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立斌
《道因法師碑》為唐代書法家歐陽通所書,現存西安碑林第二室。此碑螭首龜趺,高312厘米,寬103厘米,34行,每行73字。
道因法師俗姓侯,原出家成都多寶寺,唐貞觀年間曾在長安大慈恩寺協助玄奘翻譯佛經。高宗龍朔三年(公元663年)他的弟子玄凝建立此碑以紀念他。碑文請歐陽通書寫。歐陽通,字通師,湖南長沙人,是歐陽詢的兒子。他幼年喪父,在母親的培養下,學有所成,累適中書舍人,周武時曾任過宰相,因反對立武承嗣為太子,被害致死。他幼習父書,銳意鉆研,秉承家法,與其父歐陽詢齊名,有“大小歐陽”之稱。
歐書意兼篆隸,以筆力險勁著稱。從《道因法師碑》看,歐陽通確實繼承了“歐體”的特點,即規矩平整、端莊雅靜,意態精密、風韻絕然,其用筆則鋒鍔森然,凝重沉著,高簡中寓著渾穆,方正中現出姿媚……該碑更強調了隸書中的“批法”,鋒棱突出。清代何紹基對此碑尤為推崇,認為“險勁橫跌,往往突過乃翁”。
筆者經過多年書法實踐,對《道因法師碑》筆法、結構進行了系統研究,現對其技法淺談如下。
《道因法師碑》多用方筆,橫畫多以截筆起勢,欲橫先豎,起筆后中鋒運筆,收筆回鋒,略頓即止。書寫時要注意其起筆的微妙變化,同樣是方頭起筆,因下筆時的角度稍異,形成的筆畫也就成了各種不同的形態。
此碑下筆猛峭,斬釘截鐵,有刀劈斧鑿般的干脆勁利。一些較長的橫畫保留了隸書“波”的筆勢,收筆不回鋒而是向上挑出。與長橫方勁的鋒棱相比,其短橫筆勢收斂,起筆比較含蓄,多數是去掉棱角,也有的是逆鋒圓筆,靈動活潑,與方勁的長形成對比,起到協調的作用。這是此碑雖然鋒鍔森嚴但仍能風韻依舊的原因之一。
“橫垂直而成豎”,所以豎畫的起筆與橫畫略同。收筆有的頓筆成三角,有的回鋒成垂露,有的出鋒成懸針。
此碑的撇筆極有勢,起筆為豎畫,頓挫有力,運筆中間彎曲,結尾奮力撇出。有的字撇筆故意向左下方伸展,使整個字表現一種浩蕩之勢(如“庭”“都”)。捺筆方楞有力,形如截鐵。
點是字的眉目,此碑的點法活潑多樣,在圓點、方點的基礎上參用撇、挑、橫、豎的縮寫方法,變化為各種形態的點,在方峻的字形中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此碑字形結體瘦長。分間布白整齊嚴謹。常以奇險的結構打破平衡,在平中寓險,正中寓奇。總體上是那樣端莊嚴正,細分析起來每個字都不那么平衡,而是處處透著奇險,字的局部常常出現活潑的動勢。其手法大體有如下幾種。
(一)錯落偏旁,空其一角,使字勢因失去平衡而產生動感。如“雕”“誕”等字。
(二)夸大字的某一部分,如“斯”字,或縮小字的某一部分,如“老”字等,以求打破原有的平衡,造成險勢。
(三)加強字中主筆的力感和勢態,形成“一筆得勢”。如“堂”字下邊的一橫畫,“規”字左邊豎撇,都比通常寫得長出一段,奇峭有勢。
趙孟頫曾說過:“用筆千古不易,結字因人而異。”學習《道因法師碑》就要掌握“歐體”書既平衡又奇險、既規整又猛峭的特點。這也是為什么“歐體”書如此規矩平正而又不同于“館閣體”的原因。
歐陽通的《道因法師碑》書法嚴謹,筆力遒勁,發揚了“歐體”的特點而隸意更濃,含蓄處不及乃父而猛峭過之。宋董迪《廣川書跋》評云:“通筆力勁險,盡得家風。” 明王世貞評其書 :“《道因碑》如病維摩,高格貧士,雖不饒樂,而眉宇間有風霜之氣,可重也。” 葉昌熾《語石》評云:“《道因法師碑》戈戟森森,鋒穎四出,六朝淳古之氣,澆漓盡矣。蓋能得之《皇甫碑》之險峻,而無《化度》之淳蓄,非善學率更者也。余謂小歐,但傳其父分隸法。”清楊守敬《平碑記》評價:“碑森焉若武庫矛戟,正是指字里行間所流露出的剛直不阿的氣概,可謂書如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