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濤
數字化是整個世界最重要的發展趨勢,并且成為經濟增長和創新的主要驅動力。普華永道全球工業4.0中提出,從2017年到2021年五年的時間里,企業的數字化水平預計將分別提高42%至74%(美國)、31%至67%(亞太地區)、41%至71%(歐洲、中東和非洲),數字技術日益成為企業價值創造過程中的關鍵要素,在新的商業模式中占有突出地位(De Jong等,2018)。各行業數字化水平的提升預示著全球經濟全新時代的開啟,這使得許多政府部門開始重新思考如何在21世紀更好地開展公共服務。在此背景下,各國的稅務管理機關也開始審視數字化帶來的諸多變化,積極探索數字技術的應用,將稅收征管模式的研究與創新置于數字化的時代背景與國家戰略之下進行全方位的考察(王敏等,2018)。
很多學者對當前稅收征管所面臨的環境進行了總結。一方面,以數字技術為依托的新興商業模式、經濟形式以及稅務組織內部的革新給稅收征管帶來很多挑戰(袁嬌等,2018);另一方面,“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對稅收增長和稅收征管體制改革都帶來了積極影響(葉青等,2019),數字化的發展可以從內生技術上促進納稅服務的優化和征管效率的提升,從而推進稅收征管現代化發展(馬敏,2019)。稅收征管模式正在由點狀向線狀再向網狀發展,多元治理主體成為稅收征管模式的發展趨勢(馬蔡琛等,2018)。
對于如何使用數字技術創新稅收征管模式,學界也做了很多的理論探討。大數據技術方法可以驅動稅收治理手段由傳統實務方式向全智能方式轉變(柳光強等,2019),區塊鏈技術的不可篡改性、時序數據等特征可用來解決信息孤島問題、發票虛開問題以及識別騙取出口退稅等行為(張之樂,2017),商業智能軟件(Business Intelligence,BI)和數據可視化工具的使用可以減少納稅人和稅務機關對傳統的Excel報表、多表工作簿和電子表格數據的依賴(Carrie,2017)。很多國家的稅務機關也已經采納相關數字技術以進行更好的稅收征管。
對于數字技術在稅務領域的應用,許多國際組織也在召開相關討論會議積極推進。2015年7月和11月,由俄羅斯聯邦稅收征管局領導的探索信息技術最新發展及應用的項目組(1)該小組是在2015年3月召開的稅收征管論壇會議上由各委員們批準成立的。該稅收征管論壇(Forum on Tax Administration,FTA)由53個國家(地區)于2002年成立,旨在建立合作機制,討論相關議題,以加強全球稅收征管。在莫斯科舉辦了兩次研討會,召集了來自25個國家(地區)的高級經理和稅收專家就最新技術發展的研究及如何將最新技術應用于稅收領域展開討論。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2017年發布的《稅收征管報告2017》中,對數字技術帶來的深入影響進行全面討論,并介紹了各國稅務機關利用數字技術進行稅收征管的新舉措。2019年3月底,稅務管理論壇在智利召開的第12次會議也重點討論了稅務機關的數字化轉型問題以及共享經濟和零工經濟給有效稅收征管帶來的系列挑戰。
由此可見,不論是學術界還是各國政府,都對數字化背景下稅收征管的發展非常關注。總體來看,目前的理論研究聚焦在數字技術給稅收征管帶來的變化上,對數字技術以及新的商業模式給傳統稅收征管帶來的諸多挑戰和機遇進行分析和總結,進一步的研究還從理論層面上對數字技術在稅收征管領域應用的可能性進行了探討。這些研究為我們從稅收征管的角度理解認識數字化、探索應用數字技術提供了基礎。但目前的研究多從理論方面或某一個角度展開,缺少對稅收征管面臨的內外部環境以及總體發展趨勢的總結和判斷。而對于總體環境和發展趨勢的判斷將有利于我們從更宏觀的角度理解數字化給稅收征管理念、手段和模式帶來的深入影響,采取相應的方式和手段抓住數字化帶來的機遇、應對新興技術和商業模式帶來的挑戰。
本文從分析數字化背景下稅收征管面臨的新環境出發,即以數字技術為依托的新型商業模式的出現,以及國際稅收環境的變化等因素,結合各國采取的稅收實踐,對新環境下稅收征管呈現出的整體趨勢進行全面的介紹與總結,最后結合我國稅收征管現狀提出相關建議。
數字技術給整個社會發展帶來顛覆性變革。在數字技術的依托下,一些新興的經濟形式和商業模式出現,數字技術使得跨國公司可以在全球范圍內任意選擇價值創造地,這在創新經濟發展方式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避稅空間,自OECD/G20發布BEPS行動計劃以來,各國在打擊國際避稅方面做了更多的努力。這一系列變化都給稅收征管面臨的環境帶來很大影響。
新技術和方法為管理部門提供了新的機會和業務管理方式,有效運用以數字技術為代表的新興技術,可以幫助稅務機關降低征管成本,提高納稅人的稅收遵從度。很多國家已開始探索新興技術在稅務管理中應用的可能性,在此,本文對當下熱門并且與稅收征管密切相關的一些數字技術進行介紹。
大數據技術帶來了信息獲取量和自動化使用的巨大增長,它為稅務機關從海量數據中提取有價值的信息、改善納稅人服務(2)從第三方來源收集大數據,并將其與稅收數據結合起來,將使稅務機關能夠針對個人和企業納稅人的特定需求,開發和創建量身定制的電子服務。提供了機會,同時也為開發新的稅收工具提供了基礎。將大數據技術與高級分析技術相結合,可以更準確地預測稅收流失、改進風險監測手段、開展高效審計(Gianluca,2018);將大數據與地理空間分析、網絡分析、文本和語音分析等分析技術相結合,可以實現新的協同效應。區塊鏈技術被認為是互聯網新時代的技術基礎(3)Simon指出,互聯網正在進入第二個時代,從一個傳遞信息的系統向傳遞價值的系統演變,任何有價值的東西,如商品、服務或無形資產,都可以通過互聯網轉讓。從技術的角度看,1972年引入的傳輸控制協議(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TCP)奠定了互聯網信息時代的基礎,區塊鏈技術的出現則奠定了價值時代的基礎。,它所具有的去中心化、時序數據、安全可靠性和集體維護性等特征可用來解決增值稅稅收欺詐問題、實現完全透明和即時征收。這種新技術本質上是一種分布式分類賬,它記錄了交易發生的時間、細節以及資產和所有權的轉移等。對區塊鏈的更新必須得到整個網絡中所有參與者的一致同意,這使得任何個人不能對已經創建的記錄進行更改。人工智能可以利用先進的統計或計算機科學工具來模擬人類的決策,人工智能由數據挖掘技術輔助,可用于稅收數據挖掘、稅收風險識別、預估稅收政策效果等,它可以裝載諸如稅法、判例法和行政規定等信息,并基于這些信息做出決策。通過人工智能及其算法的不斷進化,會帶來稅收專業化程度的提高。
目前,已經有國家將新興數字技術用于稅收數字管理系統、電子發票系統的建設以及一些增強信任的技術(如數字收銀機和可以跟蹤價值鏈生產、銷售和消費等不同階段的設備)。隨著這些技術的成熟和監管機構對其應用的開發,這些技術會快速應用到稅收征管之中。
經濟數字化為商業經營提供諸多全新機會,數字技術可以使交易更加高速、資產配置更加自由、供應商與消費者之間的關系更加密切。商業模式正在由線下互動的傳統商業模式向依托平臺進行線上多方互動的新的商業模式轉變。數字化企業的特征可以總結為三點:企業在市場國沒有實體存在便可開展業務,企業在價值創造中對無形資產十分依賴,數據和用戶參與發揮重要作用。
數字化企業的這些特征及商業模式給傳統的稅收征管帶來很大的挑戰,主要體現在:一是原有稅收聯系的消失。在過去,企業在一國經營需要建立分支機構,而現在借助互聯網平臺可以使企業在沒有任何實體存在的情況下經營,原有的與市場國的聯系變得模糊甚至消失。二是數據的使用增加,數據的價值歸屬不明確。以數據和用戶為中心的商業模式在全球企業收入中所占的份額越來越大,在商業、立法和行政決策等領域,數據的支配地位在增加,數據在價值創造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它是共享經濟等一些商業模式中獨特的元素。而對于如何界定數據、用戶和相關無形資產的價值始終沒有定論。三是一些新出現的數字化產品及相關服務支付的界定也沒有統一的標準。在此情況下,稅務機關只有整體把握數字技術對商業模式的影響、新的要素與價值創造的關系以及商業模式的演變,才能更好地制定相關措施。
在經濟數字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稅基侵蝕和利潤轉移(Base Erosion and Profit Shifting,BEPS)愈演愈烈,引起了全球政治領袖、媒體和社會公眾的高度關注。為此,2012年6月,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同意通過國際合作應對BEPS問題,并委托OECD開展研究。2013年6月,OECD發布《BEPS行動計劃》,并于當年9月在G20圣彼得堡峰會上得到各國領導人背書。自OECD/G20發布BEPS行動計劃以來,各國政府都在不斷加強反避稅工作。BEPS第1項行動計劃便是“應對數字化的挑戰”(Tax Challenges Arising from Digitalisation),將數字化作為各項計劃的一個大的背景。在2015年發布的第1項行動計劃的最終報告中提到“數字經濟不會產生獨特的BEPS問題,但會加劇BEPS產生的風險”,后又陸續發布了《數字經濟挑戰中期報告》《BEPS項目公眾咨詢文件:應對經濟數字化的稅收挑戰》《制定共識方案以應對數字化帶來的稅收挑戰》等,持續對數字化帶來的稅收挑戰進行關注和討論。此外,對于其他一些行動計劃OECD也陸續發布了相關研究成果和進度。在OECD/G20的推動下,國際反避稅措施不斷更新,這也是各國稅務機關在進行稅收征管時需要重點關注的。
數字化背景下稅收征管最顯著的變化是將數字技術引入稅收征管的各個流程中,利用新興技術開展高級分析、改善欠稅管理、建立更適合數字經濟的管理系統等。雖然各國對于如何應對新興經濟形式(如共享經濟、零工經濟等)的挑戰還未達成共識,但很多國家的稅收機關已經開始采取措施重點防范這些領域的稅收風險,并調整自身的組織結構,加強與第三方機構的合作。
1.夯實征管基礎。
有效利用數字技術的出發點是建立一個全面而強大的稅務登記和識別認證系統。數字技術可以為納稅人提供直接或通過第三方(包括政府其他部門)的新的服務方式。在稅務登記方面,澳大利亞政府建立了一個文件驗證服務系統(Document Verification Service,DVS),該系統提供了一個快速、安全的確認納稅人身份的途徑。系統每天24小時工作,可以實時查找政府認證的一些資料(如駕照),在線為納稅人提供納稅證明。澳大利亞稅務局還可以通過DVS及時獲取更新的納稅人的出生日期、聯系方式等內容。在識別認證方面,目前許多稅務機關都使用了聲紋識別認證,這是一個更加安全的途徑,因為每個人的聲紋都是獨一無二的。數字技術可以對聲紋與納稅人進行匹配和高精度的監測,還可以將每個聲紋轉換為“哈希”值(4)Hash,一般翻譯為散列、雜湊,或音譯為哈希,是把任意長度的輸入通過散列算法變換成固定長度的輸出,該輸出就是散列值。(一種不可逆轉的數值算法),這意味著被盜的聲紋是失去作用的。許多國家還為納稅人提供獨特的數字身份證。在新加坡,所有15歲以上的公民都可以申請在線ID來使用政府提供的包括稅務服務在內的一些在線服務。
為了給納稅人提供更全面、便捷的服務,一些國家的稅務管理部門正在努力將更多的涉稅信息納入整個稅收征管系統,這樣可以使很多問題在納稅人提交納稅申報表之前或期間得到識別,從而減少提交后審核的需求。在英國,稅務與海關總署正在投資13億英鎊用于開發簡便的數字稅收征管系統,小型企業和個人可以使用在線數字稅務賬號進行越來越多的稅務處理,該系統可以提供個性化和實時的用戶體驗,最終目的是使數字稅務賬戶取代以往的年度納稅申報表。該數字稅收征管系統的一個關鍵要素是企業的納稅狀況可以通過在線數字記錄并每季度更新。這將提高企業的稅收遵從度,減少因計算等失誤造成的損失,并為企業的成長和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還有一些國家的稅務機關與軟件開發企業進行合作,將功能集成到第三方軟件中。在新西蘭,稅務局于2015年成功完成了一個試點項目,該項目允許企業通過由兩家供應商開發的會計軟件進行納稅申報,這兩個會計軟件的市場覆蓋率達75%。在對422個試點參與企業的調查中,64%表示該申報方式降低了成本,76%表示這可以確保幫助其提交正確的信息。
2.推進稅企系統融合。
隨著在線支付等數字技術的普及,很多國家稅務機關將稅收征管與納稅人日常業務緊密融合,通過信息系統建設推進稅務機關和企業的信息直連,這就極大地提高了監管效率和服務水平。澳大利亞稅務局開發了一鍵式薪酬系統(Single Touch Payroll,STP),將其嵌入企業的工資支付系統中,這將要求雇主每年要向稅務局報告每個員工的工資、工資預繳稅額、退休金等,員工也可以訪問與他們相關的報告信息,了解其個人薪酬、工資稅等情況。依托數字技術將此稅務管理服務嵌入雇主的支付系統中,稅務機關可以自動獲取數據。自2017年7月起,所有雇主都可以使用STP系統;自2018年7月起,大型雇主將被強制使用該系統。巴西是強制使用電子發票的國家之一,供應商和買家(或企業與企業,企業與政府)之間通過電子方式發送、接收和保存發票,這有助于建立一個全國性的數字賬簿系統,使直接報告年度所得稅和其他稅收信息成為可能(Claire,2017)。
3.拓寬數據采集渠道。
數據是開展稅收征管工作的核心要素。較低的存儲成本,加上分析技術的進步,促使各國稅務機關積極獲取各種涉稅數據。數字支付、電子發票和其他連接設備(如線上現金登記系統等)的使用正在為稅務管理部門提供更多的數據。這些數據與銷售和付款相關的數據相互補充,構成潛在的應稅交易圖景。大多數稅務管理部門報告顯示他們正在擴大數據的收集,包括從在線交易、資產租賃和增值稅發票等途徑獲取。
越來越多的稅務管理部門也正在與服務提供商合作,這對加強風險評估、進行高級分析、為稅收征管和政策出臺提供信息都十分有益。
4.注重數據分析利用。
“高級分析”包含一組技術,用于從數據中發現規律和問題來為決策提供信息、對政策和一些措施進行測試、識別納稅人稅法遵從風險。高級分析最初在一些審計中被使用,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高級分析應用程序數量以及可使用數據量不斷增加,其應用范圍逐漸擴大。稅務機關逐步將高級分析技術應用到廣泛的稅收征管活動中,包括優化欠稅管理、提高納稅申報率和質量、提供更好的納稅服務等。例如,為更好地提供納稅服務,提高納稅咨詢的水平和效率,2014年開始,新加坡稅務局使用文本技術分析納稅人發送的電子郵件內容。該分析可以幫助確定納稅人詢問的性質,了解可能需要重點回應的內容。納稅人郵件中的文本數據被提取、清理,并通過相關模型分析。通過該方式,稅務局能夠發現與納稅人密切相關的常見問題,并及時采取措施,在其網站上提供更多指導,并主動向因政策調整受到影響的納稅人發起提醒。文本挖掘現已取代了傳統的電子郵件查詢的手動跟蹤,節省了時間并提高了員工的工作效率,避免了人工跟蹤中出現的解釋不一致的現象。
在欠稅管理中也越來越多地使用高級分析技術。過去,欠稅管理領域的創新主要集中在采取何種方法更好地收回稅款,例如通過凍結銀行賬戶,增加處罰力度等傳統方式。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稅務管理部門可使用數據工具的增加,最新的發展趨勢是通過預先干預,避免欠稅情況的產生,例如,在澳大利亞,稅務局使用一種分析模型來確定納稅人的稅款何時“不太可能被征收”,然后發出短信提醒納稅人。在2015~2016年,這種方法使得之前未按時繳納或延遲繳納的10億稅款得到及時繳納(Katie,2017)。
新興經濟形式和商業模式的出現給稅收征管工作帶來很多挑戰,稅務機關也采取了一些措施防范重點領域的稅收風險。為應對通過在線平臺使供應商和客戶直接聯系的全球共享經濟帶來的稅收風險,稅務機關越來越多地與其他政府機構和別國稅務局進行聯系,以確保獲得更多的交易信息。例如,澳大利亞稅務局可以訪問澳大利亞交易報告和分析中心的資金流量信息,這有助于稅務局識別在共享經濟中未注冊的企業和個人。由于行業相對較新并且迅速擴張,并非所有參與共享經濟的納稅人都了解其納稅義務,許多國家稅務機關正在采取宣傳和教育的方法,提高納稅遵從率。有的國家也開始采用數據挖掘技術來幫助識別共享經濟的參與實體和個人。
數字技術也被應用到對如影子經濟(5)影子經濟(shadow economy)又稱地下經濟(underground economy),指國家無法實行稅收征管與監控的經濟市場。等重點稅收風險領域的監管中。眾所周知,影子或地下經濟涵蓋了廣泛的經濟活動,其多通過壓低銷售額或開出虛假發票的形式逃避納稅義務。對影子經濟加強監管的第一個手段是使用電子收銀機和電子發票,在線的電子設備可以直接將交易信息傳輸給稅務機關。俄羅斯聯邦稅務局于2017年2月開始強制使用在線收銀機,從2018年7月起,銷售數據可以立刻上傳到稅務局數據處理中心。在線收銀機生成的每張收據都有可掃描的二維碼,使客戶能夠與稅務局驗證交易信息。此外,稅務管理部門正積極與其他政府機構合作來防止系統性風險的發生。瑞典稅務局與瑞典的出租車貿易組織于2017年5月推出了出租車行業的計稅器強制傳輸系統來加強稅收征管和保證行業公平。秘魯稅務局將從金融系統得來的數據與在稅務管理部門登記的納稅人相匹配。任何在金融系統中有信用記錄且沒有稅號的人都被識別出來,并被標記為潛在的逃稅者。
截至20世紀90年代初,很多國家的稅務機關都從單純的以稅種為基礎的內部組織結構轉向以稅收職能(包括稅務登記、納稅評估和稅收審計等)為基礎的組織結構,雖然這種模式使稅收征管流程更加標準化,但許多國家的實踐經驗表明,這種方法并沒有優化對所有納稅人的稅收征管,不能滿足所有納稅人的需求。在隨后的20年里,很多國家圍繞納稅人重新對其組織結構進行了調整,將兩種模式相結合,這種相對分散的模式,部分犧牲了將從事相同工作的工作人員安排在一起的一些功能優勢,但可以更系統地了解不同納稅人群體的需要。在數字技術和稅收政策變化的影響下,2010年以來,稅務管理部門又開始將重點放在納稅人身上,前文已經介紹,各國稅務機關正在設計更為全面的稅收征管系統,該系統的設立既能統一稅收征管流程,又可以滿足不同納稅人的需求。
在履行社會職能方面,普遍的趨勢是各國稅務機關在承擔傳統的稅收征管工作的基礎上又增加了一些新職責。這些新的職責主要包括:海關管理、一些非稅債務的收集(如學生貸款)、社會福利的發放、子女贍養費的收集(如非監護父母的逾期付款)和財產估值(與財產稅的征收相關)等,除此之外,很多國家的稅務機關還承擔了一些與稅收沒有聯系的職責,如對賭博活動的監管和人口登記。其中一些新職責與稅收征管的核心工作密切相關,但越來越多的稅務機關承擔了更廣泛的管理任務,這些任務的承擔反映了稅務管理機關內部存在的強大管理能力,特別是在用戶注冊、服務提供、企業及個人數據采集、數據管理等方面。
長期以來,稅務中介機構在整個稅收體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傳統的稅收征管中,稅收中介包括記賬員、會計及專業的稅務顧問等,他們可以幫助納稅人了解及履行其納稅義務。許多國家的稅務機關積極地與稅務中介機構開展合作,這是因為稅務中介機構不僅能夠幫助納稅人履行納稅義務,而且還因為他們提供的服務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稅務管理部門的工作量。
數字技術的發展使稅務中介機構提供許多新型的服務成為可能,包括線上審計和自動報稅等,這給稅務領域帶來了新的業務模式,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服務理念以及與客戶互動的新模式。在過去,對一般企業而言,使用會計軟件的成本比較高,新的技術和業務模式可以以較低的成本提供更好的服務(例如發票的開具和跟蹤等),使得很多小企業也從中受益,這一趨勢在技術普及率高的發達經濟體中尤為明顯。例如,丹麥稅務管理局報告稱,超過一半的企業在使用基于云的會計軟件來管理他們的賬本和稅務資料。此外,稅務中介機構在反饋稅收征管效果、參與稅收政策制定等方面也發揮著更大的作用。在荷蘭,稅務海關總署定期與稅務中介機構的代表會面。這些會面提供了討論稅收征管發展現狀的機會,包括最新的熱門話題和稅務系統的運作,也增進了雙方相互了解和合作。
隨著稅收征管越來越多地受到第三方、技術和數據的影響,稅務管理部門開始更多地發揮統籌者的作用,而不僅僅是作為傳統的監管者。稅務機關既要統籌管理并有效地賦予第三方權力,還要監管其規范性、合規性。
中國是全球領先的數字技術投資與應用大國,孕育了全世界1/3的“獨角獸”公司(市值超過10億美元的非上市初創企業)。中國稅務機關也在積極探索數字技術的應用,不斷創新稅收征管手段。2015年“互聯網+稅務”行動計劃的提出與實施,迅速提升了稅收征管的信息化水平;自2015年起,增值稅發票管理新系統在全國范圍內全面推廣,在信息管稅、防范風險中發揮了更大作用;2016年金稅三期系統融合稅收征管改革和技術創新,實現了納稅服務平臺、應用軟件的統一以及全國稅收數據的集中。世界銀行與普華永道最新發布的《2019年世界納稅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納稅時間縮短為142小時,遠低于參與調查的190個經濟體的平均納稅時間237小時,納稅次數(6)繳納所有稅收的次數。縮短為7次,稅收征管服務水平顯著提升。但我們也應該認識到,數字化給中國稅收領域帶來的變化是全面、深刻的,稅務機關應該做好迎接全面數字化的準備。筆者結合我國當前數字經濟發展現狀及稅收信息化建設所處的階段,提出適合中國國情的政策建議。
依法治稅是稅收工作的基本準則和生命線,科學完備的法律制度體系是做好稅收工作的前提和基礎。基于數字化稅收征管的制度重建,更是有著特別的時代需求。一是新興經濟形態及其征管亟待加強立法。作為經濟發展和社會治理的基礎設施,規模經濟、共享經濟、長尾經濟等蓬勃興起。針對新興經濟形態,需要盡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并推動稅收征收管理法修訂,特別是在稅務機關采集、使用涉稅數據、保障納稅人信息安全等方面做到有法可依,為基于數字化的新興經濟形態的稅收征管提供明確的法律支持。二是涉稅法律體系的有機統一亟待加強。要將數字化時代對稅收征管的內在要求體現在相關法律中,做到刑法、稅收實體法、稅收程序法以及數字經濟監管與服務相關的各類規范性文件的整體協調,保持各項法律規定的銜接一致。
稅收征管的目標是在資源稟賦和稅收制度既定的框架下,采取一定的手段實現稅收的應收盡收。隨著稅收環境、征管手段的不斷變化,稅收主管部門征管改革的邏輯或模式幾度變遷,20世紀80年代提出征、管、查分離改革。1997年提出了以申報納稅和優化服務為基礎,以計算機網絡為依托,集中征收,重點稽查的稅收征管模式。2009年提出了信息管稅新思路并開展稅源專業化管理試點工作。2012年提出了構建以風險管理為導向,以專業化管理為基礎,以重點稅源管理為著力點,以信息化為支撐的現代化稅收征管體系。2015年啟動“互聯網+稅務”行動計劃。2016年開展金稅三期系統融合稅收征管改革和技術創新。稅收征管的理念、邏輯一直在隨著稅收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稅收征管的頂層設計具有持續改進的特點。隨著新科技革命特別是經濟數字化的迅速發展,深刻改變了稅源的結構、形式、流動性,稅收征管的底層邏輯、頂層設計必須進行及時調整,稅收征管的標準、技術、方法、體系,從形式到內容都要進行革命性的重塑與創新。總的來說,要以稅收業務和技術創新的深度融合為立足點,推進涉稅數據采集、共享、應用的立法、制定標準、組織實施,提高稅收征管的智能化和共治化程度,征管基礎實現從小數據到大數據的轉變,擴大信息來源,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征管主體實現從人的經驗驅動到系統算法驅動的轉變,實現征管智能化。征管客體實現從管理納稅人、注重涉稅事項到管理數據、注重分析的轉變,減輕納稅人負擔。征管模式實現從單項管理服務為主轉向雙向互動,以稅務部門治稅為主向逐步注重社會協同治理轉變,實現征管共治化。
互聯網平臺是經濟數字化背景下的實現交易、物流、支付等功能的新生事物,也是商業模式和共享規則的制定者、實施者,不管是國際上的優步(Uber)、愛彼迎(Airbnb),還是國內的滴滴出行、VIPKID等具有共享經濟特征的互聯網平臺,抑或是京東、支付寶、順豐等交易、支付、物流等互聯網平臺,這些平臺逐漸形成行業內的獨角獸企業,而且大部分行業都有獨角獸企業業務量呈指數式增長并占行業較大份額的趨勢。一個行業內如果有幾個大的互聯網平臺,這幾個平臺會迅速聚集該行業的供給方、需求方及其衍生的其他利益主體,互聯網平臺比稅務機關更方便地掌握供需雙方的交易數據,以及其他如生產數據、支付數據、物流數據、基礎或更新數據。在這種情況下,互聯網平臺的屬性已經超出了傳統的企業屬性,而具備了社會治理的功能屬性,其在納稅人涉稅信息采集應用、信用情況、權益保護等諸多方面比政府行業主管部門更有優勢,納稅人自身經營行為也嚴重依賴互聯網平臺,政府及稅務主管部門應加強互聯網平臺治理。一是在互聯網平臺發展較快的領域,稅務機關管理和服務對象要從以單個納稅人為主轉為以互聯網平臺為主。二是要推動立法賦予平臺更多的公共管理職責,具體包括對交易服務過程的管理、信息系統的維護管理、數據相關屬性的管理、對于交易結果的管理等。三是要及時推出互聯網平臺的管理和服務實施辦法,具體包括加強對平臺的日常監管,建立打通各大交易、支付、物流等互聯網平臺的信息壁壘,真正實現基于互聯網涉稅大數據的智能化治理和應用(趙濤,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