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澤 郭永芳
摘要:首先介紹了服務學習的含義及其教學功能,指出它在提高學生的理論運用能力、促進其知識創新、增強其社會責任感等方面所發揮的作用。然后結合國內外的教學案例進行比較分析,總結出我國應用型高校第二課堂教學存在定位不清、課堂理論與實踐脫節、實踐流程不規范、行業依托不足等問題。最后通過借鑒國外服務學習的成功經驗,結合我國應用型高校第二課堂教學的實際,有針對性地提出完善措施。
關鍵詞:服務學習 應用型 高校 第二課堂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2-0001-04
發端于美國的服務學習是一種課程工具,更是一種教育哲學[1]。服務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本,將社區服務與課堂理論相結合的開放式教學。學生在社會情景中運用課堂所學的知識,在實踐中總結經驗,以更好地指導自己未來的生活。服務學習與社區需要相契合,在幫助學生磨煉技能的同時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目前,美國的服務學習已經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教學體系,這對國內應用型高校第二課堂教學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首先,這種教學方式可以培養公民意識。其次,可以培養社群意識,提升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美國服務學習模式是基于當代社群主義思想進行設計的,社群的立場會影響到所屬的個人行為[2]。基于這種思想,服務學習讓所屬不同群體的學生組隊合作,促使其在分工合作中相互理解,以達到改善學生間人際關系的目的。最后,服務學習可以幫助學生整合創新學科知識,增強實際應用能力。在服務學習中,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儲備中尋找相關理論用來指導自身實踐,這有助于了解其對課堂理論的掌握程度。另外,學生將知識運用于實踐的過程正是整合大腦中各個學科知識的過程,通過實踐檢驗,學生可以將腦海中碎片化的理論觀點整合并創新,從而形成可以指導實踐的理論體系。
一、S校和A校第二課堂教學案例分析
(一)S校的教學案例
1.項目背景
該校在2012年開展了一項針對問題兒童學習行為障礙的調查研究。調查結果顯示,問題兒童在行為上多表現為自閉、冷漠等,其學習成績也不理想,特別是自然學科成績尤為落后。問題兒童的學習成績較差主要是由非學術性障礙造成的,比如家長溺愛、缺少關心等。于是該校根據調查結果設計了一個服務學習項目,并從本校的物理學、社會福利、教育學三個專業中招募12名師范生,有計劃地輔導問題兒童學習,提供相應的心理疏導服務,周期為6個月,要求在每個階段進行自我總結。
2.設置教學目標
S校根據調研結果,為此次服務學習項目詳細制定了以下幾項教學目標。首先,滿足社區需要,解決社區中問題兒童的學習困難和心理需求上的難題,培養師范生應有的社會責任感。其次,由不同專業的師范生組隊參與此次服務項目,磨礪專業技能,培養團隊意識和社群意識。最后,參與項目的師范生要在整個項目過程中開展階段性反思,重構對特殊教育的理論認識。
3.項目實施過程
該校服務學習項目的全過程,大體上可分為計劃與準備、行動與監督、總結與反思、評價與激勵等四個階段[3]。
(1)計劃與準備階段
S校先通過調研分析問題兒童在自然學科上學習困難的原因,認為問題兒童在學習上的落后主要是由學校、家庭對其關愛不夠,以及家校間的溝通不足造成的。因此,S校制訂了詳細的服務學習計劃。由學校相關部門、社區共同制訂針對問題兒童的自然學科輔導計劃和心理咨詢服務項目。再由學校招募一支約12人的學生團隊。根據學生不同專業特點進行分工,物理專業學生和部分教育學專業學生負責問題兒童的自然學科輔導,社會福利專業學生和另一部分教育學專業學生為問題兒童開展心理疏導。在正式開展項目前,學校指派專門的教師為12名學生開展為期一周的理論與技能培訓,其中重點向學生示范了教學實戰技巧。S校根據社區需要和專業特點設定服務學習的情景,為學生制訂了詳細的學習目標,以便學生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
(2)行動與監督階段
社區服務要與課堂理論相結合,12名師范生運用已學知識,按計劃與社區展開合作,共同解決問題兒童的學習問題和心理問題。教師在整個行動階段中起到聯系和監督的作用,除了要先向學生示范科學的教學方法外,還要監督學生按時完成工作、及時與學生溝通,幫助學生總結經驗,解答學生疑問等。
(3)總結與反思階段
教師組織這12名師范生每周進行一次工作匯報和總結反思。每次都要圍繞問題兒童的教育該如何有效開展等核心問題進行反思。學生進一步整理和分析習得的實踐經驗,形成新的認知。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鼓勵學生自由發言,但是又不能讓學生僅僅是漫無目的地談體會,而是讓學生結合主題分享技巧。教師在傾聽學生發言和提交實踐報告的基礎上,對不同學生的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意見,使學生在下一步的問題兒童教學輔導中有更加科學的指導思想。
(4)評價與激勵階段
依據學生在前面三個階段中的表現,由社區和教師共同對學生進行評價打分。對表現突出的同學給予以不同形式的表彰,對表現一般的同學要指出他們的不足之處,并且翔實地告訴他們如何改進。
(二)A校的教學案列
1.項目背景
A校是我國一所以經濟管理類專業為主的應用型高校。為引導青年大學生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鼓勵青年學生走出校園,深入社會,于是面向全體在校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由其自由組成不少于8人的實踐團隊進行申報,從黨的理論政策宣講活動、以改革開放40年里的家鄉變化為題的村民訪談、高中母校走訪活動、志愿服務活動、家庭親情體驗活動、大學生就業服務活動六種志愿服務中選擇一種開展,周期為2個月,實踐成果以調研報告的形式呈現。
2.設置實踐目標
A校的此次實踐活動由該校的共青團組織承辦。A校把活動目標與時代特征相結合,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旋律靠攏,旨在通過這項活動促使學生走出校園,體驗社會,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3.實踐活動流程
大體上可分為三個階段,即準備與申報、實施與報道、評價與表彰。
(1)準備與申報階段
個人可自由組建團隊,在已給出的六種實踐形式中自由選擇一種,自行聯系指導教師及實踐單位,自行安排實踐期限與時間。團隊人數要求不少于8人。
(2)實施與報道階段
實踐路線依據不同的團隊,由隊長或者指導老師自行規劃。學校要求各個團隊在活動中拍攝照片和加強新聞宣傳。各團隊的實踐照片與申報時填寫的實踐期限將作為學校對指導教師工作量認定的憑據,列入教師的考核體系中。
(3)評價與表彰階段
A校要求各個團隊的實踐過程及成果以調研報告的形式呈現。調研報告的質量將作為各個團隊最為關鍵的評價標準。由各專業教師組成評審會評審,但不要求由實踐團隊做現場匯報。最后依照調研報告的質量,進行評獎評優。
二、A校與S校在實踐教學上的差距
(一)教學目標和教學定位上的差距
通過分析S校的案例,不難發現其教學目標和定位都較為明確,S校以問題兒童的功課輔導和心理疏導為契機,重在提升本校師范生的教學能力,更傾向于把服務學習作為一種實踐教學而非一般意義上的慈善活動。相較之下,A校社會實踐的教學目標和定位比較模糊。究其原因在于沒有弄清志愿服務和服務學習之間的區別。服務學習研究者認為前者側重于服務,后者則更側重于學習。科學的第二課堂活動應當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體驗、經驗的積累及對問題的反思,其定位應更傾向于教學。然而,A校實踐活動的開展方式,將社會實踐設計成了六種不同的志愿服務而非專業教學。此外,A校的社會實踐雖然有著與時代主題相契合的宏觀目標,卻缺乏與學生專業相契合的具體目標。單純強調學生在社會中的體驗,缺少讓學生施展專業技能的情景設計。再次,在組織上,A校的社會實踐僅由該校的共青團委員會承辦,缺少相關教學部門參與活動目標和活動內容的設計。顯然,教學部門的參與將有助于A校的社會實踐與學生專業特點相結合,使社會實踐更加具有教學意義。
(二)項目內容設計上的差距
兩者在項目內容設計上的差距主要體現在實踐內容與專業理論的契合程度上。S校在設計服務項目時,將服務學習任務的分工與專業對接,既可以讓學生合作完成任務,也可使學生將所學的知識應用于實踐。S校之所以在教學項目設計中能做到將專業理論與社會實際相契合,主要因為該校采取以杜威的工具主義理論和經驗學習理論為指導的教學模式。
工具主義理論認為真正有效的學習是學生能夠在現實生活的各種情景中靈活運用已學知識解決問題并能反過來驗證知識的有效性,積累經驗,形成新的理論。因此,服務學習著重強調學生要在不同的社會現實中體驗所學知識與現實之間的聯系,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反思如何豐富自身的理論體系。另外,根據杜威經驗學習理論中的連續性原則,有效的學習體驗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必須使學校和社會、身與心、做與學、理論與實際聯系起來[4]。如果學習沒有與具體的社會實踐結合,那么這種體驗的連續性就會被中斷,難以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A校的社會實踐項目缺少具體的實踐學習計劃,也缺少學校與社會之間的互動,以至于實踐內容與專業理論脫節。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要求教育要更加面向人人,更加因材施教[5]。這需要應用型高校在確定第二課堂活動主題時,善于根據社會熱點和學生的專業差異進行設計,更加具體,充分發揮實踐主題的引領作用。雖然A校將可申請的活動主題分為六種,從表面上看,選擇比較多樣,但是在實質上僅是將主題分成了六類志愿服務而非依據學生的專業特點進行分類。這使得學生在確定具體課題時對社會熱點把握不準,不利于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如果A校能像S校一樣將活動主題與專業理論緊密結合在一起,那么就可以引導學生在確定具體課題時更加準確地把握社會需求。
(三)項目流程設計上的差距
1.申報流程
對于實踐團隊的申報,A校為了讓更多學生參與到寒假活動中來,要求人數須在8人以上。但是由于規模龐大,申報數量眾多,缺少一套可以有效衡量團隊里每一位成員貢獻的標準,以至于存在走捷徑的漏洞。比如有的學生為了加實踐學分,在團隊中只是掛名。這使得該設計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有了規模效應,但實際上很多學生沒有實質性地參與進來。反觀S校的項目人數較少,方便控制。S校首先在學校層面進行社會調查,把握社會熱點,能根據社區需求設計目標和內容。再由學校統一招募,團隊人數被控制在學校可以把控的程度。從管理幅度和管理層次的角度來看,S校將團隊人數控制在12人,有利于安排教師針對團隊中的每一位學生進行精準指導。
2.項目環節
A校缺少讓學生在實踐中將經驗上升為理論的環節。第二課堂教學對應用型高校最重要的價值在于幫助學生增強知識的應用能力,而應用能力的提升又得益于學生能有更加科學的指導理論。S校將經驗總結設置為每周一次,除了總結反思的頻度增加以外,也把經驗上升為理論的環節加入到每周的總結大會中。S校組織12名示范生反思,既注重他們的自由發言,也注重刻意引導他們朝著自己的專業方向進行思考。如此有方向地引導學生反思,會比淺談自身的感悟更有效率,更容易形成新的認知。反觀A校的總結環節,則被安排在整個實踐過程的最后,在時效上具有滯后性。在形式上只是讓學生抒發自己的感悟,這種感悟只停留在經驗階段,缺乏指導教師現場指導,也不利于學生將經驗轉化為理論。由于學生自身知識的局限性,對社會的認知只能停留于社會的表象,無法認清社會發展的規律,而這種規律性的認知過程就是從經驗上升到理論的過程。因此學生在實踐結束后需要及時有效的總結。這種有效性則體現為讓學生在實踐反思的基礎上形成新的認知,并能在未來生活中指導自身的實踐。就項目評價標準而言,A校對社會實踐的評價只是單一地以調研報告為評判標準。這種評判導向會導致諸多的形式主義。比如,學生會將精力更多地花在書面報告上而非實踐過程。評價標準沒有將學生在活動中的社會擔當、社群意識、總結能力等指標納入到評價標準中來。另外,評分人員多為學校教師缺少社會人員的參與,而S校則邀請多方面人員參與對學生的評分,評價標準也更加多元。
(四)行業依托程度上的差距
S校安排了職業教師對學生進行有關培訓,社區也會提供一部分有關崗位用于學生的服務學習。A校的寒假實踐往往缺乏社區、政府等社會主體的參與或者參與程度不高,以至于學生在這一過程當中,只是作為一名志愿者輸出勞動,缺少足夠的行業依托。
美國高校的學生常常被安排在與其專業相關的社會情境下進行體驗學習。很多國外高校都十分重視學生職業背景的培養,對學生往往有職業崗位作為依托和累計超過1000小時的實踐教學要求[6]。
遺憾的是,國內除了工程機械、醫學等少數專業的學生有固定的實習場所外,像A校這種管理類專業居多的應用型大學,往往缺少固定的實踐教學基地。后果就是在開展類似的社會實踐過程中,實踐地點往往需要學生自行聯系或是指導教師安排。由于個人的資源是有限的,大部分實踐都難以取得預期的效果。如果學校可以與政府、企業合作,那么每年的寒假實踐就有了很好的行業依托,社會實踐也能很好地與學校專業對口,真正做到服務學習。第二課堂教學離不開學校、政府、企業的三方合作。然而在校、政、企三方之間的人才聯合培養中,三方共享到的利益卻不明確。利益是校、政、企三方聯動的紐帶,利益不明確則導致政府和企業在為學校的實踐教學提供支持時積極性不高[7]。其實校、政、企三方的共同利益點就在于學校的人才輸出能滿足當前經濟發展的需要,抓住了這一點,才能讓政府和企業有更大的動力為學校第二課堂教學提供更好的實踐教學平臺。顯然,A校的寒假社會實踐設計缺少社會、政府的參與,沒能將社會實踐與社會行業需求結合到一起。
三、S校實踐教學對完善應用型高校第二課堂的啟示
S校的服務學習在培養學生的理論應用能力、社會責任感及社群意識等方面起到了促進作用。其制定教學目標、準備計劃、經驗總結等階段的機制設計,對我國應用型高校第二課堂教學有很大的借鑒意義。因此,結合其經驗,提出以下完善我國應用型高校第二課堂教學的措施。
(一)教學目標和定位要更加清晰
美國高等教育協會對服務學習給出了明確的定義,其中著重突出了培養公民意識、滿足社區需要、融入學術課程,總結經驗等教學目標。因此,我國應用型高校也需要結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特點,明確第二課堂教學的教學定位和目標。首先需要成立專門機構來研究,如成立第二課堂教研組。另外,定位和目標要符合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提出的“要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8]的要求。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學目標和定位,在第二課堂教學中堅持主旋律,弘揚正能量。
(二)內容設計上要符合社會實際和專業教學需要
1. 主題設計
就第二課堂教學的主題設計而言,應該集中學校的優勢資源對每年的社會熱點問題進行調研,并篩選出與學科專業有關的實踐主題。這個主題既要滿足時代的特征,還要與時下的社會需求結合在一起。
2.實施個性化教育
注重對學生進行職業心理測試和培訓,將職業心理測試納入到第二課堂教學體系當中,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的性格特點和職業興趣。
3.教學內容
要結合先前確定下來的教學目標和定位,將實踐內容按照專業、年級的差異進行模塊化分類[9]。可分為基礎模塊、專業模塊、職業模塊三類。基礎模塊主要指專業學科基礎知識和理論培訓等。專業模塊則是培養學生形成關鍵性的專業技能,通過設置專業課程內的教學實踐,使學生在每一次實踐中能至少掌握一到兩個專業技能,初步具備解決部分實際問題的能力。職業模塊則是面向那些經歷過基礎模塊和專業模塊訓練的高年級學生,通過學校與政府、企業合作搭建的實習平臺,為學生提供薪資制的全頂崗實習和半頂崗實習,實習周期可多樣化,實習成績可作為應用型高校學生的畢業考核標準。
(三)加強項目流程規范化建設
1.將第二課堂教學流程項目化
通過招標的形式,由學生按照興趣申報相關模塊項目,并交由學校審批。對于招募的團隊數量應當依據實際作出一定的限制。這個數量限制的原則應當是以學校可以控制的范圍為準,數量不能太過于龐大,否則不利于差異化教學;同時數量也不能太少,以免缺少規模效應。
2.要增設經驗總結和公民教育環節
多數應用型高校對于第二課堂教學過于注重形式和結果,對學生經驗總結的重視程度較低,而且只注重第二課堂教學功利化的一面,卻忽視了公民教育。這導致了當下第二課堂教學的功利導向性太強,學生參與第二課堂的動力更多是因為獲獎評優,而缺少對知識探求和回報社會的原動力。
3.建立第二課堂教學動態評價機制
第二課堂教學評價對教師和學生而言應該是一個動態、雙向的評價過程,同時也是讓教師能認真完成教學任務,讓學生自覺進行實踐學習的制度保證。首先,該機制需要跟教師日常績效考核掛鉤,把第二課堂實踐成果與科研成果一同作為教師績效考核的標準,從而提高教師參與第二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其次,由社會其他主體和學生根據教師在實踐教學中的工作態度、方法等方面進行打分。最后,要與學生在校學分掛鉤,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
(四)形成校政企長效合作模式
上文分析了政府和企業可以為高校第二課堂實踐教學提供行業依托。針對校政企三方在合作過程中共享利益不明的問題。首先需要學校成立相應的校政企聯動部門,專門負責學校與政府、企業之間的聯系。要將第二課堂教學目標與政府、企業行業需求進行整合,牢牢抓住三方在人才培養上的共同利益點。這就需要高校的校政企聯動部門與上文中提到的第二課堂教研組共同制訂符合政府和企業需要的應用人才培養方案,將在校學生第二課堂教學合同化,使得學生既能夠在政府、企業的實習崗位中磨礪技能,又能給予學生相應的經濟待遇,同時又能滿足政府、企業的人才需求。
四、結語
借鑒服務學習的項目流程、規模設計和經驗反思機制的經驗,使我國應用型高校的第二課堂教學能夠幫助學生通過社會實踐積累實戰經驗,掌握理論在實際運用中的方法和技巧,同時在實踐中檢驗課堂上所習得的理論,發現理論與現實之間的差距,并向教師提出自己的疑問。在這樣的第二課堂教學中,學生將不再是被動地學習,教師也不再是強制性地灌輸知識,而是針對學生在實踐中的疑問,幫助學生總結經驗并從經驗中再次提煉出新的知識理論體系,用以指導學生未來的實踐活動。
參考文獻:
[1]Biling.ResearchonK-12School-BasedServiceLearning:theEvidenceBuilds[J].PhiDeltaKappan,2000(81):659.
[2]周家仙.美國服務學習理論概述[J].外國教育研究,2004(31):14.
[3]黃孔雀.美國高校服務學習的實踐及啟示[J].比較教育研究,2014(12):95.
[4]游住然.杜威哲學與當代美國服務學習理論[J].求索,2009(1):11-112.
[5]劉瀟翰.中共中央印發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EB/OL].(2019-02-23).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902/t20190223_370857.html.
[6]劉璟.基于服務學習模式的社會創新培養與教學思考:以金融、貿易類專業實踐教學為例[J].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34):89.
[7]豐云,張向超.整體性治理視角下的校政企合作長效模式構建:以湖南電大行政管理專業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為例[J].中國遠程教育,2017(3):69.
[8]王珂園.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EB/OL].(2019-03-19).http://cpc.people.com.cn/n1/2019/0319/c64094-30982234.html.
[9]王偉芳,景永平.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定位下實踐教學問題與對策研究:以本科經管類專業為例[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8(3):60.
責任編輯:張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