊
京劇舞臺上的“凈行”有不少流派,其中正凈(文凈銅錘)、副凈(架子)的藝術人才多于武凈。武凈的表演藝術流派在二三十年代有了長足的發展,在表演上獨具特色。
武凈,也叫“武花臉”“武二花”等。從武花臉的歷史發展過程來看,出現過很多有代表性的劇目和演員。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總結出注入式、示范式、分段式、剖象式、啟發式五種教學方法,并貫穿于教學始終,形成了符合武花臉教學規律且具有鮮明特色的武花臉行當教學。
注入式教學是中國戲曲最普遍的教學方法,特別適用于初級階段的教學。教師把前輩們積累的經驗灌注到學生身上,學生像刻模子一樣,一招一式地來學習動作,減少了不必要的過程,收到很好的效果。
在注入式教學中,要采取口傳心授這種傳統的經驗式教學方法。“口傳”是向學生講清所學要點,“心授”為表演動作要領的傳遞。口傳心授是武花臉教學中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是任何影音錄像都不能取代的。《蘆花蕩》和《打焦贊》是最適合運用注入式教學啟蒙打基礎的武花臉戲,它主要強調上身的山膀、云手要圓、開、大,下身的腿腳、抬踢要準、穩、快。以指導學生在《蘆花蕩》中塑造張飛這一人物為例,一口傳:教師在教學中先給學生講解人物形象和動作要領。二身授:張飛這個人物的動作要夸張,其形態要有別于其他行當,撕扎、山膀、抬腿這三項是張飛的動作要點。三模仿:讓學生模仿老師的位置與身段,鍛煉學生上下身的協調性。最后再讓學生反復練習。這幾點能讓學生達到人物初步定型化、標準化和基本功動作的規范化。注入式教學主要強調初級階段的規范性。打基礎時要橫平豎直、棱角清楚,通過一招一式體現出武花臉的形象特征。學生要在反復的練習中,準確地掌握表演程式,才能進入更高階段的學習。
示范式教學是使學生獲得關于事物現象的感性認識的方法。在武花臉教學中,示范是行之有效的、快捷的教學方法,它可以使學生直觀地看到藝術創作的每一個過程,加深學生的感性認識,提高其模仿力。
武花臉的教學示范是以教師做出標準的、規范的動作為樣板,讓學生跟著做,再示范,再做出來,在不斷重復的過程中,在學生頭腦里形成一個固定的模式,以達到外部動作的統一。
教師在教學示范時要注意以下兩點:第一,選擇恰當、明確的詞或術語來闡明動作的特點及規律,強調手、眼、身、步的動作要領。“手”(包括山膀云手)的要領是:持球分左右,提肘莫起肩,膀撐形自圓;“眼”的要領是:仰是傲,低是羞,斜視誘蔑,莊重平伸目正視;“身”的要領是:立腰胸自滿,擁戴晃豎,一動百動腰上起,舒筋緩骨一口氣;“步”的要領是:逢走必抬腿,逢擺必進,逢扣必圓。第二,教師示范與學生示范相結合。教師的示范要加強講解分析,突出重點,讓學生知道示范的要點是什么。此外,還要把各種流派的特點和實際體驗告訴學生,作為參考的依據。
武花臉的表情主要通過眼神來傳達,初學戲的學生不會睜大眼睛,以致勾上臉后幾乎看不見眼睛,更談不上人物的表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同站在離鏡子五米遠處,看自己的白眼球與黑眼球的轉動,如果看不見說明眼神不到位。只有對著鏡子反復練習,才能練出花臉特有的表情。眼睛是我們內心活動的窗口,學生只有通過這種眼法的訓練,才能夠根據角色不同的心態,以不同的眼神(如注視、蔑視、斜視、偷覷、怒視、冷眼等)與之相對應,夸張地展露人物的內心活動,使角色的精神狀態以最有效的方式得到外化。
分段式教學是指教學步驟。教師先把劇目分成段落、層次、幾塊去教,幫助學生去完成認知教學的每一個環節。然后將劇目分開打亂,以唱為一段、念為一段、技巧為一段、武打為一段、幾個段落按重點、難點,有側重面地逐個解決問題。分段式教學可以使學生較輕松地掌握、接受、吃透各個環節的不同要點,最終完成學習任務。
武花臉教學以武為主,武戲的關鍵是必須先掌握技巧,也就是先練武戲的武功。《火燒余洪》是長靠和短打都有翻跌的重頭戲,想演好此戲必須具備大靠的翻高技巧和肘棒子、倒叉虎、小翻搶背等高難技巧。這些都是體現劇情、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必須先練,等到戲全教完了再練就來不及了。分段式教學的好處有三點:一是節約時間、集中精力、以點帶面,是科學的、有計劃性教學的體現;二是分層次、分難點、分重點,不容易掌握的部分先教先練;三是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始終充滿新鮮感,防止思想松懈。
剖象式是通過復雜的技術動作把內心情感強烈地外化,從而強化了武花臉的情感特征,以實現表情和動作的內外統一。中國戲曲表演體系是剖象的、泛美的藝術體系,而武花臉行當則把這種剖象的、泛美的體系推到了極點。在武花臉行當中,大多數劇目的角色都跟生活中乃至動物的形象有關系。如《白水灘》中的青面虎,他的虎形步抬高緩慢,闊步深雄,靜時如虎踞山崗,動時如地動山搖。楊七郎的臉譜是一筆虎字,以虎嘯之威震懾對手。《無底洞》中的貓神白毛氄氄、目睛似弩、爪子鋒利,無論從造型、武打還是表演上,都顯現出我有他無的特色。這些都是從動物身上捕捉形象特征再將其人性化,所以極具個性特征。武花臉的表演把動物的感覺和氣質融入到人物身上,增強了戲曲的形體美和情感特征。
啟發式教學來源于導演式教學。中國戲曲都是口傳心授式教學,在受到斯坦尼體系影響之后,逐漸從口傳心授過渡到啟發式教學,乃至后來有導演的成分在里邊。
啟發式教學適用于戲曲教學中的提高階段,要求高年級學生把原來躺著的劇本變成立體人物,讓他們從學習、生活中提煉程式化動作,或者反過來分析這個動作是從哪個生活細節中反映出來的。啟發式教學強調以教師為主導和以學生為主體的統一,也就是雙邊教學。教師要從實際出發,采取各種有效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學會獨立思考,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開發學生的智力,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在啟發式教學中,教師不只教授表演的技巧,還要講解劇目的歷史和劇情,讓學生對劇中人物有所了解,掌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也就是要知戲情、明戲理。
在教排《無底洞》的貓神與劇中武打舞蹈等編排創作過程中,我首先向學生講清劇情與創編思路。此戲既是一出傳統劇目,又是一出新編排的劇目,教授此戲的目的是:既要讓學生掌握人物特征和劇情,又要讓觀眾喜歡;既要因人設技、因地制宜,又要賦予新的藝術技巧。
在排練中,教師要告訴學生采取壓縮的方式,刪除劇中不必要的場次與人物,修改劇中的情節,既不影響劇情的發展,還能讓觀眾一聽就懂,易于接受。為了能使學生在舞臺上發揮特長,根據劇情的需要,我們還大膽地創作出女鼠的韻律操舞蹈,既符合劇情又貼近時代,劇場效果極佳,打開了戲劇的界限,給傳統劇目教學帶來了新的活力。
運用這些教學方法和手段,武花臉教師逐漸摸索出一套從初級到高級的教學方法,教會學生從演員到角色、從躺著的劇本到立起來的舞臺人物的創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