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貧搬遷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采取的超常舉措,是解決“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問題的治本之策。貴州是全國貧困程度最深、貧困密度最大、貧困面最廣的地區,“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人無三分銀”是過去貴州的生動寫照。地形地貌復雜、生態系統脆弱極易形成“生態脆弱——貧困——掠奪式開發——環境退化——進一步貧困”的“貧困陷阱”。
“樹挪死,人挪活”。貴州始終保持戰略定力,把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作為脫貧攻堅的重中之重和“當頭炮”。當前,貴州已全面完成了“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任務,累計實施搬遷188萬人,工作重心從以搬遷為主向后期扶持與社會管理轉變,從解決好“怎么搬”向“搬后怎么辦”轉變,從“搬得出”向“穩得住、能致富”轉變。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是一項復雜的民生工程和社會工程,涉及面廣、政策性強,其復雜性是前所未有的,國際上也無經驗可以借鑒。貴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精心組織,既聚焦安置住房、水電路氣網等基礎設施建設,也整合全社會力量統籌推進就業、教育、衛生、文化等公共服務,確保搬遷群眾實現穩定脫貧、快速融入。調查顯示:搬遷群眾對易地扶貧搬遷的滿意度高達97.2%。充分表明易地扶貧搬遷極大改善了搬遷群眾的生活,正在改變和必將改變他們及其子孫后代的生存發展環境和命運。易地扶貧搬遷不僅對貴州按時打贏脫貧攻堅戰具有決定性的意義,而且對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助力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改善生態環境同樣具有十分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搬遷只是手段,脫貧才是目的”。貴州在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各項工作中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在務實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通過強化產業配置、開展技能培訓、組織勞務輸出、托底解決困難群眾就業,確保搬遷群眾穩定就業、脫貧發展、提高收入,不斷改善其生產生活水平和質量。貴州全省農村貧困人口從2012年的923萬人下降到2019年底的30余萬人,貧困發生率由2012年的26.8%下降到2019年的0.85%。
從縱向脈絡看,易地扶貧搬遷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范圍最廣的由黨委和政府主導的旨在徹底解決貧困問題的移民運動,徹底改變了貴州近200萬搬遷群眾的世代命運;從橫向聯系看,原來橫亙在城鄉之間的生活水平、服務水平和社會保障鴻溝逐漸被彌合,有利于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調查顯示:搬遷后,93.3%的受訪者表示“自己或家人享受到社會養老保險”,97.14%的受訪者認為“享受到比搬遷前更好的醫療水平”,95.7%的受訪者認為“享受到比搬遷前更優的教育資源”。
通過對貴州省2001年以來實施的易地扶貧搬遷試點工程的調查發現,“從農村搬進城鎮的大多數搬遷群眾都已脫貧致富,而從農村搬到農村的搬遷群眾,他們的生活卻沒有大的改變”。對此,省委省政府將易地扶貧搬遷同新型城鎮化建設結合起來,實施城鎮化集中安置。迄今,貴州是全國唯一全部實行城鎮化集中安置的省份。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全省城鎮化率提高5個百分點以上,僅2017年、2018年兩年進城安置入住的易地扶貧搬遷人口就占貴州省新增城鎮人口比重的51.49%。易地扶貧搬遷與新型城鎮化的耦合,是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的先決條件,為城鎮化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拓寬了農村人口市民化的實踐路徑。一方面破解了傳統城市化過程中城市落戶門檻高、落戶對象范圍小、農民落戶顧慮多等難題;另一方面有利于城市優質公共資源的共享,有效解決城鄉公共資源分配不均衡的矛盾。
隨著脫貧攻堅進入決戰決勝的關鍵時段,精神貧困問題要遠比物質貧困問題更大。搬遷群眾離開了自己所熟悉的生活環境進入城市社區,原有的靠血緣、地緣關系形成的較為穩固的社會關系網絡“被打散”,新的社會關系網絡又無法在短時間內建立起來,導致熟悉的社會關系網絡發生斷裂,群眾心理難免出現不適應。
進城之初,不少搬遷群眾生活方式十分落后,現代文明意識比較淡薄,迷信思想、燒柴做飯、煙熏火燎、床被亂放、衣服亂扔、飯菜亂擺、小區里隨地大小便等邋遢、隨便、不文明的生活方式非常普遍。社區干部通過專題培訓、言傳身教等方式開展公民基本道德規范、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文明禮儀、公共秩序、清潔衛生等行為規范教育,積極引導搬遷群眾適應現代文明生活方式,把現代文明生活方式和理念融入搬遷群眾飲食起居、生產生活、交際禮儀等方方面面,強化群眾文明意識,使其自覺適應現代文明新生活。
農民作為小生產者,既有勤勞、善良、淳樸等優秀品質,也存在自給自足、安于現狀、不思進取、害怕競爭、追求平均等觀念。各安置點通過各種方式加強對搬遷群眾紀律、自強、文明、團隊、開放、市場、進取、效益、效率、競爭、公平等觀念的培養,搬遷群眾逐步樹立起市民意識,從松散型向紀律型轉變、從滿足型向競爭型轉變、從愚昧型向知識型轉變、從個體型向社會型轉變、從封閉型向交際型轉變。搬遷群眾脫貧致富的愿望愈發迫切,學習技術、創業致富和適應市場的意識不斷提高。調查顯示:91%的受訪者表示愿意參加各類技能學習與培訓;71.4%的受訪者表示“非常重視”子女教育問題。
宅基地復墾、生態修復是易地扶貧搬遷政策體系的關鍵一環。隨著188萬生活在深山區、石山區的困難群眾搬入城鎮,各遷出地開始穩步推進搬遷農戶舊房拆除、生態修復工作。對于宅基地,貴州安排專項資金對搬遷農戶舊房拆除和宅基地復墾進行補貼,極大地調動了搬遷群眾復墾復綠的積極性。對于農民的承包地,貴州按照“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草則草”的原則,有序推進對坡度在25°以下的搬遷戶承包地有償流轉和開發,利用退耕還林還草政策對25°以上耕地進行生態修復,防止水土流失和石漠化。通過宅基地復墾復綠和生態修復,一方面使閑置的土地得到了更好利用,加快了土地流轉和集約化經營的步伐;另一方面極大地緩解了人的活動對農村生態系統的壓力,逐步改變了“越窮越墾,越墾越窮”的現狀,實現搬遷脫貧與生態修復的雙贏,全省生態環境持續向好。2019年,貴州縣級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保持98.3%以上,森林覆蓋率提高到58.5%。
易地扶貧搬遷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工程,涉及教育、醫療、交通、就業等諸多民生問題,這就注定易地扶貧搬遷不能一搬了事,而是要確保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這既要靠黨和政府的堅強領導,也要靠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更需要搬遷群眾的奮斗才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