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岳瑩
2020年8月13日至14日,由黑龍江省藝術研究院主辦的“2020年慶祝建黨100周年重點劇本研討會”在哈爾濱召開。孫天彪、李景寬、馬國發等省內八名專家、劇作家,省歌舞劇院、省京劇院、省評劇藝術中心、省龍江劇藝術中心四個省直劇院,省文旅廳藝術處、省藝術研究院的領導及有關業務人員三十余人參加了研討會。會議由省藝術研究院院長譚博主持,省文化和旅游廳副廳長于峰出席并講話。
于峰在講話中強調,劇本研討會是提高劇本質量的有效方式,這次劇本研討會選定的四部劇本全部是我省慶祝建黨100周年重點創作劇目,要強化精品意識,以高標準、高質量的要求認真進行研討,切實對劇本的進一步修改提高提出中肯意見,為二度創作打牢堅實基礎,創作出代表我省藝術水平的優秀劇目。
參加本次劇本研討的劇本有三個顯著特點:一是劇本關注現實,大力唱響主旋律;二是本土文化特征突出;三是四部劇本全部由我省劇作家創作。
許丹編劇的龍江劇《巾幗天兵》,是根據2018年“感動中國”年度人物和2019全國道德模范、最美奮斗者、中國第一位女空降兵馬旭同志的真實事跡創作的。劇本以馬旭從一個膽小怯懦的農家女孩兒成長為一名征戰沙場的“軍中木蘭”,成長為獲得國家四項研發專利的軍中“居里夫人”,成長為共和國第一個跳傘、第一個跳傘最多、第一個年紀最大的“巾幗天兵”為主線,表現了馬旭夫婦志同道合、相濡以沫的愛情和他們一生儉樸,卻將積攢的一千萬元捐獻給家鄉教育和貧困學子的事跡。劇情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鮮明,語言生動感人,角色行當齊全,有著濃郁的東北生活氣息和南方的生活情趣。既是一部場面宏大、動人心魄的戰爭戲,也是一部充滿情趣、不落俗套的輕喜劇。具有藝術寫照時代、歌詠時代、呈現時代、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現實意義。
東北方言評劇《今日秋分》是費守疆根據周立波長篇小說《暴風驟雨》的部分情節重新創作的。該劇立足地域、立足當下,以時空跨越、前后對比的浪漫主義手法講述了尚志市珠河縣元茂屯七十年的風雨變遷,將土地與人生、與農民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集中塑造了趙玉林這樣一個獻身于中國革命、中國建設事業的共產黨員形象,歌頌了以趙玉林為代表的一代農民共產黨員一心為民、敢于擔當的精神,深刻詮釋了“中國糧食、中國飯碗”的時代主題。將“中國農民豐收節”與“中國糧食、中國飯碗”密切結合,將焦點對準農村、農民,用具有濃郁“黑土味”的戲劇呈現方式表現土地與人生、與農民命運的關系,表達對土地和糧食的崇拜和敬畏。這是黑土地上的紅色故事,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農村風情,通過講述黨領導下龍江大地七十年的變遷,展現龍江大地沃野鎏金、大豆搖鈴、稻菽飄香的美好景象,為建黨100周年獻禮。劇本唱詞對白主要以東北話為主,既有土語也有俚語、俗語,具有濃厚的鄉土風味和黑土氣息,地域色彩濃郁,凸顯黑龍江評劇的獨特藝術魅力。創作手法上采取歷史與現實相互穿越的浪漫主義手法,使全劇更具張力。
朱紅赤擔任編劇的現代京劇《血沃冰花》,以抗聯老戰士李敏為原型,展現了抗聯戰士艱苦卓絕的偉大斗爭。2017年年初,李敏奔走多年的提案獲批,教育部發函通知全國中小學教材中凡有“八年抗戰”字樣一律改為“十四年抗戰”。這引發了李敏對那段烽火歲月的回憶。在東北抗戰最艱苦的冬天,抗聯某部戰地醫院密營遭到日偽軍襲擊,為掩護傷員撤退,醫院院長等壯烈犧牲。抗聯女戰士李小鳳(李敏)、劉蘭香和英子經過一番激戰,沖出敵人的重圍。三個女戰士夜奔在茫茫林海雪原筋疲力盡之時,懷孕的劉蘭香要臨產。回到抗聯密營后,劉蘭香產后病危,部隊被敵包圍彈盡糧絕。因愛妻逝世陷入悲觀的師長馬舉坤要解散隊伍。李小鳳等雖堅決反對,但馬師長去意已決。臨行之前李小鳳將父親留給自己的靰鞡鞋熬成粥喂給嬰兒。這一超乎尋常母愛的舉動徹底征服了馬舉坤,激發出他的愧悔之心和壯烈之情,與抗聯戰士們同敵人殊死一戰。該劇是一部記錄歷史、弘揚東北抗聯精神,歌頌黨、啟迪現實的創作,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匯聚正能量,催生新動力。
民族歌劇《鐵人三部曲》由譚博編劇。首次以歌劇形式講述大慶油田王進喜、王啟民和李新民三代鐵人的故事,填補了舞臺藝術空白。三代鐵人的故事就是新中國的石油史。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急需石油之時、大慶油田創業時期,王進喜奮不顧身,用生命講述著氣吞山河的石油事業;在大慶油田生產高峰時期,王啟民挺身而出,用熱血訴說著石油人的鞠躬盡瘁;當祖國迫切需要拓展海外石油市場時,李新民義無反顧地走出國門,帶領1205鉆井隊出征海外,把中國旗幟插上國際鉆井市場的制高點。劇本打破了傳統歌劇的正序邏輯和起承轉合的傳統路子,打造多章回的戲劇情節,對三代鐵人的史實進行高度凝練和詩化,以其完整性獨立成章,同時又以均衡的分割、鮮明的個性構成整部作品的連貫性,互為推進,相得益彰,集中展現鐵人精神、大慶精神誕生、發展與新時代的跨越,全景式地勾勒出三代鐵人飽經滄桑不變、歷經風雨彌堅的共產黨人藝術形象,藝術地闡釋大慶精神和鐵人精神為什么會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成為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強化了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當代價值和現實意義,充滿自豪感和奮進感。
與會專家對四部劇本進行了全面、深入的討論,進行多視角的點評和“會診”,就如何做好劇本的進一步修改、加工和提升,從主題表達、內容調整、創作手法、藝術審美等方面提出了許多具有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為劇本的修改提供了可參照方向。一是強化重點戲,去掉不必要的場面和人物,集中凝練地表達主題立意;二是進一步考量對主題與人物的把握,特別是對人性的真實性、復雜性,故事的曲折性、沖突性,以及矛盾、沖突的設計予以再充實、再提升;三是在人物塑造方面,進一步表現出人物的成長性,用更具特色的人物語言刻畫性格。四是在藝術表達上,藝術手法不必太繁復,要保持浪漫情懷和創新精神。
研討會歷時兩天,效果顯著,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建設性和可操作性。作為我省戲劇創作主力的四位劇作家一致表示,會認真聽取專家的意見和建議,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認真做好劇本的修改提高。承擔創作任務的四個省直劇院的領導們紛紛表態,要從政治高度和藝術高度抓好劇目的排演,為慶祝建黨100周年獻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