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帥
為深入貫徹《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我國又制定頒發了《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高職院校學生應具備部分文化衛生體育知識,具備健康的體魄,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意識。籃球運動是我國高職院校教育體系中的重要構成部分,籃球運動能夠有效促進高職院校學生身心健康,達到推廣體育精神,增進高職院校學生身體素質的重要作用。籃球運動最主要的特征為“競技”,在高職籃球教學中也不例外,學生進行技巧訓練、知識學習,目的不僅僅為強健身心,同時也為在比賽中獲得優良成績,并體會到籃球競技中蘊含的奧林匹克精神。在籃球比賽中,參賽者需要靈活應用站立、跑動、急停、急跳、跨步、轉身、滑步等動作,且身體務必要保持平衡,如此才能夠在恰當的時間爭取到有利機會,就當前我國各地高職院校籃球教學現狀來看,教學措施存在一定問題,平衡能力訓練處于缺位狀態,教學方法不成體系。因此,亟需對高職院校籃球教學中平衡能力的訓練進行系統梳理,以為相關教學、訓練工作提供可靠借鑒。
站立、跑動、急停、急跳、跨步、轉身、滑步等動作,還可根據運動需要以及運動員的身體基本情況細分,技術方法種類繁多,應用方式千變萬化。但萬變不離其宗,所有動作的宗旨都是快速轉換身體重心,在保證身體平衡的基礎上,快速、有力的蹬跨,以充分發揮運動能力。
根據力學基本原理,人體平衡基本條件是合力矩、合外力均為零,身體平衡還需要考慮到以下要素:一是支撐面,在運動中,運動員兩腳尖的平面為支撐身體的面,支撐面積越大,身體的穩定性也就越突出,也就是說,運動員在移動過程中,雙腿的間距越大,那么身體也就越穩定,維持平衡也就越容易;二是重心的高低,身體重心越低,那么穩定性也就越強;三是重心投影線和支撐面的相對位置,重心投影線越靠近兩腿中心,那么穩定性也就越強。根據籃球運動的特征以及人體活動的內在規律,靜態平衡的姿勢具體應表現為:運動員雙腿左右開立,雙腳距離與肩同寬,雙腿略微彎曲,大腿、小腿角度維持在135°左右,踝關節角度維持在70°左右,頭部略微向前傾斜。如此就能夠確保身體有良好的穩定性,在對抗、移動過程中以此為標準對身體的動作進行調整,就能夠持續保持平衡,并能夠靈活應用站立、跑動、急停、急跳、跨步、轉身、滑步等動作。但在實際運動過程中,許多外部因素也會對平衡狀態的維持構成影響,如頭部和身體的協調、上肢和軀干的協調、下肢的穩定性。
籃球運動技術動作中涵蓋人體的線性運動、球的線性運動、角運動、不同動作的復合運動,身體的平衡可大致分為穩態平衡、靜態平衡。靜態平衡主要是指在運動過程中,人體的位移和人體的姿態保持不變;穩態平衡主要是指,在對抗條件下或者無對抗條件下,未達到某一個技術效果或者戰術進攻目的,根據時機、空間條件變化體位,將站立、跑動、急停、急跳、跨步、轉身、滑步等動作結合在一起,根據慣性或者其他力學要素來控制身體平衡。客觀角度看,在比賽中,籃球運動員身體平衡是穩態平衡、靜態平衡互相轉化的過程,是一個平衡到不平衡的循環變化過程。
從上述內容我們能夠窺見,籃球運動身體平衡的訓練絕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過程,專業運動員尚需要長期的鍛煉來形成運動習慣,或者采用長期的外部控制方法來約束其動作,在高職院校中,籃球教學時間相對較短,無法采取“常態化”訓練模式,以致于籃球運動平衡能力訓練效果不盡人意。
我們從上述內容可了解到平衡能力訓練的復雜性,在常規情況下,正常籃球運動員訓練平衡能力,需要長期的專業化訓練或者有針對性的動作約束,而高職院校并不具備這些條件,教師若想要提升學生的平衡能力,則應該選擇幾個重要動作,對學生的動作進行優化、規范,以保證學生在比賽中、對抗中能夠始終保持身體平衡。
平衡能力訓練體系的完善要從籃球對抗中的常見動作形態入手,這里提出獲得球、投籃、推進和轉移、持球突破四個方面的訓練,具體為:
1.獲得球。獲得球可作為高職院校專項訓練項目之一,教學過程中,需對學生腿部、背部、腰胯部的狀態進行約束,獲得球過程中,身體應處于“靜態平衡”狀態,身體朝上,雙腿略微分開,以跨步、跳步來改變身體空間位置,獲得球后,籃球應握持在胸前,以形成完善的靜態平衡。能力訓練分為“躍進、跳接、握持”三個部分,讓學生逐步開始訓練,最終形成一個完善的運動過程,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能力水準來合理分配課時。
2.投籃。有效投籃多是在對抗中突然發生的,表現為“起跳后迅速出球”,投籃過程中平衡狀態為穩態平衡,高職籃球教師可將原地跳投、轉身跳投、運球急跳作為具體的訓練項目,可采取學生排隊輪流投球的方式訓練,訓練課時應該在全學期穿插,若學生籃球基礎薄弱,則應該在前期增加訓練比重,直至學生形成基本的運動習慣。
3.推進和轉移。推進和轉移需要靈活應用“站立、跑動、急停、急跳、跨步、轉身、滑步”等動作,對于高職院校籃球教學而言,這些動作的訓練耗時過長,所以建議各高職院校籃球教師,將推進、轉移作為一個連貫的動作訓練,以學生步伐不亂為訓練目標。
4.持球突破。持球突破時的身體動作表現出“急、快”的特征,在持球突破的過程中,運動員需要充分發力,同時需要保證身體平衡,對于高職院校籃球教學而言,持球突破的訓練應該結合比賽項目或者訓練比賽一同進行,教師在比賽前應該強調正確的突破方法,促使學生在對抗中將其付諸于實踐,如此才能夠讓學生形成符合自身運動條件的突破動作。
1.保持較低身體重心。讓學生在運動、訓練過程中保持較低的身體重心是基礎條件,教師應時時刻刻提醒學生,讓其形成條件反射,具體表現為:雙腳距離與肩同寬,保持容易活動且穩定的動作。比如在擺脫、切入的過程中,重心需要下降維持在兩腳之間,上體略微向可能運動的方向傾斜,身體呈現為一個穩定的角度,下肢三個關節在下沉時緊繃,動作時又需要根據動作需求快速伸直。
2.保證腰胯靈活。如上文所述,腰胯部位置決定了身體重心是否得到有效控制,靈活的、協調的腰胯活動,是確保身體平衡的樞紐。在運動中,腰胯的靈活性主要表現在后跳、前跳、搖晃、轉動等動作上,腰胯還需要同時和上下肢協調,以實現對身體重心的有效控制。在籃球教學中,教師就要根據具體動作引導學生調節腰胯位置,促使學生養成正確的運動習慣。
3.合理控制腳法。雙腳之間的空間構成了支撐身體的平衡面,在籃球運動中,運動員雙腳為不斷運動的狀態,所以平衡狀態也在不斷變化,教學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學生的腳步發力方法,如腳前掌,前腳掌內側、外側、腳趾、腳跟等部位的用力方向不同,平衡狀態也有所不同。以跑步急停為例,一般情況下,正確的“跑步急停”動作需要腳跟先落地,然后將發力點從腳尖過渡到前腳掌,最后用前腳掌內側發力,以確保重心始終控制在雙腳距離的中心線上。對于高職院校籃球教師而言,所需要關注的主要問題是學生步伐是否雜亂無章,重心是否無法有效維持。
另外,平衡能力的訓練應該貫穿在籃球教學全過程中,學生的籃球運動基礎水平、身體素質等均存在一定的差異,在經過統一訓練后,其平衡能力也有可能參差不齊,所以需要選擇行之有效的訓練方法,長期訓練、堅持訓練,根據其狀態逐步提高難度并倡導在實際對抗中應用。同時,要注意訓練的量以及時間,綜合考慮到可利用的課時,確保能力訓練的長效性、有效性。
綜上所述,“能力訓練”在高職院校中處于較為尷尬的位置,長久以來,籃球運動在高職院校教學體系中都處于“附屬地位”,開展籃球比賽、開展籃球運動的主要目的為鍛煉學生身體素質,多數教師認為能力訓練過于專業、過于嚴苛,不符合高職院校的學情。事實上,無論高職院校人才培育內容幾何,都應該以專業化的態度來規范籃球教學內容,強化能力訓練水準,如此才能夠突出籃球運動本身的競技性,以籃球本身的特性來促進高職院校學生全面發展。廣大教學工作者應對上述內容有足夠的認識,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平衡能力訓練方法,以提高教學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