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蘇平
在教學過程中,筆者有一個很令人痛心的發現,那就是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生不再把寫作當成一件有意義令人開心的事情,而是對寫作產生了不應有的抵觸情緒,認為寫作是為了應付教師布置的作業,甚至覺得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在以后的生活中很少會用到寫作。在這樣的心理下,一些學生在寫作時不夠用心,甚至出現了抄襲的現象,或者寫出的作文沒有靈氣,就是俗話說的“讀起來干巴巴的”,這也是一直以來令語文教學工作者頭疼的一件事。筆者認為,這樣的局面是可以改善的,教師可以通過改變教學方法,通過一些技巧,讓學生能寫作、會寫作、愛寫作,這其中最關鍵的,莫過于“分類尋章,因材施教”8個字。下面筆者圍繞此8字,從4個方面探究小學作文指導的策略。
一、了解學生的具體情況
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甚至不同的地區,文化背景差異較大。如果學生來自書香氛圍濃厚的家庭,并在父母的幫助下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那他在寫作上一般不會遇到很大的困難。但若是學生來自不那么注重讀書、寫作的家庭,那他很難喜歡寫作,在寫作時可能會遇到較多的困難,過多的困難會打消學生的積極性。倘若在剛剛接觸寫作時就吃了閉門羹,是很不利于學生寫作興趣和能力的提升的。以上只是針對學生不同家庭情況的兩個比較典型而且比較極端的例子,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遇到的學生會有更多的情況,因此在開展寫作教學之前,倘若能通過一些途徑了解學生各方面的情況,將會對之后的作文指導有很大的幫助。
教師可以采取不同方法了解學生的具體情況,舉個例子:教師可以在開展寫作教學前發放問卷調查,至于為什么不是摸底測驗而是問卷調查,筆者認為,摸底測驗極有可能引起學生的反感,而問卷調查則恰恰相反,不僅不會引起反感,還會激起學生的興趣。在問卷中,教師可以設置一些類似于“你喜歡讀書嗎”“你有自己的讀書計劃嗎”“你有寫日記的習慣嗎”等問題。當然,在問卷中也可以設置像“可以簡要敘述一個你最喜歡的故事嗎”這樣的問題來考查學生的寫作能力。
二、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
在了解了學生的不同情況之后,教師的任務便是結合班級不同學生的不同情況進行作文指導,在作文指導過程中,教師應該尤其注意所采用的教學方法。不同的教學方法下學生的接受程度是有很大的差別的,而同一名學生對不同的教學方法的適應能力也是有著區別的,教師在尋找合適的教學方法時要考慮班級學生的不同情況。比如說,在以“這兒真美”為題的作文指導中,教師應該結合班級學生對景色的感知能力,甚至曾去過哪些地方,見過哪些景色等情況,采用相應的教學方法。如果學生們沒有太多的旅游經歷,教師可以通過信息技術在班級里展示一些景點的景色,也可以播放一些有關地方的報道。當然,教師也可以采用鼓勵的方式,鼓勵學生觀察周圍的景色,發現身邊的美麗,甚至可以啟發學生將“這兒”抽象化,寫心靈的美麗。將“這兒”抽象化的寫法較難,教師應該結合學生寫作能力,有針對性地進行,要求在寫作時連語言通順都很難做到的學生這樣寫顯然是不合理的。
三、進行恰當合適地引導
小學生沒有過多的生活體驗,很多學生不懂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搜集素材,沒有充足的知識儲備,對于語言的掌握、運用和表達能力較差,在面對一些作文時很容易感到無從下手。在這個時候,教師的引導作用就顯得極為重要,對不同的學生采取具有針對性的恰當的引導可以激發學生的靈感,幫助他們突破瓶頸,感受到寫作的樂趣。針對不同的學生,教師可以給予不同的引導。比如說,讓學生寫日記時,對于一直就有寫日記習慣的學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試著提煉一篇日記的主題,嘗試把語言改得更加優美,并思考在描寫方法上是不是存在著可以改進的地方。而對于從來沒有寫日記的習慣,不知道從何寫起的學生,教師不妨這樣引導:“你今天沒有碰到一些好玩的事情或是遇到一些好玩的人嗎?”“今天和昨天有哪些不一樣的地方呢?”“你在不知道要寫什么時都想了些什么呢?把你的想法寫下來是不是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呢?”通過這些問題,可以幫助學生獲得靈感,也讓學生了解,把自己的話寫下來,就是寫作呀,這不是很有趣嗎?
四、進行有針對性地點評
有經驗的教師都知道,在寫作指導中,點評是十分重要的。如果點評做好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將會有飛一般的提升。其實,小學生或多或少是有虛榮心的,在點評時,如果自己的作文被教師當作范文點評,學生將獲得滿足感,進一步提高寫作興趣。當然,教師在點評作文時應有針對性,這樣,才能發揮點評的最大意義,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所收獲。教師應該怎樣有針對性地點評呢?比如說,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最好能讓每一位學生都能知道自己的習作有哪些優秀的地方,有哪些可以改進的地方。最低要求是,教師起碼應該做到認真仔細批改每一位學生的習作,并有針對性地寫下評語。
通過了解學生的情況,教師可以更有針對性地進行作文指導;通過有效的教學方法,教師可以讓每一位學生最大化地接受教學內容;通過恰當合適的引導,教師可以激發學生的靈感,提升學生的寫作興趣;通過有針對性的點評,教師可以構建與學生交流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