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振融
(南京藝術學院,江蘇南京 210013)
近年來,隨著“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工作的不斷推進,高校的發展模式逐漸由“粗放型”向“精品化”轉變。發展模式轉變的內在需求與現行高校內部控制機制及財務工作機制的不契合度逐漸顯現。相較于綜合性大學,藝術類高校的不契合度顯得尤為突出。
相比于綜合性高校,學科門類組成單一,辦學體量相對較小是藝術類高校辦學的主要特征。基于生源基數小或學科的特點,某些課程的授課方式需采用小班化或者一對一型的培養模式,這種培養模式極大地提升了開課成本,而這無疑是對經費資源本就較為緊張的藝術類高校財務工作治理水平的一種考驗。
現階段,雖然諸如電子審簽系統,會計電算化系統、酬金申報管理系統等技術手段大量引入財務工作中,極大地提升了財務工作效率。但這些技術的引入并未從根本上改變藝術類高校的財務工作機制,藝術類高校的財務工作或多或少的還存在一些問題。
藝術類高校行政管理崗位中多是以藝術類專業專家學者擔任或兼任行政職務,鑒于專業背景的關系,行政管理隊伍鮮有機會專門接受財務及內控等方面知識的專門化培訓。風險意識不足、財經紀律意識薄弱、資源優化配置意識不強等方面的問題在日常工作中時常出現,這給財務工作的順利開展帶來不小的阻力,無疑對內部控制機制也是一種挑戰。
目前,大多數藝術類高校財務工作機制仍然屬于后置型。這種機制下的財務工作處于經濟活動的末端,它以會計的核算職能為中心展開工作。然而,會計工作本應全程參與經濟活動對經濟活動進行事前、事中及事后監督,但由于后置型財務機制的原因,會計監督的職能被弱化為了事后監督,且基于經濟活動幾乎已是既成事實,事后監督效用也大打折扣。此種狀態下的財務工作基本屬于付款記賬式會計,這在內部控制機制中顯然是不被允許的。
預算工作是高校財務站在全局的位置上,以貨幣化形式指揮引導并且展現學校戰略發展意圖的一項財務管理活動。但是這項活動在部分藝術類高校開展的不盡如人意:一是預算體制不健全。從校級層面來看,預算工作只是學校一級在做,沒有與之對應的部門預算、專項預算等二級、三級甚至更多層級的預算作為支撐。這樣的預算顯然不能科學、全面、準確地反映學校管理層的戰略意圖。二是預算編制方法失當。預算體制的失位使得預算的編制成了空中樓閣,學校一級預算在編制時無法根據特定的項目選取適當的預算編制法。預算的編制時常出現一種預算編制法應用于所有情況,一年預算編一次的情況。三是預算執行的剛性不夠。預算編制的不科學或者預算項的編制不夠細化直接導致某些項目在實際支出時無法準確地找到預算項,當然也就無法嚴格、準確地控制項目的實際支出。四是預算的績效評價機制不健全[1]。預算執行的績效評價主要是依據預算的編制及實際的支出選取對應的數據對預算的執行進行評價。基于上述預算工作情況的存在,可見預算的績效評價也無法有效開展。此外,大多藝術類高校還未將預算績效評價當作一項常規工作,并未結合學校自身的情況設計一套符合校本實際可行的評價機制及標準。
一項經濟活動的完成需在業務主管部門、財務部門等兩個及以上相關業務單位之間流轉,甚至更多。數字化的今天,各部門大多根據自身工作實際定制開發了業務管理系統,此類系統的開發由于缺少頂層規劃設計,實際運作過程中每個系統都是一個孤立的閉環,有的系統在設計開發之時雖然預留了系統間的對接端口,但效用不大。經濟業務的相關材料數據在業務部門之間流轉時,保真性、完整性、及時性無法得到有效保障,業務流轉過程中的內控風險無法得到有效規避[2]。
高校的財務報銷審核業務是由審核人員對照高校財經制度對經濟活動的票據和審批流轉材料進行合法性、合規性審核。審核人員在業務學習時雖對各項政策文件的操作標準達成了共識,但由于在實際工作中審核仍依賴于人工,審核工作人為因素較大,審核雖有標準但標準執行的剛性難以保證[3]。
經費來源相對匱乏,辦學成本相對較高是藝術類高校資金管理活動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根據學校實情,建立完善符合內控要求的財務協同工作機制,是使用好增量資金、盤活存量資金、規避內控風險、降低不必要的資金損失、優化配置資源的根本保證,也是藝術類高校破解困局的根本所在。藝術類高校要打破傳統的財務工作思維,將后置型財務工作機制改變為全程化協同型財務工作機制。
藝術類高校應將預算工作放在財務工作的中心位置,以高校相關預算法規制度為指引,根據學校實情,前置財務報銷審核機制、將項目立項評估、報銷審核與預算工作有機結合,重塑預算工作體系,將預算工作打造成財務協同工作機制的指揮中心。
(1)完善預算工作組織架構。藝術類高校應完善二級院系、機關部門、常規及臨時專項等二級、三級甚至多層級的預算編制組織機構。在上述多層級預算編制的基礎上編制全校預算并進行動態調整。
(2)優化預算工作人員結構。預算工作機構的組成要力戒只有財務人員情況的出現。要針對不同的需求聘請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建立例如學科建設、基本建設、人才引進、藝術展演等中心預算工作專家庫,避免預算工作由于人員結構的單一性導致項目在立項、編制等方面可能出現的狹隘性。
(3)嚴把項目立項關。除保證學校正常運轉的常規工作預算外,其余的預算工作在項目立項之初,就應由對應的預算中心專家組對項目可行性進行全方位評估,確定項目建設的方向,擬定項目資金使用的比例及支出進度,避免盲目立項帶來的資源浪費。
(4)健全預算績效執行的評價機制。藝術類院校應結合藝術學科門類的特點及資金的使用規律,制定適合藝術類高校使用的預算績效評價方法、數據選擇標準、計算公式等,對預算執行進行事中和事后評價。
同時,前置財務報銷審核工作,有機結合報銷審核與預算工作,以報銷審核結果定預算的動態調整,以預算的剛性執行規范報銷審核的支出,避免因兩崗分離導致預算與審核不同步,保證了預算的剛性。
藝術類高校應根據藝術類高校經濟活動的特征,對現有經濟業務的流程和業務流轉過程的難點,結合學校實情對經濟業務按模塊、按順序、按風險點逐一分析梳理。
(1)從經濟業務發起者的角度出發,以預算工作為中心,站在全局的高度確定經濟業務流程圖,業務流程圖中應包含項目申報、項目立項評估、項目審批、項目預算編制與評價、招投標管理、合同審簽、項目驗收、項目審計等業務模塊。
(2)制定流程圖中各經濟業務模塊的工作規范和工作職責,明確經濟業務在各模塊之間的流轉接入標準。標準的制定應遵循可量化、可操作、便執行的要求,以減少因標準制定的大而寬帶來的業務流轉灰色地帶,避免推諉扯皮現象的發生。
(3)引入業務流轉仲裁機制。該機制的設立皆在解決經濟業務在流轉過程中因流轉標準制定的不到位、不恰當或其他因素所導致的業務流轉不暢問題。它是經濟業務流轉的調節調解機制,以確保財務工作協同機制的正常流轉。
藝術類高校應根據經濟活動流程,對信息系統進行頂層設計,基于校園局域網和互聯網建立電子化一站式財務協同工作平臺。平臺的建立打破了部門間業務信息系統的壁壘,實現了信息高度共享。
平臺應全面融合各經濟業務模塊,事先根據業務流轉接入標準和仲裁規則在系統中寫入業務推送指令,由系統中的推送程序對業務進行全程電子推送。實現標準指令化,判定電子化,盡量規避人工判定帶來的內控風險。
鑒于藝術類高校管理隊伍中專業背景的情況,藝術類高校財務部門應大力宣傳普及財經知識,通過微信公眾號、財務部門網站主頁、線上線下業務培訓班等形式開展業務知識宣傳活動。一是及時通報財務相關政策法規和校內文件制度,使管理者對制度做到心中有數,避免由于信息不對稱帶來的內控風險。二是對政策制度的關鍵點、疑義點及共性問題及時做出解讀并及時通報,避免由于對政策理解的不一致帶來的內控風險。
財務協同工作機制的建立是財務對經濟業務全覆蓋的一種工作機制,它從根本上破除了財務工作的物理空間,破除了傳統的財務工作思維。為確保該機制的正常運轉,藝術類高校應設立以總會計師或分管財務的校領導牽頭,其他業務分管領導參與的校財務協同工作委員會。它是財務協同工作機制的領導機構,也是財務協同工作機制的協商議事機構。
為確保財務協同工作平臺的平順運轉,藝術類高校應從平臺使用者和管理者兩方面制定相應的平臺使用手冊和平臺維護手冊。手冊應包含平臺操作、平臺維護、權限設定、版本端口信息、數據安全等方面的規范標準。
財務協同工作機制是高校部門業務的集合。它的建立既解決了藝術類高校現有的財務工作機制失當的問題,又解決了部門間信息不互通的問題,使經濟業務全程對財務工作可見可控,便于財務部門能對經濟活動做出及時的反應,有效降低了內控風險。隨著大數據、區塊鏈技術、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的發展,集成化、智能化、電子化是高校財務工作發展的必然趨勢。高校財務工作將更多地參與學校的治理活動,建立一個符合時代發展的財務協同工作機制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