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育任,馬 英,胡永成,李銀平
(天津市天津醫院期刊中心,天津300211)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發展與廣泛應用,學術期刊出版模式也從傳統的訂閱型模式逐步轉變為基于網絡出版的新模式。開放獲取(Open Access,OA)是在互聯網的驅動下,以保障作者版權為前提,以最便捷的方式,將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成果以最快的速度呈現在讀者面前,其本質為網絡化資源共享。
直到20 世紀90 年代,作者可以免費發表研究論文,但獲取研究論文需要通過付費訂閱或按下載篇數支付,所有文章只能被那些支付訂閱費的機構或個人訪問。2000 年,BioMed Central 和PLOS 出版社率先引入了OA這一出版領域的新概念。2003年,關于開放獲取和出版的《貝塞斯達開放存取出版宣言》和《關于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知識開放獲取的柏林宣言》相繼通過,全球眾多科技機構、資助機構和高校均簽署了該宣言[1]。這進一步推動了以互聯網為媒介,便于科學和人文知識的開放共享,為政策決策者、科研機構、資助機構和圖書館等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具體方法。
隨著OA出版模式的不斷探索和應用,如Elsevier,Springer 等全球各大出版商惡意抬高出版費用,導致大部分科研工作者無法擔負,以至于比較優質的學術資源全部集中在數據庫商手中。因此2018 年,在歐盟委員會的支持下,法國、英國、荷蘭、意大利等11個歐洲國家聯合簽署了關于科學數據開放獲取的“S計劃”,共同制定了10 項原則,并明確要求自2020 年1月1日起,所有由上述11國及歐洲研究委員會資助的科研項目的研究成果,必須完全發表在OA 期刊或出版平臺上[2]。“S計劃”這一舉措,有可能改變現有出版模式,并對出版發行市場造成一定的沖擊。
反觀我國OA 出版模式的發展,自2006 年起,我國相繼建立了Socolar 開放獲取資源服務平臺和中國科學院科技期刊開放獲取平臺,集成科技期刊OA 平臺,強化學術交流,穩步提升學術質量和影響力。但相比OA 模式在歐美等國家的發展,我國尚處于探索階段,當前OA期刊數量雖逐年增多,但增長緩慢,在向國際化邁進的進程中亟須提升。本文將分析比較傳統期刊與OA 期刊出版模式的優劣、現狀及存在問題,以期促進學術期刊OA出版模式的發展。
傳統的出版方式通常提供免費的文章投稿、同行評議和發表服務,但往往需要較長的“等待”時間。通常作者在文章投稿的過程中,通過簽署版權轉讓協議,將文章版權移交給出版商,這種版權轉讓阻礙了作者對已發表的研究進行重復使用的權力[3]。
在傳統的出版模式下,約75%的已刊出文章無法直接查閱,除非讀者所在單位提供訂閱權限,或有權支付期刊訂閱費甚至按單篇文章付費的形式進行全文獲取,但通常所有同行評議期刊的訂閱價格都很昂貴,導致研究成果輸出受到潛在阻力。
科研人員的學術影響力可通過被引頻次和H 指數等指標衡量,傳統出版方式限制全文訪問,可能會影響文章的被引頻次,進而影響作者的學術影響力[4]。因此,對于科研人員而言,定期在著名的期刊上發表研究成果的愿望是非常迫切的。盡管如此,大多數高影響力的期刊往往只提供傳統出版模式,而部分期刊也逐步采用“混合”模式,即同時提供開放獲取服務[3]。
開放獲取期刊出版的主要原理是通過快速發表過程來促進對研究結果的廣泛訪問。OA可以視為等同于知識共享署名許可協議,即作者保留已發表研究的著作權,授予出版方非專有的出版權。目前OA 期刊主要細分為兩種出版模式。
1.2.1 綠色OA模式
綠色OA 模式是一種自我存儲的發表模式,作者將文章的不同版本在任何期刊上發表,然后將其自行存檔在電子文檔存儲庫中,比如免費的數字存儲庫(例如PubMed Central,PMC),或者開放獲取平臺及網站。文章的存儲將取決于期刊的出版自存檔政策,并且經常受到禁錮期的限制,通常出版商會要求作者在論文發表一段時間后才能公開其自存儲版本的論文[5]。
綠色OA 模式的優勢在于實現開放獲取的成本較低,在不改變學術期刊訂閱的模式下,作者無須支付任何費用,其運行途徑繞開出版商限制,此時出版商仍服務于讀者,不會因賺取文章處理費(Article Publishing Charges,APCs)而降低出版質量[6]。
1.2.2 金色OA模式
與綠色OA 模式不同,金色OA 模式可以直接通過期刊進行開放獲取,其優勢在于論文發表后即刻開放,任何人均可立即免費訪問出版商網站上的全文,且不存在禁錮期,開放的版本為論文編校后的最終版本,內容可靠且易于閱讀。但金色OA 模式需要由作者預先支付APCs,具有更好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
當今OA 出版勢頭強勁,兼具傳統期刊特點和開放性方面的特點。學術影響力是研究人員和出版機構重點關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包括文章下載量、被引頻次、影響因子、是否被主要的引文數據庫收錄等多個方面。隨著OA 在全球范圍內的全面推廣,這一問題得到逐步改善。相比于傳統的學術期刊,特別是在線發表的OA 期刊,出刊速度更快,且文章版面和篇幅沒有限制,可以使科研成果得到更好的展示,同時OA 期刊版權歸作者所有,更便于文章的共享與傳播。
OA期刊的影響因子以及來源索引是反映期刊的可靠性指標。部分OA 期刊并未達到足夠的學術影響力而被優質數據庫收錄,此類出版物而被批評為不考慮科學質量而僅靠金錢發表文章,其主要目標是維持財務的可持續性,因為他們的收入與發表文章數量呈線性關系[7]。有研究報告顯示OA期刊同行評議過程的質量較差,在2014 年,有超過100 篇文章被撤回[8]。這使得投稿人對OA 期刊產生負面影響,但也因此有許多作者在該類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用于職稱晉升等目的,從而進一步加劇惡性循環,致使多年來OA期刊質量與可靠性飽受各種質疑。
研究人員需要在考慮其經費狀況的同時,為文章找到最佳的出版方式。在投稿前權衡每種刊物的利弊很重要,在確定出版方式后,找到能夠提供嚴格同行評議的可以信賴的期刊至關重要。作者可通過Journal Guide、JANE 等“期刊選擇”網站,以輔助確定相關領域的高影響力期刊。
當前,已有越來越多的OA 期刊重視并開展同行評議,一些OA 期刊正在嘗試逐步向開放評審靠攏,比傳統出版期刊的同行評審更加嚴格,將投稿全程信息完全展示給讀者,其中包括評審意見以及修改答復等細節,這一舉措有助于提高文章評審質量、增加文章可信度,這也是OA 期刊質量的重要保證。例如PLoS 和BioMed Central 等出版商已經采用了這種類型的出版方式,并開始在高質量的數據庫中建立索引。據報道,在Web of Science 和/或Scopus 中收錄的生物醫學類OA 期刊獲得了與傳統出版期刊幾乎相同的科學影響力和質量,科研人員通過被引頻次獲得更高的學術影響力,證據表明,OA出版具有更高的引用率[9]。
雖然文章可在線免費訪問,但完成一篇文章的發表會涉及很多費用,包括文章處理費(編輯、校對、排版等)以及管理和投資成本。據報道,科研人員發表一篇文章的平均成本約為3 500~4 000 美元,而這些成本因出版商而異,事實上在一些期刊中,單篇研究類文章的生產成本僅為6.5~10美元[3,8]。這種差異由多種因素導致,其中最重要的是出版社的盈利能力。傳統期刊通過訂閱費來支付這些費用,而在OA 期刊中,這些費用則由作者支付,作者需要在論文接收后至發表前支付APCs費用,當然APCs還可以由科研機構以及科研項目基金承擔。
許多OA 出版商向中低收入國家/地區提供APCs豁免或折扣,也有部分OA 期刊不向作者收取任何費用,可以利用Cofactor Journal Selector工具來識別不收費的OA 期刊[10]。李國俊等[11]研究顯示,荷蘭大學聯盟已與40 多個出版商簽訂了開放獲取協議,其中包括作者無須支付APCs 費用,以控制APCs 費用的增長,同時將OA出版費用納入訂購費中,以控制OA出版成本,但這一舉措并非單獨行為,而是依賴于地方政策支持以及高校的統一聯盟。
由于OA出版會通過APCs為作者定價,如果實施不當,很可能會使期刊在學術界的信譽遭到質疑。此外,科研人員對文章發表日益增長的需求,進一步導致了許多OA期刊發展成為“掠奪性期刊”,這些期刊提供了快速刊發流程,但未遵循同行評議或編委會審查標準。這類期刊的主要目的與學術成果無關,而與收取APCs 等商業行為相關,直接對其他期刊的利益造成侵害。掠奪性期刊的存在是對OA 期刊負面宣傳的罪魁禍首之一[12]。掠奪性期刊的慣常做法是向科研人員發送電子郵件,以保證快速出版為前提,邀請作者投稿。因此,作者需要在投稿前認真權衡選擇基于訂閱模式的傳統期刊或OA 期刊進行出版的利弊。為此,杰弗里·比爾(Jeffrey Beall)制定了關于在投稿前如何辨別掠奪性期刊的指南,以提高公眾對缺乏誠信的出版行為的重視。
開放獲取將會極大程度地改變學術交流模式,因此需要在對OA 出版充分認識的基礎上,逐步尋求促進科學傳播而不是只注重商業效益的出版服務模式。未來或許可以通過圖書館和研究機構在與出版商簽訂的訂閱模式中增加OA 的需求,將APCs 打包到訂閱費中,即通過訂閱費抵消APCs,這樣不但可以減輕作者的經濟和管理負擔,同時能夠使更多的文章加入開放獲取行列,加速出版商向開放獲取模式轉型。
OA 打破了傳統文獻訂閱獲取的習慣和模式,但實踐證明其具有可行性,并且為學術期刊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學術期刊向OA 模式轉型,未來還有一段很長的探索道路,這也依賴于期刊質量評價體系、學術誠信規范體系等建設的不斷完善,以確保學術期刊出版行業的穩步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