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慶 馬冬梅



[摘要]目的 探討社會工作聯合綜合精神康復訓練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精神癥狀及社會功能的影響。方法 選取2015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長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癥患者90例,通過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5例。對照組患者接受綜合精神康復訓練模式;觀察組患者接受社會工作聯合綜合精神康復訓練模式。觀察兩組患者訓精神癥狀(PANSS評分)、社會功能(SSPI評分)以及依從性。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總依從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組訓練后的PANSS評分均較訓練前均有所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訓練前的PAN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訓練后的PANS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組訓練后的SSPI評分均較訓練前均有所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訓練前的SSP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訓練后的SSPI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社會工作聯合綜合精神康復訓練可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精神癥狀,提高患者的社會功能,效果優于單純的精神康復訓練。在臨床管理中,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社會工作;精神康復訓練;精神分裂癥;精神癥狀;社會功能
[中圖分類號]R74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0616(2020)01-194-04
精神類疾病不易徹底治愈,尤其是精神分裂癥,此病具有遷延性和復發率高的特征。據資料顯不,在2016年我國15周歲以上的精神病患者已超1億人[1]。常見的精神病類型主要有自閉癥、抑郁癥、精神分裂癥等精神障礙或心理行為障礙,其中精神分裂癥所占比例最多。精神分裂癥患者發病時常表現出與常人不同的怪異舉止及言行,致使容易受到社會大眾的歧視、排斥[2]。精神康復訓練能有效降低患者精神殘疾的發生,促進患者的精神癥狀及社會功能恢復[3]。但仍有部分患者的精神癥狀及社會功能得恢復不理想,其原因可能是這類患者服藥依從性低和缺乏主動性所導致。近年來,隨著社會工作的蓬勃發展,其秉持“全人健康”的理念,社會工作屬于第三方進入醫療機構,介入醫患之間,從人文角度幫助患者[4]。社會工作能否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精神癥狀及社會功能,目前相關報道甚少。本研究對2015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長期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社會工作聯合綜合精神康復訓練,取得不錯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長期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患者臨床資料完整;(2)年齡20~60歲;(3)符合疾病和有關健康問題的國際統計分類第10次修訂本(Intemational List of Causes of Death,ICD-10)中的精神分裂癥的診斷相關標準;(4)服用藥物在維持治療劑量,病情基本穩定;(5)患者及家屬均知情本研究內容、且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除腦系統疾病外,合并有心、肝、腎、肺等嚴重臟器疾病者;(2)不同意社會工作介入者;(3)中途退出本研究或轉院者。符合納入和排除標準的患者共90例,通過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5例。其中觀察組男24例,女21例;年齡25~57歲,平均(43.4±7.9)歲;學歷:大專及以上12例,高中及以下33例。對照組男23例,女22例;年齡24~59歲,平均(43.6±7.9)歲;學歷:大專及以上13例,高中及以下32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學歷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
1.2方法
兩組患者在住院期間均接受抗精神病藥物等基礎治療。對照組患者接受綜合精神康復訓練模式,精神病科的醫護人員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給予相應的精神康復訓練,如生活技能、學習技能、社交技能、職業技能以及體能等綜合精神康復訓練。觀察組患者接受社會工作聯合綜合精神康復訓練模式,其中精神康復訓練內容與對照組一樣。社會工作嵌入主要為:(1)社會工作方案制定:了解患者的社會、經濟狀況、心理社會需求、心理社會功能特點,評估患者社會功能的損害以及所面臨的社會問題,并結合精神康復訓練內容,制定社會功能康復方案。(2)個案工作:社會工作者通過加強巡視病房、查房,以發放《致患者一封信》等途徑尋找需要幫助的患者。定期對患者進行個案訪談,指導患者適應住院環境,解答患者對治療的疑問。密切關注患者的認知、行為等,對有偏激的患者,應予以心理、情感等多方面的疏導。同時將患者的問題反映給相關的醫生,便于醫生調整診療方案。(3)尋求社會資源幫助:對實際困難的患者,社會工作者幫助患者挖掘周圍可利用的資源,解決患者就醫過程中的難題。(4)完善患者的家庭支持:不少家屬難以接受其家庭成員患有精神分裂癥。社會工作者應倡導家屬對患者的理解和幫助。同時為患者家屬提供精神分裂癥相關的醫學知識,讓家屬對精神分裂癥有一定的認知,從而主動為患者創造一個有利恢復的健康環境。
1.3觀察指標
觀察和記錄兩組患者訓練前后的精神癥狀、社會功能以及依從性,其中:(1)精神癥狀使用PANSS量表[5]進行評價,該量表包含有16項精神病理癥狀、7項陰性癥狀、7項陽性癥狀,每項評分為1~7分,得分越高,說明精神癥狀越嚴重。(2)社會功能使用(住院)精神病SSPI量表[6]進行評價,該量表包含有主動性、交往情況、社會活動、日常生活能力等,共12條目,每條目評分為0~4分,得分越高,則說明社會功能越好。(3)依從性分為:完全依從、部分依從以及不依從,患者配合護理且自覺主動服藥表示為完全依從;偶爾配合護理及偶然自覺服藥表示為部分依從;不配合護理且拒絕服藥表示為不依從。完全依從率+部分依從率=總依從率。
1.4統計學分析
使用軟件SPSS23.0對本次研究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X2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患者依從性比較
觀察組患者總依從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訓練前后的PANSS評分比較
同組訓練后的PANSS評分均較訓練前均有所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訓練前的PAN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訓練后的PANS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兩組患者訓練前后的SSPI評分比較
同組訓練后的SSPI評分均較訓練前均有所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訓練前的SSP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訓練后的SSPI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精神分裂癥是精神疾病中最常見的病種,此疾病會導致患者喪失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同時需長期服藥控制病情,給患者家庭帶來巨大的經濟負擔[7-11]。由于該病的患者言行舉止、行為等潛在較多的不確定因素,常受到社會的歧視、排斥。而家屬受于社會輿論壓力,以及傳統的思想“家丑不可外揚”,往往對該疾病抱有回避的態度和恐懼、消極、擔憂的心理[11-13]。在經濟落后地區,有些家屬還會求助于封建迷信,這不僅延誤患者的治療時機,也給家庭帶來更大心理壓力和恐懼。出現該類情況主要是家屬缺乏對精神病的認知。
精神康復訓練是在幫助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精神活動的一種模式,可使患者的不良行為、精神活動得到調整[14-15]。若得不到社會工作的支持,患者及家屬內心的陰影和擔憂也難以消除。因此,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精神康復訓練的同時,還應給予更多的社會支持。社會工作的價值是社會工作專業者基于社會和諧、平等、公平、公正的理想和人類基本需求滿足而奉行的一套基本理念和態度[16-18]。其核心價值是“以人為本,助人自助”,以科學知識為基礎,使用專業技巧去幫助患者解決問題、走出困境,引導患者挖掘自身的潛能,恢復和發展其社會功能。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給予社會工作嵌入,可消除患者對疾病的病恥感,改善家屬對疾病的消極心理[19]。社會工作首先通過了解、傾聽、鼓勵、接納的方式,消除患者及其家屬的不信任,引導患者和家屬正視心理問題,解開患者和家屬的心結,恢復其相關的社會支持,并協助患者尋求正確的社會支持。在此同時,護理人員鼓勵并協助患者參加體能、學習、社交、職業、生活等綜合性的康復訓練。本研究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社會工作嵌入聯合精神康復訓練,結果發現,觀察組訓練后的精神癥狀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訓練后的社會功能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的總依從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其原因分析為:(1)社會工作者幫助患者充分認識導致自己的病情以及家屬對疾病的認知,增強患者和家屬對精神分裂癥治愈的信心,從側面提升了患者的治療依從性。(2)社會工作者幫助患者挖掘周邊的周圍可利用的資源,以最大限度解決患者就醫過程中的實際難題。(3)社會工作者教育家屬正視現實,同時樹立家屬的正確心態,讓家屬正確認識自己的責任,造良好的家庭環境。這也說明了社會工作可很好的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精神癥狀。
綜上所述,社會工作聯合綜合精神康復訓練可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精神癥狀,提高患者的社會功能,效果優于單純的精神康復訓練。在臨床管理中,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楊寧波,周福春,王傳躍.精神病超高危個體社會功能研究及評估進展[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9,46(1):1-3,10.
[2]郭建兵,馬文有,張英杰,等.精神康復訓練對精神分裂癥生活質量和生活滿意度的影響[J].河北醫科大學學報,2016,37(8):900-902,907.
[3]鮮玉霞,寇曉敏,銀燕.社區精神康復對精神分裂癥患者自尊的影響[J].華西醫學,2016,31(12):2053.
[4]朱修明.醫務社會工作視角下個案轉介分析與探索一以華山醫院醫務社會工作為例[J].現代醫院,2018,18(2):207-210.
[5]肖劍文,黃麗,申瓔.急性期精神分裂癥患者WCST執行功能與PANSS五因子分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當代醫藥,2018,25(27):11-15.
[6]張瑩,柯文英,溫燕文,等.現實導向訓練對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影響的相關性研究[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17,17(2):123-124.
[7]黃放洋,段煉.社會工作視角下住院精神病患者社會資本的調查研究一以廣州市H醫院102名住院精神病患者為例[J].中國社會工作,2018(9):25-30.
[8]林振東,黃海鋒,周強.社區嚴重精神病個案管理實施效果分析[J].中國醫藥科學,2018,8(22):14-17.
[9]林淑賢.長期住院康復期精神病患者心理沖突調查及護理管理分析[J].中國醫藥科學,2017,7(17):186-188.
[10]鄒頌婷,蘇巧玲,周堪清.探究分析認知康復護理對精神分裂癥患者認知功能障礙及精神狀態的影響[J].中國醫藥科學,2018,8(23):64-67.
[11]曾麗,徐秀瑛.精神分裂癥病人延續護理的研究進展[J].全科護理,2019,17(12):1447-1450.
[12]彭偉容何,汝冰,劉艷萍,等.人文關懷在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5,27(4):29-30.
[13]李妙銀,蘇明玉.特定認知行為技術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干預效果研究[J].中國醫藥科學,2018,8(17):114-116,144.
[14]蔣雪英.精神康復訓練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精神癥狀及社會功能的改善效果[J].中國鄉村醫藥,2019,26(4):33-35.
[15]馮杏.精神康復訓練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8,15(16):130-131.
[16]馬明芳,邵燦,梁杏莉,等.人文關懷對精神分裂癥患者服藥依從性及社會功能的影響[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6,29(5):891-893.
[17]錢金平,吳丹.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支持與自我效能感的相關性研究進展[J].護理與康復,2018,17(12):28-32.
[18]陳本興.社會支持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生活質量和康復的影響分析[J].吉林醫學,2019,40(2):402-403.
[19]白艷寧.社會工作視角下的精神病患者救助問題探究[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7(5):191-192.
(收稿日期:2019-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