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佳,李 娜
(天津市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天津 300074)
科普基地是指依托科普專業設施,通過開展科普活動,為公眾提供科普公共服務的機構,是聚集全社會資源,廣泛開展科普活動的重要載體和平臺。科普基地是科普工作的重要支撐,是科普能力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多年來,天津市動員各部門、各區以及有關單位積極創建科普教育基地,并在設施開發、科普導覽系統和參觀路線設計、科普宣傳資料編制等方面深入實施科普重點項目,有效提升了基地的傳播能力,科普基地建設初具規模[1]。各基地在利用現有科普資源的基礎上,組織群眾性、社會性、經常性的科普活動,年接待量超過千萬人次,成了天津市科普工作的重要陣地。
隨著天津市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公眾對科普基地傳播的內容和手段都有了更高的要求[2]。同時在科學傳播的過程中,科普傳播能力關系到科普基地科學知識普及效果,在能力提升方面主要包括以下5個內容。
科普展示場地是重要的基礎設施建設,用于開展主題科普知識,能夠滿足青少年和公眾的科普實踐活動。環境布置應注重營造科學氛圍,環境設計要具有一定的創意和水平,比如場地顏色搭配,展板、掛圖、模型的式樣等。同時,展示場地還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增設可供公眾參與、體驗和互動的、以傳播和學習知識為主的科普設施,來提高科普的趣味性與參與性。
科普參觀路線是指為了進行科普教育傳播,結合各基地實際情況設計的,有助于科普知識的傳播與學習的游覽路線。例如,有生產設施或者是有科研環境的單位,可以將實驗、生產等場所合理地設計在參觀線路之中,使公眾近距離地接觸本領域、本行業的研發生產環節,產生實質性的體驗和感受,進一步提高公眾的參與度和興趣度,對于從中獲取科學知識尤為重要。同時,在參觀線路中,配以相應的導覽系統,參觀線路沿途可采用統一風格的標示牌,如展牌、電子屏、電子講解器等。導覽系統的設計要求風格統一、內容連貫,以提高公眾的體驗質量。
科普講解詞要區別于普通的導游詞,要注重科技知識的傳播和學習的引導。講解詞的編寫,可以針對不同的人群,例如青少年、普通的社區市民、領導干部等,針對不同人群的特點,編寫相對應的講解詞,以達到利于參觀者接受和從中獲取知識的目的。
開展科普活動的形式主要包括展覽、培訓、競賽、講座、宣講等。一場效果良好的科普活動,包括幾個必備要素:前期科普活動策劃、方案的設計。科普活動宣傳指與基地宣傳部門聯動,對一場科普活動開展的主題宣傳。活動舉辦后的社會反響指社會對科普活動的反響與認可程度,包括直接參與者的感受、媒體對活動的評價等。公眾參與度指科普活動的公眾參與程度,區別于單向傳播,互動式科普活動公眾參與度更高,傳播效果也更好。
科普宣傳資源既包括各種宣傳冊、折頁、卡片、紀念品、文創產品等,也包括結合新的技術手段開發視頻、音頻、科普廣播、影視節目、科普演出、公眾微信號、網站、小程序、實驗資源包,或者是針對青少年開發科普課程(教學大綱、教材)等。
同時,為了保障基地的科普活躍度,建立科普活動長效保障機制尤為重要,例如針對不同人群,建立與社區、中小學、高校的聯系,保證科普活動頻次,這也體現了科普基地活動開展的計劃性。
科普資源形式多種多樣,目前主要以圖片、掛圖、圖書和期刊、音像制品、動漫作品、科普報告、科普研究文獻、專題科普展覽、科技館展品、科技博物館藏品、科普活動資源包、科普基地信息為主。同時針對不同的人群特點以及不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差異,科普資源在內容和形式上也各具特色。多年來天津市希望通過不斷提升各基地的科普傳播能力,以打造一批科學性、藝術性和實效性均佳的精品科普資源。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人民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各科普場館在接待公眾參觀、體驗的同時,也在開發能供公眾在學習、工作、生活之中使用到的文創產品,如故宮博物院、大英博物館推出的書簽、筆記本、冰箱貼等創意文化產品,果殼網出品的物種日歷等,實現了功能性、知識性的有機結合,既方便了公眾使用,又將文化、科學知識融會其中。
文化是一個社會的生活方式,是人類行為的模式,是與人類文明發展過程有關的,牽涉語言、習俗、信仰、藝術、思想以及行為的過程[3]。創意文化是以文化為基礎元素,融合多元文化,吸納相關學科,利用不同載體而構建的再造與創新的文化現象。創意文化產品一般是以創意理念和文化為核心,是人的靈感、智慧與知識在特定行業的物化表現。科普創意文化產品則包含了“科學”“文化”“創意”“設計”4 個核心元素。對于以科學為核心內容的創意文化產品而言,更為優美的外觀、更為實用的功能、更加通俗易懂的知識記憶點是得到公眾認可的重要技術指標。科學主題創意文化產品的設計制作應把“物以為用、物以為美”作為標準,使其兼具科普功能、使用功能和審美功能。
2.1.1 科普主題創意文化產品的價值
科普主題創意文化產品除了需要滿足產品功能上的需求,還需滿足公眾特殊的認知、審美等方面的需求,是使用者提高自身科學素質,積極作用于社會,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社會創新氛圍的重要工具。
(1)傳播科學知識營造創新氛圍。
通過公眾樂于使用、易于接受、便于認知的文化創意產品,將枯燥、無趣、難以理解的科學知識移入生活使用場景,可以大大提高使用者接觸科學知識的概率和心理接受程度,讓公眾愛上科學,從而激發其學習興趣。
(2)傳承科學文化,喚起人們的科學意識。
科普創意文化產品設計利用創造力與產品文化附加值,有利于更多人了解科學的內涵以及科學魅力,喚起人們的科學自覺意識,令使用者達到內心的自我升華。科普創意文化產品可以讓使用者直觀而全面地認識令社會生活發生巨大改變的物質文化的建立基礎,了解到更深層次的制度文化、心理文化,加深他們對所處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的理解和尊重,促進共同價值觀念的形成。
(3)提高使用者的藝術審美修養。
科普創意文化產品能夠挖掘和提升生活文化,把握生活方式的變化,通過設計傳達藝術審美。科普創意文化產品除了要帶給人們實際的功能,還應該讓用戶在使用過程中獲得審美能力的提升。通過在創意性產品中運用文化元素,實現人們對科學之美和藝術之美的追求。
2.1.2 科普主題創意文化產品的設計原則和形式
(1)設計原則。
科普主題創意文化產品最根本的目的是令使用者喜歡用、樂于用,更進一步是希望使用者樂于分享和展示。通過調查分析受眾的消費及使用傾向不難發現,一個普通的筆記本,和一個承載了科普內容、文化內容,從材質、開型到設計風格都具備一定美感的筆記本相比較,用戶更愿意使用后者。
同時,在眾多文化類消費產品中,科普主題創意文化產品的內容與生活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對接,更容易得到公眾的認可。讓公眾理解科技的進步,科學的發展,易從“小”著眼,以“點”帶“面”。公民科學素質調查結果顯示,公眾對與自身利益緊密相關的科學知識的渴求程度更高,而衣食住行等內容往往又較容易轉化為具有美學形態的科普文化作品。
(2)主要形式。
為了了解廣大公眾對科普創意文化產品形式及內容的需求,開展了公眾科普需求調研與市場情況調研。通過對果殼網推出的《城市物種臺歷》,文怡美食廚藝禮盒,旅行日志筆記本,母嬰記錄功能型筆記本,菜譜烘焙筆記本,武漢、成都當地特色美食書簽,上海、杭州城市風尚便簽本,上海、深圳低碳出行公交卡套等產品的內容、外形設計以及市場認可度的分析,以及對公眾開展的問卷調查顯示,公眾對筆記本、臺歷、書簽、便簽等與生活貼近、較為實用的產品的認可度高,圍繞飲食文化和生活家居主題內容最受大眾喜愛,同時公眾較為喜愛的創意文化產品風格是簡潔和清新。
隨著人們閱讀習慣的改變,新興媒體開始與傳統媒體一樣,融入了人們的生活,信息碎片化時代,公眾普遍喜歡選擇便捷而有效的信息獲取途徑。第十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結果顯示,互聯網對公民科學素質的提升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我國公民每天通過互聯網及移動互聯網獲取科技信息的比例高達64.6%,除電視外遠超其他傳統媒體。結合新媒體的開放性、互動性和社交化特點,科普基地應建立新的科普資源開發流程,如確定某一科普主題后,在制訂傳統掛圖、海報和宣傳手冊的同時,同步開展微視頻制作、音頻錄制等數字化科普資源開發,并利用微信平臺、微網站等新媒體進行傳播。
2.2.1 科普新媒體——微視頻
目前,微視頻已經成為當下主要的視頻潮流,在網上也出現了許許多多科普微視頻,內容廣泛,涉及的題材眾多,滿足了大眾的個性化需求,人們常常通過手機或電腦進行觀看,具有一定的教育性和科普性[4]。
通過對目前視頻播放流量比較集中的優酷、嗶哩嗶哩、騰訊、搜狐、愛奇藝五大網站中科普類微視頻的分析,可以發現受歡迎的科普微視頻,有如下3 個特點。
(1)短視頻。
最受歡迎的科普類微視頻中,67%的視頻時長是1~5 分鐘。由此可見,用戶更喜歡短視頻,以短為特色,照顧用戶的時間碎片化需求,追求信息的有效傳播和整體節奏。
(2)動畫風格。
最受歡迎的科普類微視頻中,58%的視頻是動畫風格。由此可見,用戶更喜歡動畫風格的視頻。
(3)內容精悍。
科普內容選材犀利有看點,以具有“互聯網思維”的文案和配音為賣點,同時在知識性的基礎上包裹娛樂外衣。
2.2.2 科普新媒體——微信公眾號
微信作為一種新的即時通信平臺,以其優質快捷的交流方式給人們帶來了便利,成了公眾的主要通信手段,使用群體龐大。同時人們使用手機的習慣也不再是一邊走路一邊打電話,而是利用碎片時間在任何地點連上互聯網,保持在線,獲取和發布信息,與他人進行溝通交流[5]。
伴隨而來的微信公眾號也成了新的信息傳播方式,通過公眾號,用戶可以在微信平臺上實現同特定群體進行文字、圖片、語音、視頻的全方位溝通、互動。微信公眾號一般分為訂閱號和服務號兩種。服務號旨在為用戶提供服務,如:招商銀行、中國南方航空。訂閱號為用戶提供信息和資訊,如:健康中國、央視新聞。
在科普新媒體的應用方面,微信公眾號也已成為科普機構普及科學知識和宣傳科普活動的重要途徑和窗口,面對眾多高度同質化內容的科普類微信公眾號,如何脫穎而出,提高閱讀量和點擊率,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明確人群。
社會學研究表明,媒體受眾在性別、年齡、職業、文化程度等方面具有區別性特征,不同的受眾有不同的偏好和需求。科普類公眾號,尤其是讀者層次多、粉絲量大的公眾號,應根據不同推文的目標人群及公眾號自身的主要讀者群,制作符合其社會特征的標題,探索有潛在針對性的精準推送和高效打開路徑。
(2)精化內容。
內容要改變死氣沉沉的風格和陳詞濫調的長篇大論,側重喜聞樂見、排憂解難、短小新奇和通俗易懂的文章內容,既有知識性又有趣味性。可以從有用、有趣、共鳴3方面出發,既對公眾有實用性,又能輕松閱讀,同時內容要達到與讀者產生共鳴的效果,讓讀者感同身受,深度認同,所以在撰寫編輯文章時就要換位思考,抓住讀者真正的需求點。
此外,隨著新媒體在科普宣傳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采編人員也需要進行相應的轉型。新媒體的應用中,創意策劃、技術研發、資本運作和經營管理方面人才是需求熱點。與以往單一領域垂直深耕的采編人員不同,新媒體傳播形態對媒體人的綜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職業素質、采編技能、知識結構、新技術方面的應用,是需要具有互聯網思維和采編能力的復合型人才,不僅要求采編創作人員具有較高的科學素質、扎實的文字編寫功底,還要掌握排版設計等技能。以科普微信公眾號為例,采編人員既要對發布的內容有創意、對新聞熱點有較快的反應速度,同時還要掌握對多媒體產品進行后期編輯的技能,掌握圖表設計、頁面排版設計的技巧,并且為了跟進宣傳熱點,應配合非常規上班時間的相應時間節點,進行信息的及時編輯和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