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永林
【摘 要】在閱讀時,讀者憑著積累的語言經驗自覺或不自覺地綜合運用語言基礎知識感受語言的過程。在語文教學中,語感教學是綱,其他是目,綱舉目張,否則綱不舉則目也難張。什么是語感?前人韋志成認為:“語感是對語言文字或語文現象的敏銳感知和迅速領悟能力,或者說是人對語言直覺地感知、領悟和把握的能力,是對語言文字從語表到語里,從形式到內容,包括語音、語義、語法、語用等在內的一種正確豐富的了解力”。而朗讀是學習語言知識所必須掌握的一種基本技能,是學好一門語言的重要基礎,也是培養語言感悟能力的主要途徑。
【關鍵詞】語文教學;語言能力;情感;表達
一、培養語感的意義
1.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離不開語感的培養
語言能力是一個綜合的復雜系統,而語感就是這個系統中的核心。因為語言文字并不是只帶有機械的語義知識,而往往帶有作者很強的感情色彩,同一個詞同一句話語境不同表達出的具體意義也不同。所以語文教學不僅要傳授知識,而且要通過聽、說、讀、寫等多種形式來綜合感悟文字表達的感情。
2.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離不開語感的培養
語感是語言能力的核心,創造性思維是思維發展的最高境界。培養語感有利于學生知識、情感和能力的積累和激發,能有效地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語感強的人能敏銳地感覺到語言材料的重點、情感。
二、如何培養語感
1.通過體驗生活實踐培養學生的語感
生活有多么寬廣,語文就有多么寬廣。語文作為一門基礎課程,為學生提供了生活實踐的基礎。所以語感的培養,離不開豐富的生活實踐,學生需要通過生活實踐獲得生活的體驗,才能掌握語言表達的含義及其潛藏的思想與情感。葉圣陶是這樣表述生活體驗對語感生成的重要性的。他說:“不了解一個字一個詞的意義和情味,單靠翻字典、詞典是不夠的,必須在日常生活中隨時留意,得到真實的體驗,對于語言文字,才會有正確豐富的了解力,換句話說,對于語言文字,才會有靈敏的感覺,這種感覺通常叫做語感。”所以脫離了生活體驗的語感培養是蒼白的。語言表達的美妙,必須建立在個人體驗的基礎之上。作為語文教師要善于在學生對言語的感悟中,進行多方引導、點撥,比如在聯想與想象中培養語感。語言作品不僅具有字面意義,而且還有言外之音。在進行語言表達時,常常要運用由聯想或想象作為基礎的修辭手法,使語言鮮明生動。
2.通過加強語言實踐來培養學生的語感
朗讀是直覺感受語言、訓練語感的基本方式。相比閱覽,朗讀更能直接感悟語言的內涵和情感,反復吟詠誦讀可以感悟文章真諦。培養語感,有些需要從聲音上體會,讓學生反復朗讀,思考不同的語調、節奏帶來的不同情感體會。古代私塾中的傳統語文教育,主要通過反復吟詠背誦,讓學生直觀感悟語言規律從而達到語言運用的目的。語言訓練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具備語言運用的能力,因此,在日常教學中要重視學生對語言直觀感受的豐富性與多元性,設計出以培養語感為目的的語言訓練。朗讀是培養語感過程中一個最有效的練習方法。古人早有“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之說,在反復朗讀過程中,腦海中會展現生動的語言畫面。朗讀有多種,如美讀、精讀、速讀等等,形式不同的讀對語感培養的側重也不同。朗讀可使語感細膩,它是一種心、眼、口、耳并用的學習方法。學生在朗讀時,能從語言的結構、語氣、句式等多個角度體會作品的內涵。美讀需要讀者體會作者和文中人物的情感,不能當作局外人,在美讀時借助想象還原情節畫面,引導學生分角色朗讀,感悟情境、深化理解才能使語感美妙,要讀得抑揚頓挫,感情充沛,陶醉于作品美好的情感之中,與作者同悲共喜,實現心靈的交融。精讀就是要反復仔細的讀,理清文章思路,邊讀書邊思考,讀者沉浸在作品中,對關鍵詞語深入品味,對語氣變化細細推敲,更好地體會作者寫作的目的意圖,從而領會出作者遣詞造句的妙處,發掘出作品表達的內涵和情感。成熟的語感就是在反復精讀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在精讀時,教師應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教會他們一些好的讀書方法。“速讀”就是首先要讀得快,在快速閱讀中掌握理解和記憶。讀得快,要求對所讀文章理解得快,記得快,否則,單純求快,走馬觀花,沒有效果,快了也沒用。學生閱讀時能迅速找到文章的中心思想,有的文章標題就說明了中心思想,有的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點明中心思想,有的則通過主要事件來表達中心思想,通過快速閱讀要求學生能看清書籍或文章的內容提要,迅速把握文章主要脈絡和大意。
語感的培養除了課堂時間外,還要充分利用課外時間,通過生活實踐來加以強化。如整本書閱讀、演講比賽、辯論比賽、詩歌朗誦比賽等,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既豐富了生活,又充實了心靈;既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又強化了語感。語文教學要達到“教是為了不需要教”的境界,使學生面對語言材料時,創造性感悟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
(定西市臨洮縣第三中學,甘肅 ?定西 ?73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