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琳
一個國家經濟增長的源泉正是高價值高活性的創業活動。美國依靠科技創新精神實現了經濟的飛速發展,硅谷正是其創業群體的活躍代表。如今國內也有多家創業企業占據世界強企的位置,如阿里巴巴、百度、騰訊等,為我國的經濟活躍提供了強大的助力。但是和國外的創業環境和成果相比,國內的初創群體還不夠成熟,存活率偏低且創業層次也不高。如今在中央倡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精神政策鼓勵下,怎樣才能提升創業學習的成效,讓初創群體獲得合適的創業指導,幫助創業者將創業熱情轉換成創業成果,這是一個急需解決的重要課題。
天賦對創業來說是很重要的因素,但創業更注重后天的學習和培養。學習能力也是判斷創業者能力的核心要素。對于創業者來說,不同的學習模式對他們的成長有不同的益處。特別是對于初創團隊而言,創業者個體的學習更為關鍵,這和成熟團隊的學習模式非常不同。
近幾年自我效能理論被創業研究所重視,這是由于創業自我效能對創業學習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有文獻表明了自我效能和創業行為的關聯度,創業自我效能還是創業者開始創業和成功創業的必要前提。
國內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壓力居高不下。根據數據資料顯示,在2015年有749萬的研究生和本科畢業生進入就業階段,而前一年估計有200萬畢業生沒有成功就業,也就是說這一年就有接近千萬人數的就業規模。但就業率并不樂觀,自2004年起每年就業率僅能浮動在70%上下。
我國每年有5%左右的大學畢業生畢業后直接走上創業之路,但還有更多大學生會先工作2至3年后再選擇創業。而大學生創業成功率也令人堪憂,數據調查我國大學生創業成功率整體水平在3%左右,成功率最高的是浙江省,但也只是4%。而西方國家的大學生成功率能夠達到20%左右。
其實,各地政府機構對于大學生創業有著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但從創業的效果來看,目前國內的大學生創業支持工作還有待完善。大學生創業成功率偏低除了大學生自身存在的問題之外,與創業教育也有關。大學生創業者多數都是第一次參與創業,自身的社會經歷和管理經驗等都比較少。所以,創業學習和自我效能等因素對其創業有著深遠影響。
3.概念解釋
創業學習是指創業者吸取自身積累的經驗而學習提升自己,從其中獲得成果并儲備為創業知識,利用這些創業知識來指導創業的過程。
創業自我效能是指一個人可以承擔起創業者責任并達成創業目標的信念強度,或是個體對自己能達成創業過程中的各項目標并獲得成功的信心。
創業學習有多種形式,各種文獻關于學習方式、內容的研究結果都有差異。準確來講,創業學習的方式很多,只是目前的研究還不夠系統。在傳統的文獻中將個體的學習方式分為經驗學習和認知學習兩種。其中經驗學習指的是創業者自身的嘗試摸索經驗而積累的知識,而認知學習是指創業者模仿其他成熟創業者,再結合自己的創業需要而形成具有個體特征的創業模式。但創業活動有著很多變動,所以這兩個學習方式還是不夠的。在其它的研究中,還提出了實踐學習的重要性,而實踐學習的意思是創業者經過自身實踐獲得知識,或是把經驗學習與認知學習中得到的知識運用在實踐當中,由此獲得全新的知識的過程。實踐學習是創業中的重要內容,它與經驗學習、認知學習三者相促互補。
創業學習的目標是為了提升創業活動的效果,幫助創業者獲得創業知識。創業學習的過程和正式的組織學習相比,有更高的綜合性和靈活度,更接近于社會性的學習。對于大學生創業群體來說,創業學習的方式除了正式的創業學習教育之外,還有社會關系的學習與家庭內部的學習等,這些更為廣泛的學習渠道也很重要。按照社會學習理論中的基礎論點,大學生的創業活動是建立在創業學習后的基礎之上的,而創業學習的具體內容包含了對成功創業者的模仿和經驗的獲取。
大學生創業群體可以通過模仿觀察其他創業者的活動獲取創業知識和經驗,也能利用程序化的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最終獲得所需的創業技能。一般將社會中的學習模式分成兩種,一種稱為直接學習,就是參照他人的過往經歷或是前人經驗來進行程序化、正規化的知識學習。由學校或相關機構組織所創立的正規的創業教育課程,一般有專業理論課程學習和校內范圍實踐學習兩類內容。
還有一類被稱為觀察學習,就是指通過觀察模仿其他成功個體的行為,迅速地學習到其他人的成功模式。這種學習方式與人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網絡密切相關。觀察學習優于直接學習的是,觀察學習能夠通過多次觀察模仿成功個體的行為習慣,這就有助于隱形知識的傳播。對于創業學習來說,隱形知識至關重要,所以社會學習方式更適合應用于觀察學習,方便創業者更有效地獲得創業經驗和創業技能。在大學生創業學習方面,這類學習方式在整體上能夠分為兩類,一種是大學生創業群體借助自身社會關系學習到不同的創業技能和知識,大學生創業群體還能通過與家人的交流進行家庭內部的學習而獲取經營管理相關的經驗理論。
創業學習的文獻資料按照創業者的社會網絡學習,分成正式學習和非正式學習。所謂正式網絡學習是指初創公司或初創者借助企業和外部機構,例如客戶、競爭對手、協會等,搭建更為正式的聯系空間來獲得創業相關的信息、理論和技能。這種學習方式主要借助于多方的交流合作學習。而非正式網絡學習主要依靠企業家或是創業者本身的人際網絡,借助非正式的交流合作獲取創業中所需的信息資源。而具體到大學生創業群體中,正式網絡學習與上文提到的社會關系學習相似,非正式網絡學習與大學生的家庭內部學習更為接近。兩種學習方式都能獲取到必要的創業知識,而不同的學習模式還能相互補充。
創業自我效能被用來預測創業者行為偏好,而在學術研究中已證實了創業自我效能與創業意向的相關度。在一篇研究中,證明了創業自我效能比文化價值更能對創業意向產生作用。
國內外相關專家學者對創業自我效能進行的研究將其分為多個維度,其中有一個五維度的分類。這五個維度分別是市場、管理、創新、風險承擔和財務控制。而國內學者王瑩則將自我效能分為基礎能力效能和控制效能。
在大學生創業活動中,創業自我效能可以提升大學生的創業積極性,特別是能提升大學生對自己的認可,從心理上提升了對創業的自信心。而大學生的創業自我效能與創業成功率有著正向影響關系,也就是創業自我效能越高,創業成功的幾率就越高。
另外,創業自我效能是心理層面對自己的認識,創業自我效能越高,對自我的肯定就越強烈,這對工作和生活都有正面推動。具體而言,創業自我效能能夠判斷創業者成功的主要心理特征,有較高的穩定性和靈活性,能夠幫助創業者更有效地做出創業決策,還能預測到創業中的風險。
創業自我效能是可以進行提升的,具體辦法有以下幾點:
第一,高校可以開辦創業培訓活動,為大學創業群體提供更多的實踐學習場景,幫助他們從創業實踐活動中提升創業自我效能。具體措施有在校內舉辦創業實踐大賽,或設置創業園區為大學生提供更多創業實驗機會。如果實際條件有限,也能舉辦大學生創業模擬活動,在模擬的創業活動中大學生也能獲得創業自我效能。也可以利用寒暑假實踐舉辦大規模的創業比賽,提供一些風險較小的創業實踐項目幫助大學生豐富創業經歷,提高創業意識,從而大幅提高大學生創業群體的創業自我效能。
第二,要關注大學生的創業心理教育。初創者的心理狀況會直觀地體現在他的創業過程中,所以提高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的心理素質也能提高他們的創業自我效能。大學生良好的創業心理素質能夠幫助他們有效地應對創業過程中碰到的艱難和阻礙,讓他們保持創業積極性,冷靜處理問題,學會從失敗的教訓中迅速調整心態并吸取經驗教訓。
1.成果表現。對于大學生來說,創業過程中獲得什么樣的成績和結果會直接影響他們的心理和情緒。創業成果的影響主要表現是,大學生經歷過的創業活動對其在今后的創業表現上有著直觀的體現。這種影響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負面的。由于大學生對自己的認知會參考之前所獲得的成績,如果之前的創業有好的成績,那么之后的創業中大學生的心理上對自己會有更為積極的向導,但之前的創業經歷如果是失敗的,那么就會讓大學生產生不自信,在之后的創業中也容易畏手畏腳,創業自我效能也就大大降低。
2.代替表現。所謂代替表現是指,創業者在觀察到其他創業者的創業活動時,被觀察者的創業行為表現也會影響觀察者的創業自我效能。這種代替表現也是一種心理暗示,如果被觀察者的創業經歷有好的結果,那么觀察者對創業活動會更加積極,其創業自我效能也會跟隨提升。但當創業者看到別人的失敗經歷,對創業這件事就會看待得很消極,直接打擊他們的創業積極性。
3.想象經驗。想象經驗是指,創業者借助自己的想象參照實際可得的條件來模擬創業過程,靠近實際情況。這種方式對創業自我效能的影響較小。
4.情緒狀態。大學生的創業自我效能也會受到自身情緒和狀態的影響。當人們感受到積極的情緒時,更容易提高創業自我效能,而遭遇到焦慮負面的情緒時,也會對創業自我效能起到抑制的作用。
根據本文的研究和分析可知,創業學習與創業自我效能有著明顯的正相關性。創業者通過創業學習提高了創業成功的信念,由此對大學生創業環境有著更為積極的認知和偏好,也就更愿意去從事創業,且創業成功率也受到主觀和客觀的正向引導。當然創業自我效能與創業導向不是線性相關性,過高的創業自我效能并不利于創業成功,表現得過于自信會讓初創者對創業環境和戰略產生偏差。從家庭和學校的角度,高校教育應該與家庭教育等方式相結合,多方作用提高大學生的創業成功率。目前的創業教育體系還有待完善,除了更為系統專業的課程學習外,還應該注重實踐教育。通過實踐創業活動,讓大學生創業群體對創業產生正確認知,不過于樂觀也不過于消極。從心理角度,也能磨煉大學生意志,不過分追求成功,也不害怕面對失敗。今后這一主題的研究還有待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