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蔚
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補上全面小康“三農”領域突出短板,并制定了一系列操作性極強的政策舉措。貫徹落實好中央精神,把“三農”領域發展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可逾越的課題。
統籌城市、城鎮、農村三個層面社會協調發展,農村人口向工業和服務業轉移是必然趨勢,今后幾年,常住人口會更多聚集到長三角、粵港澳、京津冀等城市群。居民戶口以在經常居住地登記為原則,剝離原來附著在戶籍制度上的基本公共服務,實行屬地管理,因此,鄉村振興戰略意味著人口布局的大調整。目前我國農村村莊數量龐大,位置分散,常住人口逐年減少,大量的農民工戶籍在農村卻長期工作、生活在城市。如果以自然村為單位實施公共服務成本過高,讓有限的政府財力、人員和公共服務資源直接延伸進入每一個村莊很不現實。推進農村社區化建設客觀條件成熟,這種鄉村振興戰略的做法,既不影響原有的鄉村組織結構,又使分散的村莊相對集中起來,更能優化配置公共服務資源,真正使公共服務延伸進入農村社區。
推進農村社區化建設,一是要因地制宜,積極探索適合本地區情況的農村社區建設模式;二是把建設農村社區服務中心放在突出位置,堅持城鄉統籌,重點向農村傾斜的原則,提高農村社區建設投入占農村投入的比重,以政府公共服務帶動農村社區服務發展,以各地人力推進公共服務向農村社區延伸;三是在農村社區化建設過程中,要引領農村人流、物流、信息流向農村社區服務中心聚集,逐漸形成農村社會生活共同體及活動區域,為農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下一個百年奮斗目標農業現代化建設夯實基礎。
農村社區化建設,帶來常住人口相對集中,形成一個新的生活上相互關聯的大集體,更是要面臨著人居環境臟、亂、差的挑戰。
脫貧攻堅路上,政府分類推進農村廁所革命、農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處理以及梯度推進生活污水治理,改善和提高了村民居住環境的質量,但是,仍然存在村民環境保護觀念落后,生活陋習難改和環境設施投入不足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一是要抓農民群眾環境保護意識工作,幫助村民建立良好的生活秩序和生活習慣;二是政府要補上農村公共服務基礎設施投資不足的短板,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對農村人居環境公共設施維修養護進行補助;三是加強農村人居環境監督,這是抓好農村人居環境問題綜合治理的有效手段。農村人居環境問題綜合治理,不僅日常工作要抓,而且要建立長效整治、保潔機制,以嚴厲的懲戒措施倒逼人們自覺保護人居環境。
繼續調整優化農業結構,發展綠色農業:一是擴大對特色優勢農產品覆蓋范圍,面向農業全產業鏈配置科技資源。一方面,通過訂單農業,入股分紅、托管服務等方式,將小農戶融入綠色農業鏈;另一方面,鼓勵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堅持區域化布局、園區化承載、標準化生產,面向農業全產業鏈配置科技資源,提高耕地的使用效率。二是支持奶業、禽類牛羊等生產,堅持補欄增養和疫病防控相結合,推動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引導優化肉類消費結構轉向滿足人民營養健康需求。三是增強綠色農產品商品屬性,開展“互聯網+農業”的產業模式。“互聯網+”深刻影響農業產業鏈,從土地流轉、農資銷售、農業信息服務到農業生產、農產品銷售、休閑農業等,在農業產業鏈每個環節上,正潛移默化地滲透和改變農業。農業產業的發展與工業產業一樣,需要依靠商業模式、技術水平、組織方式等多方面的融合,得到實體經濟新的創新力和生產力。通過搭建“產業賦能、源頭基地、城市營銷”三大體系,打造“農業產業鏈+產業互聯網平臺+工商資本”三位一體的產業互聯網平臺,增強農產品商品屬性,加快農業轉型升級。
“引導和鼓勵工商資本下鄉,營造良好政策環境,切實保護好企業家的合法權益”,這是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引導和鼓勵工商資本投資農業具體措施:一是建立完善準入制度。工商資本下鄉意味著與農民成為利益攸關的共同體,農民拿土地與工商資本聯姻,也意味著付出了全部身家,必須相互依存,協同發展。對此,政府應該起到“橋梁”作用,建立政府引導投資的制度政策,帶動工商資本進入。二是遵循農業生產的客觀規律。支持規模開發、成片開發項目要因地制宜,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對此,政府的審核工作要做在前面,要加強過程管理,充分發揮工商資本的積極作用,支持工商資本通過兼并、重組、收購、控股等方式組建龍頭企業,形成農業品牌效應。三是抓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政策落實。工商資本下鄉,誕生了新型農業主體,而新型農業主體的增長需要與之配套的農業保險體系。
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基本方略,瞄準的是農民群體中的絕對貧困人口。絕對貧困人口中的老弱病殘特殊困難群體,通過統籌各類社會保障政策,實行應保盡保,應兜盡兜,對這部分特殊困難群眾的兜底保障,體現的是黨和政府的民生厚度,扶貧政策溫度,以及全社會文明程度。絕對貧困人口中因自身限制致貧的,政府要有的放矢引導,提高貧困戶判斷市場選擇項目的能力,學會討價還價的市場規則,通過扶智,激發這部分貧困人口內生發展動力,走上共同富裕之路。
目前還要防止因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的貧困和返貧情況發生。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我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挑戰,對受疫情影響無法外出務工、經營、就業,收入下降導致基本生活困難的農村居民,符合條件的要及時納入幫扶對象,建立健全主動發現,及時報告機制,積極引導和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到對貧困人口救助幫扶的隊伍中來,越是特殊時期,越要加強對貧困人口的關心關愛。
新時代的農民內涵豐富了,不再是“臉朝黃土背朝天”的體力勞動者,而是社會的農民,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能力不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解決絕對貧困的有效途徑,也是加強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減緩農民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
農民素質,主要包括農民的體質、知識技能和品德等方面。具體到農民素質全面發展可以從文化水平、政治素養和科技素質方面進行評估。提高農民整體文化水平,這是農民素質能力全面發展的前提。既要讓高素質農民走出去,選派優秀農村青年進入大中專院校學習深造,學成后回農村,還要將愛農村、懂農業高水平的人才引進來,改變農民文化結構。在提高農民整體文化水平的同時,對農民進行職業道德教育、法律知識教育、農村有關政策方面教育,使農民成為有覺悟、守法律的勞動者,這是農民政治素養能力要求。依托綠色農業發展對農民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即圍繞綠色生產、節約生產和清潔生產開展分類培訓,推動更多科技成果應用到田間地頭,這是農民科技素質能力體現。
農民的收入水平與其接受文化程度、科技素質能力呈明顯的正相關。我國農村勞動力科技素質不高,農民系統接受過農業職業教育的農村勞動力更低,進城尋求職業的農民大多只接受過普通初中教育,這種狀況直接影響著農民的經濟收入。目前我國農民收入中很大部分來自農業,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在降低成本的基礎上提高農產品的市場價格,增加農民收入;下一步,促進農村社會化大生產,發展現代農業,需要結構完善、數量充足、水平較高的職業農民隊伍。因此,全面提高農民科技素質能力,要把有限的農民科技培訓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和利用,加快構建高素質農民教育培訓體系,使農民科技教育培訓體系朝著規范化、制度化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