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的經驗尚淺,養老服務市場的發展水平和養老服務體系的成熟度與西方國家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本調研組以山東為例,分析新時代養老服務體系發展面臨的問題,提出完善養老服務體系的路徑。
就養老的主要資金來源看,大部分受訪者會將工資收入部分儲備以備將來養老使用,或者用以供養家中老人。已退休的老人則主要靠退休金生活。調查顯示,近八成(76%)的受訪者收入主要來源都是工資或退休金。
就居家老人情況看,超過五成(52.87%)的老人與家人同住,四成(40.23%)的老人獨居,而在養老機構居住的老人占比不足一成。由此可見,養老方式仍然還是以子女照顧和自己獨居為主,主要靠家庭養老。這也說明社會對養老服務的需求還未充分挖掘,市場潛力很大。而從供給側來看,與潛在的需求相比,相應的養老服務供給發展空間大,當前的社會養老體系還不夠完善。
就受訪者家中老人目前的身體健康狀況看,大多數老人身體狀況良好,可以生活自理,甚至有超過25%的老年人可以照顧家人,為子女減輕負擔。這也部分反映了當前老年人群體的健康狀況,隨著醫療水平的提高,老人的健康得到了很大的保障。
就家中老人的精神狀態而言,數據顯示,絕大多數老人經濟有保障,衣食無憂,精神狀況較好,近七成老人感覺老年生活充實而幸福。生活水平的提高給老人的精神生活帶來了保障,但部分老年人在精神需要方面也面臨一些困擾。約四成(43.42%)的老人因娛樂文化活動太少,常感寂寞無聊;約三成(34.21%)老人家務繁忙,常為后代的事情操心。訪談中我們也了解到,有三成(30.26%)的老人因外出不便,醫療服務不方便、集體活動少而感到困擾。造成老人困擾的原因較為多樣,具體而言,可分為經濟原因、身體健康原因、家庭與社會關系等。
在養老方式方面,大多數老人會選擇社區居家養老。主要是以家庭為核心,依托社區,在家居住,接受專業的日常生活照料等社會化服務。調查發現,近兩成(18.09%)的老人會選擇家庭養老。由此可見,大多數老人更愿意選擇與家人朋友等一起生活,在親友的關懷下安度晚年。
從養老環境與條件的期待方面來說,被訪者們更傾向于選擇安靜整潔、與人交流方便、活動場所寬敞、醫療設施齊全、有家政服務的優良環境進行養老。老年群體以及社會對養老環境和條件的期待,就是養老服務提供者努力的方向,也是養老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方向。
在接受養老機構的意愿方面,近六成(58.51%)的老人愿意前往養老機構進行養老,主要原因是,一方面老人想減輕兒女的負擔,另一方面大多數老人的養老資金儲備充足,再加上養老機構建設日漸完善,服務質量也有提升。而阻礙老年人進住養老機構的因素主要有心理因素(對養老機構不信任,占70.11%)和傳統因素(傾向于傳統養老方式,占56.32%),另外還有家庭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等。可見,老人的養老觀念及對社會養老缺乏信心是機構養老面臨的主要障礙。
對營利性養老機構收費標準的評價方面,大部分受訪者可接受的營利性養老機構收費為3000元以下,五成多(56.38%)的老人選擇1000至3000元之間,4000元以上與1000元以下占比很小。可見,大多數老人希望在保證基本需求的情況下,養老機構的收費能夠維持在中等或偏低水平。
居民與社區關系的緊密度影響到居民對社區服務的評價。數據顯示,僅有近四成(38.61%)受訪者表示自己和社區關系緊密,而認為自己和社區關系不緊密的受訪者則占六成(61.39%)。調查了解到,針對老年人群體,社區主要提供醫療衛生服務和健康服務。而從服務對象的滿意度來看,約80%的受訪者對社區提供的服務持滿意態度,認可社區服務。
在養老服務人員應該具備的基本技能方面,92.08%的受訪者表示養老服務人員應當具備日常生活照料技能,89.11%的受訪者表示養老服務人員應當具備心理護理技能,另有82.18%的受訪者表示養老服務人員應當具備醫療保健技能。由此可見,老年人對自己的身心狀況較為重視,希望自己的身心能夠得到養老服務人員的有效照料。就平時生活中急需的養老服務項目來說,大部分老年人比較注重保健服務、日常身體鍛煉和保養,其次比較注重娛樂活動來豐富自己的老年生活。
數據表明,對于國家出臺的養老政策,52.48%的受訪者表示會偶爾關注,37.62%的受訪者表示會很關注。由此可見,90%的人對國家出臺的養老政策保持關注。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本身而言,超過60%的受訪者表示不了解。這就表明,推廣普及這項改革措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尤其是在與養老服務相結合方面,這項改革還有著很大的發展空間。對此,受訪者也提出了一些意見建議,認為國家在出臺有關養老方面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策時,應更加注重養老服務的質量、調整養老服務產業結構、建設專業服務團隊等諸多方面。
針對目前養老服務方面存在的問題,大部分受訪者認為,主要表現在:養老機構服務未能滿足養老需求,如基礎設施不夠完善、服務質量有待提高等;養老服務產業過于單一,缺乏特色,且老年人更需要多元化、個性化、智能化的養老服務產品;養老機構在城鄉、區域間的分布不均衡,養老服務產業布局分散等。分析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主要在于人才隊伍不足、產業規劃與布局缺乏前瞻性、資源配置不合理、產業市場化程度不高等。
面對不同老齡化階段,國家應制定不同的政策。當社會進入老齡化,要完善制度,實現養老保險全覆蓋,包括養老金、醫療、住房和護理等。要健全養老服務法律法規體系,這是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制度保障。健全的法律法規,可有效監督養老服務措施的實施,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權益。當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要促進就業、開源節流,調整制度結構。當進入超級老齡化社會,要明確政府主導責任,提供低耗能、高效率、智能化、精細化的管理服務,穩步有序提高國民勞動年齡和延遲領取養老金,提高管理服務質量和投資收益。
1.科學規劃養老服務體系。根據養老服務業發展狀況,要以居家養老為基礎,以社區養老為依托,以機構養老為補充,科學合理規劃養老服務體系,布局養老服務產業。要加大對公辦養老機構的投入,確保床位充足,提高服務質量,讓老年人滿意。要加大對民辦養老機構的支持力度,在保證養老服務的質量的基礎上,確保服務價格在老年人的承受范圍之內。
2.加大資金投入。資金投入是完善我國養老服務體系的物質保證。政府只有給予養老服務足夠的資金支持,才能真正促進養老服務體系的發展和健全。因此,我國政府要加大財政投入,在財政預算中加大養老服務支出的比例。
3.靈活市場運作機制。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發展養老服務業,采取措施引導和支持社會資本進入養老服務領域,開辟多種渠道發展養老服務業。培育和規范養老服務市場,嚴格按照《社會福利管理機構管理暫行辦法》和《老年人社會福利機構基本規范》發展養老服務業,建立公平、規范的養老服務制度。挖掘缺口服務行業的發展空間,適時發展具備專業醫療服務的養老機構——養老型醫院。
4.促進養老服務業內涵式發展。加強養老服務專業化建設,促使養老服務朝向專業化內涵式發展。暢通養老服務人才上升渠道,提升養老服務從業人員的社會榮譽感,增強養老服務業的吸引力。不斷提高養老服務人員專業化水平,大力發展社區養老服務志愿者隊伍,鼓勵志愿者與老年人積極溝通交流,為其提供必要的生活協助。
5.促進人才培養。為了促進養老服務體系的發展,我國要創新養老服務業人才培養方式,打造出專業化的人才隊伍。推進養老服務人才培養機制創新,依托高校進行養老服務人員的全方位教育培訓,構建多層次養老服務人才培養體系,建設立體式養老服務人才結構。
針對城鄉養老服務發展不均衡的問題,我們要努力促進城鄉養老服務業一體化統籌發展,尤其要著重深化農村養老服務領域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1.完善養老服務供給法律體系。建立農村養老服務體制機制關鍵是抓好規劃,把養老服務與新農村建設、美麗鄉村建設等結合起來,并充分利用村鎮衛生室、養老院等機構,形成立體化的養老服務體系。在政策法規完善方面,要加強立法的針對性、有效性、長遠性以及實際性。既要使農村養老服務依據實際情況設立,使其有法可依,又要使法不僅停留在文字之上,還要具有一定的預見性。同時要完善相關機構的監督管理,以老年人的滿意程度為重要標準,完善機構管理,不僅注重機構建立的數量還要把控機構服務的質量。并依據一定的調查數據,制定科學的服務質量評價體系,強化對養老服務機構的監督。
2.健全農村養老服務供給體系。根據養老服務提供場所的不同,界定多元供給主體責任。(1)機構養老服務。由專門的機構(以社會組織為主)來提供長期照料服務,專門機構要配備基本的護理設施、用于康復或護理的輔助設施、臨終關懷人員等。(2)社區養老服務。在社區設立小型服務機構,如老年活動中心、日間照料中心等。(3)居家養老服務。為老年人家庭提供上門的服務(以市場為主)。
3.對養老服務供給進行規范管理。為全面保證農村養老服務質量,需對農村養老服務供給體系進行規范管理,如養老服務人員的準入制度、服務機構的審查制度、服務質量的監察制度等。
4.提高養老服務供給的質量。(1)從服務設施來看,對于養老服務基礎設施供給“大而空”的現狀,政府應著力對農村養老服務設施去庫存化、去非標化、去大型化,即關停那些連基本消防設施都不合格的農村敬老院和小微型民辦機構。(2)從服務內容來看,要注重文化精神服務的提升。要通過組織文化活動,讓老年人享受豐富的文化娛樂生活,充分滿足老年人對精神文化的需求。(3)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助力農村養老服務人才的角度看,政府要鼓勵社會化供給,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把扶持政策與崗位補貼、以獎代補相結合,同時加強以全科醫生、護士、社會工作者、養老護理員為重點的人員隊伍建設。(4)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助力農村養老服務水平的角度來考慮,政府要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貫徹落實好《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7—2020年)》與《開展智慧健康養老應用試點示范的通知》要求,以新技術手段助推養老服務的智能化建設。
在保障老年人醫療衛生條件的基礎上,將養老服務與文化培養結合,形成醫療、養老、文化三位一體的高品質養老服務新模式,滿足老年人的多元化需求,形成相互聯結、持續照護的養老服務體系。在學習國外先進養老服務模式的同時,探索符合我國國情的養老服務模式,與高校、醫院等合作建成新型養老機構,構建新型產業鏈,帶動我國“醫養文”養老模式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