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呂秀華
中華戲曲藝術,歷經宋元南戲、元代雜劇、明清傳奇、清末花部乃至現代戲曲,一直薪火相傳、綿延不絕。這得力于生生不息的藝術傳承。沒有傳承,就不能生存;沒有傳承,更沒有發展。在戲曲危機的當代,傳承的意義尤為凸顯。傳承的方式、傳承的內涵、傳承的效果,都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
戲曲是角兒的藝術。表演傳承至關重要,而戲曲表演傳承的關鍵在于人才的培養。人才培養主要有三種方式。
第一種是拜師學藝。這是舊戲班主要的傳承方式。這種方式通常是個人在少年時期,或為了謀生,或源自興趣,或由于家傳,拜師于某藝人,由師傅口傳心授,教以基本功,傳之某些傳統戲之戲詞與表演。待到徒弟有了基本功,且學會了幾部戲,就可以登臺演戲了。這種方式歷史悠久,曾培養出大批人才,從而使戲曲表演代代相傳。在一些重要戲班里,坐科的學徒通常以某個字來確定輩分,明確傳承關系。
第二種是以團帶班。這種培養方式在舊戲班里也曾有過,但是比較少見,主要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國營戲曲劇團培養表演人才的普遍方式。國營劇團通常在劇院統一領導下,在劇院藝術委員會的輔佐下,指定專門的表演功力較高、且藝術經驗豐富的表演教師,本著因材施教的原則,系統培訓學員戲曲表演基本功,傳授主要表演技巧。國營劇團通過以團帶班這種方式,培養出了大量新型戲曲表演人才。
第三種是院校教育。這種方式在舊社會也曾有過,多半是某些戲班單獨招收學員教授戲曲表演,為自己的戲班培養人才。有的則是旨在賺錢的私人戲曲學校。真正大規模的、系統的戲曲院校教育,是新中國成立以后的事情,如中央戲劇學院、上海戲劇學院、中國戲曲學院等。此外,各省和直轄市差不多都有專門的戲曲學校。像以團帶班一樣,院校教育為新中國培養了大批優秀的戲曲表演人才。院校教育較之傳統的拜師學藝乃至以團帶班更加科學、更加合理。學員不僅學習戲曲表演,還學習中外戲劇史、戲劇理論、戲劇美學,乃至藝術概論、哲學理論等等。多學科的系統學習,使學員們具有了更深厚的文化根基和更開闊的藝術視野。他們對戲曲表演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既能扎實地繼承傳統,又善于融合、善于借鑒,從而進行戲曲表演藝術的創新。
戲曲表演傳承,一要傳承基本功。唱做念打,手眼身法步,這四功五法是戲曲表演的基本功。基本功扎實,才能把戲演好。舊戲班一些藝人為了練熟這些基本功,冬練三九,夏練三伏,付出了許多血汗。梨園有句名言:“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可見基本功是極其重要的。二要重視戲曲美學。舊戲班的師徒傳承,大多是就戲說戲,這種方式雖然實用,但局限性也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師傅與徒弟往往都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深刻領悟戲曲美學,可以彌補這個缺陷。戲曲美學的核心是寫意精神,寫意精神是戲曲藝術的靈魂,也是四功五法的靈魂。只有抓住這個核心,才能強化表演的傳神特點,突出表演的抒情性,增強全劇的意境感,提升表演的格調與品位。三要重視興趣傳承。無論是學習活動還是實踐活動,興趣是最好的導師,酷愛是成功的秘訣。發自內心的興趣與酷愛,是勤學苦練的基礎,是持之以恒的動力,是藝術靈感的淵藪,是表演創新的源泉。許多戲曲表演大師,乃至學徒或票友,之所以功成名就,首先源自濃厚的興趣。唯有這樣的戲癡或戲迷,才能真正將戲曲表演傳之不朽、承之不斷。
在當今的戲曲表演傳承過程中,還要著力保護瀕臨滅絕的劇種、鮮為人知的唱腔和動作,乃至精彩的絕活。要十分注重表演流派的傳承,保持流派紛呈的態勢。要傳承好某些表演冷門,如女花臉、丑角等。當今的戲曲表演傳承,尤其要積極發揮非遺傳承人的領軍作用。
中國戲曲表演博大精深,經過千年傳承才得以完整地保留至今。在戲曲不景氣的當下,我們必須勇往直前、百折不撓,將戲曲表演創造性地傳承下去,以無愧于老祖宗,無愧于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