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昊
在小號演奏中,特別需要明確音色的概念,否則就會影響小號的演奏質量。因為小號的音色不是樂器本身固有的,而是演奏者通過對氣息、嘴唇的控制才能形成的。因此,具有什么樣的控制能力和什么樣的音色概念,其產生的音就具有什么樣的音色。
小號的音色是指我們在吹奏小號時給人們聽覺上的一種對聲音的亮度、厚度、平穩度等綜合質地的聽覺感受。對于這種聽覺感受,人們往往習慣于借用繪畫術語“色彩”這個詞語來解釋或理解,故簡稱——音色。但就色彩而言,人們是無法也不可能規定哪一種顏色是最美麗、最好看的,音色也是如此。無論是清澈委婉、莊嚴典雅,還是尖銳激昂,甚至沙啞破碎的聲音,只要能符合音樂表現的內容,都是動聽的。音色除了因吹奏方法和練習方法及練習的時間量的不同而有差異以外,為了營造、達到符合音樂內容的表現要求,人為地改變音色和追求那些昏暗、沉悶,或者松散、刺耳、劇烈的音色也會變得合情合理,關鍵在于演奏者是有意追求還是由于吹奏方法不當的無意所致。因此,對于小號究竟應該以什么樣的音色演奏,對待這個審美問題,人們同樣是不能也不可能一概而論的。但是,我們對于小號的音色,應該有一個正確的基本概念——那就是:音色必須與音樂的內容相匹配。
我們如何通過科學調整嘴唇在號嘴內外的比例,才能吹奏出自己喜歡、追求的那種音色效果的音呢?吹奏者有必要對各種音色是如何形成的做徹底的了解。因為吹奏方法的不同會形成根本不同的音色。比如,無論吹奏者的嘴唇是厚是薄,如果用兩嘴角往左右兩邊拉開的“微笑形”方法吹奏,就會產生扁、薄音色的音。因為兩嘴角拉開必然導致嘴唇變薄,雖然發音明亮但缺少厚度;同時,在高音區吹奏時,不但會顯得無能為力,而且奏出的音尖銳、單薄而又粗糙。在演奏古典交響樂作品和古典時期的小號協奏曲及各種古典重奏曲時,如出現這種音色的音,顯然會破壞整個的演奏風格。
在學習小號吹奏的人中,有人因為嘴唇條件不利等原因或吹奏方法不當而不能吹奏出厚實亮麗的音,甚至不能連貫地吹奏上下相距兩個八度以上的高低音而選擇吹奏通俗音樂或爵士樂,這無疑是對通俗音樂或爵士樂的誤解和不尊重。因為有很多吹奏通俗音樂和爵士樂的高手,不僅能吹奏出圓潤亮麗的高音,同時又是高超的古典音樂的演奏大師。只是在吹奏通俗音樂和爵士樂時,他們才改變發聲方法。
要想得到厚實明亮的符合古典音樂要求的音色,最好采用“收口形”吹奏方法。因為收縮起來的嘴唇肌肉相對比較結實有力,再加上嘴唇的動作,就能使嘴唇的發聲振動點從嘴唇的紅唇部分相應地移向嘴唇的外側,這樣就能產生既亮麗又厚實的聲音。如果振動點在嘴唇的內側,且嘴唇內側的肌肉松弛,則很容易堵塞風口而產生沉悶、單薄的聲音。
由于吹奏時風口的緊張度與吹出的氣流速度和強度不能形成最佳的摩擦狀態,從而產生漏氣現象。因此,要想得到光亮、透明的音色,吹奏者必須每天堅持最起碼的長音練習和連音練習,使吹出的氣一絲一毫都不泄漏,再與極佳的嘴唇振動狀態相配合,使嘴唇得到充分振動并做到沒有絲毫的漏氣現象,才有可能達到預期效果。最好的辦法是在吹奏時盡可能地放松風口,使其充分振動,減緩氣流的呼出速度。如果氣流的速度超過了嘴唇振動的速度,就必然會出現漏氣聲。相反,如果為了吹奏出音色粗獷、刺耳的音,那就必須在吹奏時使用快速度的氣流才能達到效果。
總之,正確理解小號音色的形成和概念,無論是對小號的教學還是正確把握演奏各種作品,都是至關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