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麗亞·吐爾遜++帕提曼·阿布都克力木
【摘要】目的 分析頸動脈粥樣硬化程度與缺血性腦血管病變(ICVD)之間的關聯性。方法 選取2015年4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ICVD患者82例及健康體檢者46例行彩色多普勒高頻探頭檢測,比較兩組患者的頸動脈內膜-中膜厚度(IMT)、血流動力學指標、斑塊總積分水平以及斑塊總面積等指標變化。結果 觀察組頸動脈重度狹窄患者的IMT、PSV、EDV、MFV均顯著高于健康組;觀察組患者IMT厚度、頸動脈斑塊積分水平以及斑塊總面積均顯著高于健康組。結論 頸動脈粥樣硬化與ICVD之間存有密切的關聯性,對臨床上ICVD的治療工作具有指導意義。
【關鍵詞】超聲檢測;ICVD;頸動脈粥樣硬化;關系
【中圖分類號】R74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25.0.02
缺血性腦血管病(ICVD)以動脈粥樣硬化的改變為臨床主要特征[1],為探討二者之間的關系,筆者對我院所收治的ICVD患者82例及健康體檢者46例進行彩色多普勒高頻探頭檢測,以更好地明確二者之間的關系,現分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4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ICVD患者82例作為研究對象,男51例,女31例,平均年齡(59.74±8.01)歲;伴發疾病64例、無伴發病者18例,將其歸為觀察組。并選取健康者46例將其歸為健康組,雙側IMT均<1.2 mm;男28例,女18例,平均年齡(59.49±.91)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年齡18~75歲;符合ICVD標準;無重癥器質性心臟疾病者;自愿參加本研究,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患有癌癥者;妊娠或哺乳期女性;有精神病史或意識障礙者等。
1.2 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對兩組對象進行檢測,檢測中注意觀察動脈內膜光滑、增厚程度以及斑塊存在情況,并觀察斑塊的形態、大小、涉及范圍等。測定血流動力學指標:收縮期最大血流速度(PSV)、舒張末期最低血流速度(EDV)、平均血流速度(MFV)的改變。
1.3 觀察指標
增厚:IMT≥1.0 mm,膨大處≥1.2 mm;斑塊形成:IMT≥1.3 mm;頸動脈狹窄:IMT≥1.5 mm。<50%為輕度狹窄;50%~69%為中度狹窄;70~99%為重度狹窄;100%為閉塞。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觀察組及健康組的檢測指標比較
觀察組的非、輕及中度頸動脈狹窄患者各項檢測的IMT、PSV、EDV、MFV指標均較健康組相應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觀察組重度頸動脈狹窄患者的各指標均高于相應健康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2.2 兩組對象斑塊總積分、斑塊總面積及IMT比較
觀察組IMT、斑塊總積分、斑塊總面積顯著高于健康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3 討 論
動脈粥樣硬化較常見,是全身性的血管性疾病。其病理改變歷經了血管內皮功能損害、血管內膜增厚、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3個重要過程。其中最后一個過程是引起ICVD形成的主要病因。頸動脈在動脈粥樣硬化病變中反映最為敏感。因此,評估頸動脈粥樣硬化與ICVD的關系臨床意義明顯。表1結果顯示,重度頸動脈狹窄組患者的IMT、PSV、EDV、MFV均顯著高于健康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表明隨著ICVD患者病情的加重,其血流速度受到影響,但因血流速度受多種因素的干預,因此不能僅單一應用血流速度的變化來評估ICVD病變的程度。表2結果顯示,觀察組的IMT較健康組明顯增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以往報道一致[2],這證實了IMT在評價缺血性腦血管病變中的重要意義。且觀察組頸動脈斑塊總積分水平、頸動脈斑總面積均顯著高于健康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頸動脈粥樣硬化在缺血性腦血管病變中的重要意義。
綜合上述研究,頸動脈粥樣硬化與ICVD之間存有密切的關聯性,對臨床上ICVD的治療工作具有指導意義,值得臨床治療借鑒。
參考文獻
[1] 鄧紅亮.經顱多普勒超聲對頸動脈不穩定性斑塊危險程度的預測價值[J].中國腦血管病雜志,2011,8(10):526-529.
[2] 張 潭.經顱多普勒與頸動脈超聲檢測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對比研究[J].海南醫學院學報,2013,19(5):702-703.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