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培
安于本分,面對困難卻從不服輸;充滿信心,面對挫折卻從不退縮;矢志不渝,面對貧窮卻另辟蹊徑坐山靠山——她就是黎平縣九潮鎮(zhèn)寶寨村五組的普通農(nóng)民楊妹竹。
生于1970年的楊妹竹,不僅堅強而且還很善良。自從與丈夫吳正忠結(jié)婚后,就一直相夫教子、勤儉持家,無論是管理山林、耕耘農(nóng)田,還是培養(yǎng)子女讀書,她都盡心盡力地堅持,全心全意地支持,不遺余力地擁持,展示著一名70后農(nóng)村婦女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
2019年1月18日,楊妹竹的丈夫吳正忠因患腸梗阻醫(yī)治無效不幸去世,原本幸福的家庭瞬間失去了色彩。突如其來的“災難”讓楊妹竹措手不及,因為對于她來說原本就不算富裕的家庭無疑是雪上加霜,沉重的打擊令其終日以淚洗面,留給她的不僅僅是悲痛,更是一副沉甸甸的擔子。
楊妹竹有三個子女在學校念書。兒子吳方武現(xiàn)于貴州大學林學系就讀。女兒吳彥在湖南衡陽理工職業(yè)學院就讀,吳冬在黎平縣第四民族中學就讀。丈夫去世后,三個子女的上學與生活重擔就全部壓在了楊妹竹一個人的身上。
從沒進過學校的楊妹竹,面對困難從不怯懦,勇于肩負家庭的重擔,盡管經(jīng)歷很多艱難困苦,依然積極面對生活,依然堅持自己的夢想,含辛茹苦培養(yǎng)子女讀書。子女念書高額的生活費用,她絲毫不敢松懈,把生活上、物質(zhì)上、精神上所有的壓力當作是一次人生歷練,一次人生“大考”,強忍痛苦每天起早貪黑,為家庭的生計奔波忙碌,默默地撐起一個家。
丈夫去世家庭頂梁柱沒了,子女上學生活來源怎么找?難道眼前的困難她就這樣消沉下去嗎?不,她要靠自己的努力擺脫一切困難。在苦苦的思索中,望著高高的大山,望著窗前的雨霧,她堅定了信心找到了答案。勤勞勇敢的她,眼睜睜地看著家庭的落魄,經(jīng)過痛定思痛后并沒有難過、沒有悲觀、沒有消沉,反而堅強起來。她依托家里的林地資源,積極向林業(yè)主管部門申報造林項目,決定發(fā)展林業(yè)經(jīng)濟,攻克家庭時艱。2019年春,丈夫剛剛?cè)ナ溃谏陥笤炝猪椖砍晒螅礊榱α浚瑫r為搶抓季節(jié),趁子女尚未開學之機,她帶領子女風里來雨里去上山植樹造林,以此通過獲得國家的造林補助來解決家庭及子女的一些用度。那一年,她共造了150畝的杉樹林,按照國家造林補助標準計算,她共獲得國家造林補償30000余元。
楊妹竹生在農(nóng)村,嫁在農(nóng)村,但并非是一個普通的農(nóng)村婦女。她植樹造林尊重自然,尊重科學。從沒進過校門的她,面對自家的山地資源,早就萌生了一個科學的“規(guī)劃”。為了實現(xiàn)這個“規(guī)劃”,她鼓勵她的兒子吳方武報考貴州大學林學系,并將自己兒子所學的林業(yè)專業(yè)知識全部發(fā)揮到自家的造林地上。在她的造林地里,充滿著科學的空氣,造林整地、打穴規(guī)格、種植密度、苗木成活率以及撫育管理等均堪稱全村典范,她造林地上的林木長勢十分喜人。在楊妹竹的心目中,山地就是她的“生命線”和“金飯碗”,手捧著這個“金飯碗”,就必須要“植樹見樹”“插柳成蔭”“造林成林”,必須要過上好日子。
楊妹竹生活注重言傳身教,倡導省吃儉用。她除了嚴格要求自己以外,對于子女也一直堅持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教育。她約束子女在生活上要保持勤儉節(jié)約、艱苦樸素的良好習慣。對于生活開支她控制得非常嚴格,生活用品堅持能省則省、能用則用,她一件衣服居然穿了上10 年,上面有好幾個補丁。她注重家風家教,重視子女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yǎng),經(jīng)常教育子女要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做對社會有所作為、有所貢獻的人。身為家長,她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感化子女,注重正面引導子女,不但教育子女學習文化知識、激發(fā)子女的求知欲望,還教育子女熱愛勞動,注意道德品質(zhì)修養(yǎng)。在她的熏陶下,她的子女,在學習上勤奮努力、態(tài)度端正、目標明確。她的兒子吳方武從小就立志林業(yè)、熱愛林業(yè),現(xiàn)于貴州大學林學系讀大三,由于兒子刻苦鉆研植樹造林技術,在自家造林地上也有了“用武之地”,成為全村植樹造林的“好標兵”。
無論在自己的家中,還是在群眾的眼中,楊妹竹都有一個好口碑。對待父母,她孝敬有加;對待親朋,她以誠相待;對待鄰里,她滿腔熱忱;對待社會,她樂于助人;對待丈夫,她相敬如賓;對待子女,她從小就教育他們孝敬老人,尊敬長輩。在楊妹竹居住的寨子里,有個婆婆(現(xiàn)年87歲)丈夫去世,女兒遠嫁他鄉(xiāng),目睹婆婆孤苦伶仃,她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主動與生前的丈夫做好思想工作后,毅然決然將這位婆婆接回家里贍養(yǎng),盡了晚輩的贍養(yǎng)責任。這位老人在楊妹竹的家里一住就是二十三年。在這二十三年里,楊妹竹對老人的照顧無微不至,每天勞作回家都陪老人聊天,嘮嘮社會上有趣的事,向老人分享外面世界的精彩,讓老人在生活上津津有味、在精神上得以慰藉。她對婆婆的關心和愛護,老人都銘記于心,老人對她也是關懷備至,疼愛有加,經(jīng)常忍著腰腿的疼痛幫她做飯,料理家務。
楊妹竹是一名樂觀的積極向上的農(nóng)村婦女。三個子女入學,丈夫不幸辭世,楊妹竹目前卻沒有欠下任何債務。她靠什么呢?她靠的是她玩強的毅力、拼搏的精神和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2019年春季造林結(jié)束后,她立即聯(lián)系侄子吳方志,日夜兼程奔赴湖南長沙,毅然做起了鋼筋工,由于她勤懇做事,誠實勞作,業(yè)主對她十分賞識,每月付其工資達4000余元。手捧著4000余元的月薪,楊妹竹喜出望外,心里的石頭落了地。因為在她的心中,子女讀書又有了新的希望。
“楊妹竹務農(nóng)一輩子,她深知文化對孩子成長發(fā)展的重要性,對于子女的教育,她總是樂呵呵地說‘再難也要供子女上學’。”九潮鎮(zhèn)寶寨村五組保潔員陸勇說道。
面對困難,楊妹竹自力更生、一手操持,用辛勤的雙手將苦日子過成“甜段子”。楊妹竹是寶寨村的貧困戶,目睹她家的境況,寶寨村兩委及楊妹竹所在的村民小組為助其渡過難關,同意評議其為低保對象,助其“跨溝過坎”。可是,善良的她,知道這個事情后,卻說我的困難是暫時的,現(xiàn)在我的子女讀書還有國家助學貸款、教育扶貧和國家助學金,等到子女們畢業(yè)了一切就過去了,我可以把這個機會讓給比我更困難的家庭。寶寨村兩委考慮到楊妹竹家庭的實際困難,在村組評議通過后,仍然將其列為民政兜底對象報送九潮鎮(zhèn)政府。
“楊妹竹家所在的地方是寶寨村的一個村民小組,九潮鎮(zhèn)最偏遠的一個自然寨,海拔1000米氣候比較寒冷,農(nóng)作物產(chǎn)量也比較低。面對這些自然地理條件,楊妹竹極力思變,叮囑子女努力學習,力求走出大山,改變命運,現(xiàn)在她的次子正在貴州大學讀大三,長女在湖南衡陽理工職業(yè)學院讀大三,次女在黎平四中讀高三,這三個孩子的執(zhí)著與這個母親的‘鼓勵’‘毅力’‘堅持’有著直接的關聯(lián)。”寶寨村民委員會副主任胡必志說道。
楊妹竹十分珍惜土地資源。哪怕在她的田地中有一丁點零星空地,她都要“見縫插針”,從不輕易閑置,力爭把有限的資源變成無限的資產(chǎn),力爭把有限的土地開發(fā)出“無限的價值”。如今,正值疫情關鍵時期,楊妹竹外出務工之前,她放心不下她的新造林地,每天堅持帶著他的子女冒著寒風細雨上山撫育鋤草,以促進林木茁壯成長,助其快速走上致富的道路。
楊妹竹面對挫折、面對不幸從未自暴自棄。她以積極的思想,活出了精彩、活出了價值。她用自己的言行,既給那些像她一樣遭遇不幸的人,也給那些消極對待人生的人,上了一堂勵志課,發(fā)揮著積極的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