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一帆
(西北工業大學,西安710072)
在“中國制造2025”戰略背景下,智能制造技術飛速發展,對該領域人才提出更高要求。材料成型與控制工程專業作為智能制造學科的關鍵內容,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但是,該專業的建設現狀不夠樂觀,在建設目標、人才培養、教學體系與科研人才等方面存在不足,需要通過教育改革完善教學課程體系,滿足高端人才的培養需求。
該門課程主要包括壓力加工、焊接、模具設計與鑄造等內容,在教材編制方面也以上述內容為中心。但受到歷史因素影響,教材編制問題逐漸暴露出來。在上世紀80 年代,國內許多院校的熱加工專業開始朝著材料類專業發展,金屬材料學科被納入材料學科中,而鑄造、煅燒、焊接專業則被歸入機械學科。因學科建設發生改變,在教材編制中的內容交叉、重復、滯后等問題普遍存在,對專業建設產生較大阻礙作用,具體如下:
因我國該專業起步較晚,相關理論研究不夠充足,在此基礎上開展的改革工作目標不夠明確、方向不夠清晰,常常是一邊研究一邊試點,在不斷探索中積累經驗。各大院校教改立項中,課題組主要由不同學科學者構成,不但缺乏相關學科的研究者,甚至連理論工作者也很少參與。在缺乏理論指導的背景下,該專業改革較為盲目,成果也無法達到預期目標。在理論層面上看,教材建設較為混亂,一些劣質教材在市場上魚目混珠,部分教師為了評職稱,隨意拼湊復制教材,學術委員會也沒有成立專門的考核組進行核對。從整體來看,該專業建設未能形成統一價值觀,教材選擇與編制不夠合理,改革成效難以預料。
在現代化建設之下,原本單一技術人才逐漸無法滿足社會新需求,要求人才具備綜合能力,能夠適應不同產業部門、生產力水平。在冶金、機械、電器等支柱產業中,已經從原本只需要焊接、鍛壓、鑄造的單一人才轉變為具備自控能力、掌握成型工藝的綜合人才。在該專業建設中,要求人才與現代工業發展需求相符合,以汽車制造、模具制造、電器制造行業為導向,培養更多從事成型設備、自動控制的綜合人才,此類人才的知識結構更合理、接觸領域更寬,且具備較強的綜合素質與適應能力。但是,根據當前大部分專業培養方案來看,無論是科研院校還是普通高校,均將培養目標設定為“高級技工人才”,該項目標難以滿足市場新需求,也阻礙了院校特色發揮。因不同院校該專業的形成基礎有所區別,在人才培養規格要求上參差不齊,部分院校仍然沿用傳統模式,只做簡單的改動,缺乏對專業內涵與發展前瞻性的把控,因此雖然表面繁榮,但內在空虛,人才培養與市場相脫節[1]。
與其他專業相比,該專業起步較晚,在教學體系方面仍有許多不完善之處,具體如下:一是實踐教學蘊含在理論教學之中,尤其是課程實驗具有操作性、驗證性特點,單一的理論教學無法鍛煉學生創新與實踐能力;二是實踐型教師短缺,且理論素養較低;三是實踐課與理論課兩張皮,理論教師不負責實踐活動開展;四是校外實習基地短缺,學生參與校外實訓常常走馬觀花,流于形式,缺乏實效性;校內實訓內容單一,無法滿足學生專業知識學習需求,導致其理實學習均難以達到理想成效。
該專業建設與改革離不開人才支持,但是當前該專業的科研人才存在較大缺口,師資隊伍整體素質不高,尤其是實踐型教師更是少之又少,直接影響實踐類課程的開展。在教師隊伍中,老齡化趨勢顯著,青年教師與骨干教師數量較少,“雙師型”教師培育力度不足。該專業改革要求教師掌握較強的計算機操作能力、自動控制能力等等,年老教師的學習能力降低,甚至存在排斥心理,影響教師隊伍整體信息素養提升,相關專業專家與學者引入不足,這些都導致該專業建設面臨較大阻礙[2]。
在高校轉型與專業改革背景下,要求教師明確改革目標與思路,對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創新,積極更新和完善理實課程體系,并重視科研團隊建設。在新一輪的培養方案制定中,將智能制造、增材制造等課程引入其中,通過分方向課程體系,全方位的拉近學生與企業間的距離,使學生的實踐能力與職業競爭力得到全面提升,同時也促進該專業的創新發展。
該專業的改革目標為:探究智能增材技術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豐富和完善現有課程體系,優化教學內容;促進傳統材料成型信息化、數字化作業;引入人工智能新技術,明確現有專業改造升級新方向,構建新型課程體系。在改革內容方面,明確該專業人才培養要求;構建專業課程體系,根據現實需求增設新課程模塊與方向方向;編制智能增材課程綱要,合理選擇教材,對教學課件與教案進行編寫。在專業建設方面,應朝著特色化的方向轉變,結合以往辦學經驗,構建帶有獨特性的專業,并貫徹落實到教育目標、課程體系與師資建設等方面,通過開展教學改革提高質量,培養全能型人才。由于該專業具有特殊性,在專業建設時應堅持服務原則,以創建特色專業為目標,為社會培養更多高級人才,取得理想的改革成效。
在改革過程中,該專業逐漸形成特殊培養模式,即“2+1+1”模式。在學生培養的前兩年,將重心放在理論知識與科學人文方面,當學生進入大三后,學校會讓學生自行選擇專業發展方向,再有針對性的開展專業基礎教育,傳授材料加工相關知識。對于大一、大二學生,主要嚴抓基礎知識學習,為后續學習夯實基礎;對于大三學生來說,可根據自選方向進行轉向技能訓練,可選專業有液態成型、模具設計、焊接成型等等。從某種程度來講,此類培養模式的開展可拓展學生知識領域,改變原本培養模式,促進大三、大四學生深入學習和理解該專業知識,教學平臺更加寬闊靈活,可為學生營造更多學習與發展空間。將該模式應用到專業實驗、實訓環節中,以畢業設計為載體,開展課外實踐類課題。對實驗與課程內容進行設計,由此構成理想的培養方案,在實習過程中促進學生實踐能力提升[3]。
2.3.1 教學課程改革
首先,精簡教學內容與學時,使學生擁有更多時間在實驗室、生產一線動手操作、動腦思考、開拓創新。其次,結合院校與專業特點優化學生知識結構。在課程設置方面,應以智能制造為特色進行人才培養,增設三個專業方向,即先進制造、先進成型與質量控制;增設智能制造課程、增材制造課程、微納制造課程等模塊,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最后,要做好調研工作,吸取兄弟院校同一專業的精華,聯系實際情況,將自身優勢發揮出來,構建與自身特點相符的人才培養體系。例如,在教學規劃中以注塑模具、沖壓模具與相關課程為主線,在實習中發揮基地優勢,了解典型石油機械設備的成型方式,形成該專業獨有的風格。通過壓縮總體學時、擴大選修類別,歸還學生主體地位,使學生創新意識與能力得到充分發揮。
2.3.2 實驗課程體系改革
該體系構建可將實驗與課程相分離,構建出相對獨立的實驗體系,該體系可分為三種類型:一是專業基礎類,此類實驗是以原本實驗為基礎,例如金相試樣制備、金屬與合金平衡組織等等,將實驗從理論課程中抽離出來,促進學生動手能力提升;二是技能培養類,在原本實驗組合基礎上,不同專業均可設計此類實驗,促進學生專業技能培養;三是綜合類實驗,此類實驗目標在于引導學生自行查閱相關文獻,綜合看待所學知識,并自行設計完成實驗。
2.3.3 實訓基地建設
實踐開展的目標在于鍛煉其動手能力,校外實習以參觀為主,親自動手的機會較少。對此,院校應與校外相關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共同建設實習實訓基地,彌補以往參觀學習存在的不足,促進學生實踐技能提升。此外,以原本實驗室為基礎,構建帶有創新特點的實踐基地,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大規模實踐活動,將實踐與生產活動緊密相聯,實現產學研一體目標。
由于特色專業建設帶有一定復雜性,需要在建設中重視師資隊伍培養,鼓勵更多教師主動參與教學改革中,結合當前市場人才需求,及時調整教育理念。從學科建設、專業優化、辦學條件等方面著手,構建強健穩定的師資團隊,提高整體師資素養。為了改善師資老齡化問題,應重視青年優秀教師的培養,通過傳、幫、帶等方式,傳授其教學經驗,還要鼓勵青年教師樹立終身學習意識,不斷提高自身專業素養;院校還可與相關知名企業建立合作關系,拓展“雙師型”教學隊伍。此外,還應不斷提高科研能力,促進科研成果轉化,使其變成教學資源,這也是該專業改革的重點所在。這就要求教師團隊具備較強的科研力量,能夠承接更多科研項目,例如液態形成技術、功能材料性能等等,將科研與教學緊密結合起來,為該專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研助力[4]。
綜上所述,在智能制造技術發展下,材料成型與控制工程專業改革成為大勢所趨。各大高校應通過明確改革目標與思路、創新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增設智能增材制造類課程、加強師資團隊建設等方式,使改革目標、人才培養、師資力量以及課程體系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有效提高學生知識儲備量與應用能力,在就業競爭中更具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