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貞明
由于脫貧攻堅具有類似于“戰爭”的特點,因而黨的十九大報告把“精準脫貧”與“預防化解重大風險”“重大污染防治”并列在一起,置于最特殊、最顯著位置,作為必須打贏的“三大攻堅戰”之一來精心謀劃和專門部署。既然戰爭有殲滅戰與攻堅戰之分,脫貧攻堅當然就有“殲滅戰”與“攻堅戰”之別。“殲滅戰”與“攻堅戰”之間,是“點”與“面”的關系,部分與整體的關系,局部與全局的關系。解決了“點”上的問題就有利于“面”上問題的解決,解決了部分的問題就有利于整體問題的解決,解決了局部的問題就有利于全局問題的解決。就脫貧攻堅而言,整個過程都不乏大范圍的攻城拔寨,既包括深度貧困地區和尚未脫貧人口,也包括一般貧困地區和已脫貧人口。隨著一般貧困地區和普通貧困人口逐步脫貧,貧困縣陸續摘帽,接下來的任務就是攻克那些深度貧困地區和尚未脫貧人口。剩余的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自然就成了艱中之艱、難中之難。脫貧攻堅戰能否取得全面勝利,主要看能否啃下深度貧困地區和尚未脫貧人口這塊“硬骨頭”。目前,從全國層面看,“三區三州”屬于深度貧困地區,其他省(區、市)也還有為數不少的深度貧困縣、極貧鄉鎮和深度貧困村。為了解決脫貧攻堅進入決勝階段這一必須集中“火力”解決的問題,筆者認為應把握住四個要點。
脫貧攻堅其實不乏指導性、針對性的政策。但非“殲滅戰”時期的政策與“殲滅戰”階段的政策應有所區別。因為非“殲滅戰”時期的政策具有較大的普遍性和適應性。從時間上看,跨度較長;從空間上看,地域較廣。凡是與脫貧攻堅有關的地區和人員都被納入其中。“殲滅戰”階段如果繼續沿用原有政策,就不可能取得明顯成效。理由是缺乏特殊性和靈活性。在“非常時期”,為了完成某一緊急任務,可以采取超常規的辦法“特事特辦”。打“深度貧困殲滅戰”階段屬于“非常時期”。既然屬于深度貧困地區、深度貧困縣、極貧鄉鎮、深度貧困村,它們在脫貧時間、脫貧質量等方面都有統一要求,就不存在誰先誰后、誰高誰低的問題。否則,脫貧攻堅就不能按時保質完成。在此情況下,各級黨委和政府應根據實際情況出臺更有針對性、實效性、可操作性的政策。這些政策應體現出時間性和區域性特征,時間跨度不宜過長,涵蓋范圍不宜過寬。這種帶有臨時性、地方性的政策一旦出臺,所有涉及人員都應不折不扣地執行。不然,“殲滅戰”就不可能取得根本性勝利。而打不好“深度貧困殲滅戰”,自然就難以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因此,加大政策傾斜力度迫在眉睫。
對于脫貧攻堅來說,物質財富是最重要的因素。無論是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建設,還是貧困人口食、衣、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的滿足,都不能沒有一定的物質財富作為支撐。而要解決這些實際問題,缺乏物質財富的代表——資金,就是一句空話。基礎設施建設需要資金購買材料和支付勞動報酬。同時,貧困人口要達到“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也需要足夠的資金支持。一旦資金缺乏或資金不足,基礎設施建設的任務就難以完成。同樣,一旦資金缺乏或資金不足,貧困人口的脫貧目標就無法實現。對于至今尚處于深度貧困地區、深度貧困縣、極貧鄉鎮、深度貧困村的人們來說,資金尤其顯得迫切和重要。甚至可以說,他們之所以至今仍然處于貧困狀態,主要就是因為他們極其缺乏資金,許多急需解決的問題才遲遲得不到有效解決。其他地區和人口對資金需求的迫切程度較低,是因為那些地區和人口所需資金缺口較小,稍加努力就能填補,而深度貧困地區和尚未脫貧人口由于長期處于“一窮二白”狀態,因而凡事需要花錢,而且數量驚人。因此,“打好深度貧困殲滅戰”,就應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努力把資金這一“短板”補齊,千方百計把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和貧困人口基本生活需求的資金籌集到位。在打“殲滅戰”階段,要舉全國之力,把閑置時間較長的資金充分利用起來,全部用于脫貧“刀刃”上,讓深度貧困地區和尚未脫貧人口不因資金缺乏或不足而“掉隊”,讓他們同全國人民一道昂首步入小康社會。
要使深度貧困地區和尚未脫貧人口實現可持續性脫貧,加大政策傾斜力度和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固然重要,而真正的治本之策是大力發展產業。只有發展產業,貧困群眾才有“造血”功能,才能依靠自身努力實現自立自強,自我發展。而要達到這一目的,貧困戶需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要有投身產業的主觀愿望,二是要有奉獻產業的客觀能力。主觀愿望是指不依賴“輸血”、完全靠自己的勞動和雙手獲取所需物質生活資料的意識和信心,亦即“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或“打鐵還需自身硬”的生存和發展信念。客觀能力則是指具備“一技之長”。所謂“一技之長”,就是具有一定技術含量、別人在短期內沒法學到的特殊實用本領。如果主觀愿望與客觀能力能夠完美結合,貧困戶既可以通過創業也可以通過就業來實現脫貧。自主創業除了要有主觀愿望和客觀能力外,還需要具備其他外部條件,難度較大;在離決勝脫貧攻堅不足一年的時間內,貧困戶選擇就業比較穩妥。由于集體企業作為自負盈虧、責權利集于一身的法人,在組織形式、產業選擇、生產規模、產品銷售等方面擁有自主創業的個體所不具備的優勢,具有更強的抗風險能力,因而,貧困戶通過就業渠道成為企業的一員會獲得更多的安全感。但要擁有“一技之長”又需要投入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專門訓練和學習,當地政府應根據形勢發展的需要精心組織各種專項培訓。在打“殲滅戰”階段,由于時間緊,任務重,要求高,因而加快產業發展步伐刻不容緩。加快產業發展步伐既能壯大集體經濟實力,又能為貧困戶就近就業提供機會,可謂一舉兩得。那些在產業發展之路上已經初見成效的企業,要設法做大做強;那些在產業發展之路上舉棋不定的企業,要及時調整思路。一旦找準正確的方向和目標,就要迅速付諸行動。否則,便會貽誤“打好深度貧困殲滅戰”的有利時機。
惡劣的自然條件是致貧的一個重要原因。深度貧困地區大部分均處于深山區、石山區、高寒地區,這些地區具有一些共同點:土地貧瘠、水源缺乏、交通不便。對于這類地區來說,易地搬遷是實現脫貧的有效途徑。由于“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因而不通過易地搬遷方式,貧困人口就難以依靠種植或養殖來獲取他們的生活必需品。不管是種植還是養殖,土地、水源、交通等都是基礎性要素。如果這些要素都不具備,遷居異地即不失為最佳選擇。從全國22個省(區、市)都有易地搬遷建設任務看,不適宜人生存的地方確實不少。目前,有的省(區、市)已經完成了易地搬遷任務,有的省(區、市)尚有少量任務還未完成。易地搬遷不僅要“搬得出”,更重要的是要“穩得住、能致富”。貧困戶搬到新的安置點之后,他們原有的土地、住房等不可能再繼續利用,這就需要有較固定的收入來維持生活。不然,即使“搬得出”,也未必“穩得住”,更不要說“能致富”了。在脫貧攻堅進入“殲滅戰”階段,要全殲“殘敵”,應搬則搬。貧困戶已經得到安置的地區,下一步的工作重點是要搞好就業等后續保障服務工作;貧困戶尚未搬遷的地區,要爭分奪秒,投入更多的人力、財力、物力,建設數量充足、質量可靠的安置房,讓他們早日搬到新居入住。為了節約資源,降低成本,可以把相鄰縣(市、區)的貧困戶進行集中安置,不必拘泥于既定的行政區劃。同時,貧困戶入住新居后,在子女就學、醫療、戶籍等方面要有相應舉措。一句話,要最大限度地消除他們搬出之后的后顧之憂。只有這樣,貧困戶才能切身感受到來自黨和政府的溫暖和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