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揚 麻京豫 宋朝功



[摘要]目的 探討女性絕經對其頸動脈粥樣硬化的影響,以及體內血清血糖(GLU)、血漿纖維蛋白原(FIB)、血清C反應蛋白(CRP)水平與其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性。方法 選擇于2016年1月~2019年2月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內科及腦病科住院治療的40~60歲女性患者232例,分為已絕經組和未絕經組,比較兩組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情況;檢查頸部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情況,將所有患者分為斑塊組和非斑塊組,比較其血清GLU、FIB、CRP水平。結果 (1)絕經與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呈正相關(P<0.05);(2)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患者較非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患者血清GLU、FIB、CRP水平均升高(P<0.05)。結論 絕經可加快女性頸動脈粥樣硬斑塊進展,同時,血清GLU、FIB、CRP水平與女性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進展成正相關。
[關鍵詞]頸動脈粥樣硬化;絕經;FIB;GLU;CRP
[中圖分類號]R5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0616(2020)01-295-03
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全身血管慢性炎性疾病,病程一般較長,與全身多系統、多臟器相關疾病的發生及進展關系密切,是臨床常見疾病[1],如冠心病、高血壓、腦梗死等的共同病理基礎,可引發急性心肌梗死、腦梗死等多種心腦血管急癥[2-3],因此,對于動脈粥樣硬化的防治一直都是臨床研究的重點,頸動脈粥樣硬化檢測是反映全身動脈粥樣硬化的有效手段[4],臨床應用廣泛,可作為預測心腦血管病變的有力證據。為探討女性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情況與絕經及血糖(GIU)、血漿纖維蛋白原(FIB)、血清C反應蛋白(CRP)水平的相關性[5-6],本研究選取2016年1月~2019年2月在我院住院治療的部分女性患者,了解其月經及頸動脈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情況,檢測其血糖、血漿纖維蛋白原、血清C反應蛋白水平,并將結果進行了對比分析,擬闡明絕經及血清GLU、FIB、CRP水平與女性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性[7],以便指導臨床對動脈粥樣硬化疾病的防治。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9年2月在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內科及腦病科住院治療的患者。入選標準:40~60歲,女性,臨床資料完整,能配合完成病史資料采集。排除標準:月經史不詳及非自然絕經者,心力衰竭急性加重期、急性心肌梗死、嚴重肝腎功能不全及感染性疾病、惡性腫瘤、血液病及免疫性疾病,不能配合完成病例資料采集者,符合入選條件的共232例。
分組:(1)依據患者是否絕經分成兩組,即已絕經組和未絕經組,其中已絕經組171例,未絕經組61例。(2)依據患者入院查頸動脈彩超結果分為頸動脈斑塊組和非頸動脈斑塊組,頸動脈斑塊組103例,非頸動脈斑塊組129例。
1.2研究方法
(1)頸部血管超聲檢查。患者取仰臥位,頸后墊置低枕頭,頭略后仰偏向一側,運用HITACHI彩色多普勒超聲儀檢測頸部動脈,探頭頻率7~12MHz,放置于胸鎖乳突肌前緣或后緣,依次從頸動脈起始處至頸內動脈入顱,對于頸總動脈遠端、頸總動脈分叉處以及頸內動脈起始處重點檢查,因為此三處為頸動脈粥樣硬化的多發部位。并同時檢查椎動脈和鎖骨下動脈。注意觀察血管形態、內膜狀況和有無斑塊及斑塊大小。臨床上通過彩色超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檢查頸部血管內膜中層厚度(IMT)確定是否有血管粥樣硬化斑塊形成,IMT≥1.3mm定義為斑塊。(2)GIU、FIB、CRP水平檢測。所有研究對象均禁水12h,次日清晨分別用統一EDTA-2Na抗凝管采集5mL靜脈血于試管中,離心后取上清放入4℃冰箱,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日本日立公司7600型)測定GLU、FIB、CRP水平值。
1.3統計學處理
用SPSS22.0軟件包對數據進行統計處理分析,計數資料用[n(%)]表示,計數資料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頸動脈斑塊組與非頸動脈斑塊組的年齡、體重指數(BMI)、血清甘油三酯(TG)、血清總膽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冰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絕經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相關性
已絕經組頸動脈斑塊檢出率明顯高未絕經組,絕經對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呈正相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GLU、FIB、CRP水平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相關性
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女性患者與非頸動脈粥樣斑塊女性患者GLU、FIB、CRP水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動脈粥樣硬化不穩定斑塊的破裂可引發心肌梗死、腦梗死等多系統危急重癥,對患者生命安全構成極大威脅[8]。有研究發現,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在絕經女性中較常見,絕經后女性發生全身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較前明顯增加,這與絕經后女性卵巢功能逐漸衰退、雌激素的合成和分泌減少關系密切。雌激素可能通過改變機體血管內皮的生理特性和動脈壁構成而保護動脈,從而抗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絕經后體內性激素平衡失調,參與了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與發展[9-10]。絕經后女性動脈粥樣硬化進展加快的機制可能與雌激素下降有關,目前雌激素替代治療成為干預頸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的研究熱點。本研究亦證實,絕經后女性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發生率明顯增多。望能夠引起臨床重視,早期發現危險因素,加強對動脈粥樣硬化疾病的防治。
動脈粥樣硬化為全身血管的慢性炎癥反應性疾病,故炎癥反應伴隨本病的始終。炎癥反應是促進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和加速動脈粥樣硬化不穩定斑塊破裂的關鍵因素[11-12],其中炎癥標志物如纖維蛋白原、C反應蛋白與動脈粥樣硬化關系密切[13]。研究發現,血液中FIB、CRP水平升高,可介導血小板發生聚集時的脫粒反應,增加血管內皮組織炎癥反應,從而促進動脈粥樣硬化進展[14-15]。本研究亦證實,發現通過比較患者的GLU、FIB、CRP水平與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情況,發現患者GLU、FIB、CRP水平的升高與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呈正相關,表明機體高GLU、高FIB、高CRP狀態可促進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進展。有研究亦證實,血糖水平升高后形成大量糖基化終產物、引起氧化應激狀態,可導致血管收縮、抗栓能力下降、血栓形成增加,血管基質增生,最終導致斑塊形成。因此,加強對患者的血糖水平、凝血狀態、炎癥因子水平的控制對于防治頸動脈粥樣硬化疾病發生發展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馬瑩瑩,傅繼華.脂質、炎癥在動脈粥樣硬化發展機制中的研究進展[J].醫學研究與教育,2019,36(2):1-7.
[2]陳志健,袁永偉.血糖水平、頸動脈硬化與缺血性腦血管病的關系分析[J].中國醫藥科學,2019,9(1):198-200.
[3]周剛,于吉星.冠狀動脈病變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性分析[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9,7(9):30-31.
[4]李耀新.頸動脈斑塊中西醫研究進展[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雜志,2017,15(12):1467-1469.
[5]惠朝暉,張永頂,石瓊梅,等.血清炎性因子聯合檢測對動脈粥樣硬化的診斷價值[J].臨床輸血與檢驗,2019,21(3):289-293.
[6]黃勁,尹小建,黃芳.纖維蛋白原相關藥物研究進展[J].藥學研究,2019,38(3):167-171.
[7]彭芬,丁文惠.女性絕經后后雌激素與動脈粥樣硬化[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5,43(2):130-133.
[8]添添,周建慶.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內血管新生的研究進展[J].浙江醫學,2019,41(4):393-396.
[9]朱航,張瑜,董蔚,等.絕經前后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心病危險因素對比研究[J].醫學研究雜志,2011,40(3):95-97.
[10]李志超,寧顯忠,胥向紅,等.女性絕經后血清雌激素水平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的關系[J].廣東醫學,2010,31(23):3110-3111.
[11]曼曼,陳盈,馬迪,邢英琦.動脈粥樣硬化易損斑塊相關通路研究進展[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19,36(1):95-96.
[12]宋芳,范丹,王志華.彩超與炎癥因子水平評價老年高血壓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的臨床分析[J].哈爾濱醫藥,2019,39(2):160-161.
[13]白云,朱紅艷,王海峰.動脈粥樣硬化患者血清IL-6、FIB和Scd401水平及其與斑塊穩定性的相關性研究[J].解放軍醫藥雜志,2018,30(10):39-42.
[14]渠麗,牛享享,閆作惠,等.絕經后女性高血壓患者血清炎癥因子與頸動脈斑塊穩定性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循環雜志,2018,33(5):463-468.
[15]丁尚偉,謝玉環,李玉雄,等.頸動脈斑塊穩定性與血清hs-CRP、MMP-9、TIMP-1表達水平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醫師雜志,2018,20(10):1506-1509.
(收稿日期:2019-07-29)
[基金項目]河南省高等學校重點科研項目(19A3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