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邱利
鋼琴是西洋古典音樂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鍵盤樂器,因其音域寬廣自古就有“樂器之王”的美譽。鋼琴發源于歐洲,它的發展反映了人類精神文化生活不斷發展的過程。隨著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中國人民也越來越意識到鋼琴的藝術魅力和審美價值。在中國,鋼琴演奏的接受度越來越高,鋼琴逐漸成為人們傳遞豐富內心情感、表達獨特的藝術感受的最佳載體之一。在中西文化交融的背景下,鋼琴演奏的特色更具審美性和藝術性,研究其審美特色和審美價值對鋼琴演奏的發展和進步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鋼琴演奏的時代性。鋼琴的時代性與民族性、群眾性分不開關系。音樂理論家汪毓和曾說過:“僅僅承認音樂是社會生活的反映是不夠的,還必須明確社會生活現實的最本質的方面是什么,作者是站在什么立場上去認識、去反映生活的,以及作者是以一種什么態度去進行自己的藝術創造的,這三者我認為是能否理解音樂時代性的關鍵所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后中國新音樂運動的影響下,鋼琴演奏也開始出現具有生活氣息和時代特色的作品,比如《晚會》《牧童短笛》等,將民族特色和西方技巧相融合,也是對時代的一種呼應。三十年代出現的救亡作品、四十年代的戰爭題材作品都是對時代的反映和寫照,在演奏技法上也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更新。鋼琴演奏要立足時代角度去解讀,用自己的時代立場去審視作品。因此鋼琴演奏的時代性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它表現時代,又受時代影響而發展。
鋼琴演奏的情感性。鋼琴演奏藝術是傳達情感的一種表現方式,不同的作品、不同的演奏方式可以表現出豐富的情感,既可以有《黃河大合唱》的氣勢磅礴,也可以表現《威尼斯船歌》的寧靜唯美。不同的和聲、不同的旋律表現的感情也大相徑庭。鋼琴演奏家通過舒緩的、長線條的旋律表達抒情的、浪漫的情感。比如肖邦的夜曲,表現在平和、靜謐之中的沉思。同時可以通過與顫音、倚音、花腔與音型的配合使用表現豐富的情感變化。和聲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以獨有的形式對旋律進行必要的補充。
鋼琴演奏的融合性。鋼琴藝術包容性很強,在歷史發展中就吸收了不同樂器的演奏技巧。在鋼琴民族化發展過程中吸收了二胡的顫音和人聲演唱的技巧。鋼琴演奏還可以與小說、散文和詩歌等文學藝術相融合,創設獨特的審美意境。文學可以成為演奏的內容,也可以成為呈現形式,同步文學和鋼琴表演的審美氣質,共同形成審美體制相互促進發展。鋼琴也可以和現代音樂元素相融合,比如鋼琴曲《少女的祈禱》演奏時加入了現代音樂元素,創設出虛幻抽象的音樂情境,建構出古典美、現代美、情境美、情感美、旋律美等多重美感。在鋼琴演奏傳播過程中,多種媒體相融合,傳統媒體和網絡媒體傳播相融合,拓展鋼琴演奏環境,實現鋼琴演奏的審美轉型。
鋼琴演奏的創新性。鋼琴演奏藝術富有源源不斷生命力的原因就是它始終在創新中發展。鋼琴演奏是二度創作,既要對作品有忠實度,又要體現演奏者對作品的理解,要有個性的解讀。鋼琴家要與音樂融為一體,并進行藝術創新,表達自己的音樂主張。所以演奏作品在保留創作者特色和主旨的基礎上,同時體現了演奏者的主觀意識和審美情趣,展現出個性化的音樂創新力。鋼琴演奏載體也在不斷更新成長,電鋼琴、古典鋼琴、三角鋼琴層出不窮。在演奏方法和技法上也融入了新時期的元素與時俱進。比如演奏方法由單人演奏發展出雙人四手等。也可以與其他藝術形式相結合進行表演,給觀眾不同的觀賞體驗。
鋼琴演奏藝術審美特點符合和遵循各種美學原則,具備高度的美學內涵和審美價值。我國鋼琴演奏藝術領域正面臨改革創新的關鍵階段。縱觀新時期下鋼琴藝術的發展現狀,分析其審美特點, 改革主要集中在演奏形式與曲目創新等方面,在審美轉型的過程, 要符合新時期人們的審美要求,使鋼琴藝術不斷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