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云鶴
摘要: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和網絡媒體的發展,表情包作為一種新的符號在線上迅速流行,網絡表情包已經成為現象級產物。表情包作為文字的補充,起到了提升信息傳遞準確性的作用。表情包將抽象的感情具體化,成為使用者的形象建構媒介。但是,表情包使用不當,會導致溝通上的誤會和倫理問題,過度依賴表情包將會產生語言功能倒退的危險。從符號互動論的角度,可以更加準確地分析表情包的意義,從而對表情包的使用作出有意義的反思。
關鍵詞:符號互動論 網絡文化 表情包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2-0068-02
網絡表情包原本是聊天軟件附加的功能,但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和網絡媒體的發展,表情包已經成為我國網民交流時必不可少的工具,有網友戲稱表情包是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一、表情包的出現和流行
表情包是網絡互動符號的一種,是利用圖片來表達感情的方式之一。表情包出現之前,人們在網上通過顏文字(如“(*^▽^*)”)和社交軟件自帶表情(如emoji)來表達感情。現在,簡單的表情已經不能滿足大眾對聊天趣味性的需求,于是各種動態表情包和圖片加文字式表情包應運而生。2016年,“表情包”一詞入選年度中國媒體十大新詞。網絡表情包流行于貼吧,興盛于微信,逐漸成為網絡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聊天時使用表情包,已是青年網民們必不可少的網絡交流習慣。
二、表情包使用的積極意義
1.提升信息傳遞的準確性
布魯默在《人與社會》中闡釋符號互動論的基礎就是一個群體中群體成員相互使用同一套表意符號,并且對此有著相同的符號解釋[1]。目前,表情包已經成為年輕人網上聊天的重要語言工具,大家對表情包所代表的含義有相對統一的認識。例如,拇指向上表示贊揚,拇指向下表示指責。表情包的使用提升了網絡交流的效率,通過表情包,互動雙方可以清楚地知道對方所要表達的真正含義,減少許多不必要的誤會。
2.將抽象情感具體化
人類社會生活中的表意行為往往是通過互動來實現的,而網絡表情包恰恰可以成為表意的工具。表情包的使用將抽象情感具體化,尤其對于性格較為含蓄的中國人來說,是表達感情的重要途徑。例如,中國人很少說“我愛你”這三個字,面對面更是“愛你在心口難開”。但用一個可愛的表情配上文字“我愛你”組成了一個表情包,將這個表情包發給想要表達愛意的對象,比單發這“我愛你”三個字更加真誠而不顯尷尬。難過時發一個哭泣的表情,激動時發一個手舞足蹈的表情,安慰別人時發一個擁抱的表情,作用比語言更加強烈。
3.自我身份建構的形象設定
符號互動論的奠基人米德認為,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從本質上來說就是社會角色之間的互動[2]。人們在建構角色時,是在與他人往復交互中用各種方式和符號予以他人“自我”角色的信息。表情包可以理解為一種符號,這個符號代表著網絡背后的“我”,喜歡用什么類型的表情包,可以體現出“我”的性格特征。結合實際經歷,筆者在和同學、朋友聊天時,傾向于使用可愛風格的表情包,目的是營造一種輕松的聊天氛圍,呈現出的角色是和善的、容易親近的;和家人、師長聊天時,傾向于使用帶有文字的表情包,目的是彌補語境意義,呈現出的角色是禮貌的、真誠的。
三、表情包使用存在的問題
1.部分表情包存在歧義
符號互動論認為,人對事物意義的理解可以隨著社會互動的過程而發生改變,不是絕對不變的。QQ表情“微笑”的官方含義只是與人打招呼時禮貌的微笑,后來在使用過程中逐漸被人們用以表示冷笑;表情“再見”的官方含義只是聊天結束前的告別,后來演變成慢走不送的意思。單單是這兩個表情,已經造成很多溝通上的誤會,尤其是在年輕人和中老年人之間。及時跟進熱點的年輕人能夠快速發現這兩個符號的含義變動,那些較少進行網絡聊天的中老年人對這兩個符號的理解仍停留在原始含義。當他們發送這兩個表情時,如果對方按照原始含義理解,便是準確的信息傳遞,如果對方按照現在的含義理解,便是存在誤差的信息傳遞。表情包易產生歧義的印象早已深入人心,因此一些表情包使用者利用這一點,在溝通過程中推卸責任,將嘲諷的言論披上玩笑的外衣,從而獲得精神勝利的快感。
2.表情包濫用的倫理問題
同一符號在不同的情境中有不同的意義,同一個表情配上不同的文字所呈現的意義可能完全不同。表情包的制作激發了年輕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同時也可能引發倫理問題。中國首部獲得公映許可的關于“慰安婦”的紀錄片《二十二》上映后,有人將老人在影片中的表情配以各式文字在QQ上傳播,遭到了公眾的強烈批判與譴責。一部沉重的歷史紀錄片被做成表情包后,原本痛苦的表情被戲謔,受盡折磨的老人成為娛樂的對象,這套表情包的制作者和傳播者的價值觀已經扭曲。美國學者尼爾·波茲曼曾在《娛樂至死》一書中說:“我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和商業都心甘情愿地成為娛樂的附庸,毫無怨言,甚至無聲無息,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3]黃色表情包、臟話表情包的傳播,使娛樂超越了倫理的界限,污染了健康的網絡聊天環境,沖破了輿論環境對傳媒的要求和限制,用媚俗甚至低俗的形態吸引公眾的注意力,大力渲染“性、星、腥”等不良信息[4]。
3.表情包過度依賴問題
在網絡人際互動中,視覺符號在信息處理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這對文字的傳承和發展造成了不可逆的影響。網上流傳著一句話,“聊天止于表情”,意思是當不想和對方聊天時,就發送沒有什么實質內涵的表情包,這樣雖然敷衍卻不傷和氣。聊天開始時用表情包打開尷尬局面,聊天過程中用表情包增加趣味性,聊天結尾用表情包收場。甚至網絡上流行著“斗圖”現象,即是整個聊天不發任何文字,完全通過表情包來溝通。網絡溝通越來越依賴表情包,如果不使用表情包,甚至不知道如何才能準確地用文字表達自己的意思。文字作為傳統的信息交流載體,在這個多樣化、碎片化、可視化為主要特征的網絡世界中漸漸失去了主流地位。
四、結論與反思
表情包作為一種視覺符號出現在網絡交流的過程中是一種正常現象,表情包的正確使用,可以提高溝通效率,拉近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如果濫用,則會產生一系列不良影響。規范應用表情包,需要表情包制作者和使用者的共同努力。
1.表情包制作者
首先,表情包制作者在設計時應結合使用人群的文化背景、風俗習慣等,避免設計出本身就模棱兩可的表情。“微笑”之所以變成“呵呵”,是因為表情設計時對細節考慮不足,忽略了人在真心發笑時的眼部變化。其次,制作表情包要有底線,應避免過度娛樂化,將表情包作為傳播暴力色情內容的工具。目前已有的技術還不足以對圖像進行大規模的過濾和篩選,導致人們表達極端情感的方式轉變為使用特定的表情包,使之成為情感抗爭的武器[5]。最后,社交媒體應推廣創新有特色的表情包,篩選并下架低俗表情包,凈化網絡空間。
2.表情包使用者
首先,表情包使用者應意識到,表情包只是溝通的輔助工具,應鍛煉自己使用規范文字進行溝通的能力,不要過分依賴表情包。其次,分清場合,適當、合理地發送表情包。根據聊天對象的年齡、性別、性格等,挑選合適的表情包,在工作群、班級群更要注意這一點,在應當采用文字進行交流的情況下,不要讓太多的表情包破壞嚴肅認真的氛圍。再次,表情包使用者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提高自己的道德素養。不是任何情感都通過表情包加以傳達,不要跟風惡搞,傳播帶有極端情感的表情包,成為無腦娛樂的“烏合之眾”。最后,媒體要進行正確引導,加強主流文化認同,加大對規范語言的宣傳力度,用包容和接納的態度看待表情包這種新型符號語言文化,正確引導網民在規范的語言系統中使用表情包。
參考文獻:
[1]沃爾夫.布魯默的“象征互動論”[J].現代外國哲學社會科學文摘,1985(7):41-42.
[2]屈勇.去角色互動:賽博空間中陌生人互動的研究[D].南京:南京大學,2011.
[3]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4]程麗麗.泛娛樂化背景下真人表情包網絡倫理與道德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18,9(12):41-42.
[5]谷學強,張子鐸.社交媒體中表情包情感表達的意義、問題與反思[J].中國青年研究,2018(12):26-31.
責任編輯:張正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