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佳
服裝、化妝、道具是舞臺美術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話劇、音樂劇等舞臺藝術中塑造人物形象、推動劇情發展的藝術手段和方法。據有關資料記載,從17 世紀開始,在古典主義演出中就有了較規范的化妝形式。20 世紀以來,隨著戲劇的蓬勃發展,化妝與造型也呈現出多樣化的發展趨勢。中國的舞臺劇化妝起步比較晚,由于受到國外的影響,經歷了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近年來隨著我國舞臺表演藝術的成熟發展,化妝與造型的藝術形式和手段也在不斷豐富和更新。恰當的舞臺化妝造型能夠迅速地帶動觀眾進入戲劇情境,接受戲劇故事和人物,增強演員的舞臺表現力和戲劇張力,彌補表演的缺陷,引領觀眾和演員的情緒。舞臺劇化妝與造型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尤其對塑造戲劇人物形象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戲劇人物形象的塑造往往體現在細節上,而舞臺人物的化妝與造型恰恰就是從細節處著手。在吃透劇本和人物的基礎上,演員通過化妝和造型就能夠聚焦觀眾的目光,給予人物準確的定位。比如要表現勞動者形象,只通過語言和動作可能不夠直觀,但是如果經過服裝的修飾,可以馬上塑造出一個符合大眾認知的舞臺形象,再精心化妝人物飽經風霜的面部和雙手的粗糙狀態,觀眾的接受度會大大提高。通過服裝和化妝能夠最直觀、最貼切地傳遞出人物的年齡、工作、家境以及學歷、性格等,是表現人物個性最快捷的藝術方式。因此化妝與造型是舞臺劇重要的前期準備工作,在形、色、韻的基礎上賦予角色獨有的特征,表現出人物個性。比如《紅樓夢》中林黛玉的面部妝容白凈、紅潤,傳遞出人物的靈性、優雅和魅力。在話劇《窩頭會館》中,造型師著重對濮存昕的鼻子、眼睛重新塑形,就是為了刻畫出落魄秀才的形象。可見造型師也必須吃透角色、吃透劇情,才能塑造出富有生命感和表現力的藝術形象。
在舞臺藝術創作之初,演員和角色之間會存在一定的差距。要解決這個問題,除了需要演員提高演技來靠近角色外,還需要利用化妝和造型來彌補和完善演員外在的缺陷。造型師首先要做的就是角色定位,根據劇本提前分析好人物的特點和人物關系的變化,通過合適的妝容縮小演員與角色的差距,提高演員的表現力。比如角色的性格堅定、剛毅,那眉毛就應該根根分明、突出棱角,演員如果眉毛細軟就要通過化妝提高形象的符合度。如果飾演溫柔的江南女子,那么眉毛就要細且平,以此來表現其性格的柔和婉約。形象塑造的基礎就是通過藝術手段將不符合角色的特點弱化,保留和擴大適合角色的特征。比如楊麗萍在《孔雀舞》中的妝容特點是突出眼妝弱化其余面部化妝,通過眼妝把孔雀的靈性表現出來,體現靈動、祥和、吉祥的藝術意蘊。
很多經典形象被人們念念不忘、牢牢記在腦海,就是因為恰當的舞臺化妝造型能夠給予角色不朽的生命力。當舞臺表演重新演繹經典劇目的時候,人物的化妝與造型要穩中求變,力圖表現出新的時代特征,令經典人物重新煥發光彩。比如在越劇《紅樓夢》中,觀眾接受了王文娟版林黛玉的形象,換成別的演員飾演總覺得不對勁。她的弟子王志萍在扮演林黛玉時進一步修改了妝容,設計出屬于自身并符合這個時代的化妝和造型,獲得了大眾的認可。可見,演員的化妝和造型只有與時俱進,符合當代觀眾的審美標準,才會得到觀眾的認可和贊譽。
目前中國的舞臺化妝與造型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因長期受傳統觀念的影響還存在很多的不足,比如用色不夠大膽,造型的取材和形式都很保守、缺乏個性。隨著更多國際化交流學習和中國本土舞臺藝術的成長,越來越多的個性化表達將在舞臺上逐漸呈現。舞臺化妝與造型藝術的探索和實踐需要的不僅是自我突破與革新,更需要行業和大環境的支持與推進來實現飛躍式的發展與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