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
摘要:大慶精神是以“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為主要內容的鐵人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典型體現和生動展示。從《哥達綱領批判》中勞動理論視角闡釋大慶精神的另一個方面,大慶精神不僅體現了人的本質,還體現了人生活的第一需要。從勞動層面闡釋大慶精神,既不是一種批判反思精神,也不是一種革命斗爭精神,而是一種純粹的勞動精神。在某種程度上說,大慶精神是一種把勞動本身作為生活第一需要的精神。
關鍵詞:大慶精神? 勞動 生活 第一需要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2-0223-02
大慶精神是大慶獨有的文化資源,是20世紀60年代在大慶油田會戰中形成并在以后的社會實踐中創新發展的,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新中國剛成立不久,大興社會主義建設,重工業基礎薄弱,加上西方國家和俄國對我國的石油禁運和封鎖,我國面臨著無油可用的危機局面。國民經濟建設需要石油,交通運輸需要石油,老百姓日常生活需要石油,國防更需要石油,那時候國家對石油的需求可想而知。在冰天雪地、荒無人煙的惡劣自然條件下,在物質匱乏、生產生活狀況極其艱難的條件下,以王進喜為代表的一批“大慶石油人”憑著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開發建設了當時全中國最大的油田,從此大慶油田為國家源源不斷地輸送著石油,結束了中國人依賴洋油的日子。
一、大慶精神的內涵
大慶精神的形成經歷了以下幾個過程:第一次是在1964年2月5日中共中央發出78號的《石油工業部關于大慶石油會戰情況的報告》中,首次向全國推出了大慶會戰的9條基本經驗。第二次是在1977年1月19日發出1號文件《關于召開全國工業學大慶會戰》中將大慶經驗推向全國。大慶精神的內涵基本確定下來是在1990年2月,江澤民將大慶精神凝練為“為國爭光、為民族爭氣的愛國主義精神;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艱苦創業精神;講究科學、三老四嚴的求實精神;胸懷全局、為國分憂的奉獻精神”。雖然大慶精神是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出來的,但大慶精神的理論淵源是毛澤東的“兩論”——實踐論和矛盾論。大慶精神的具體內容凝練為“愛國、創業、求實、奉獻”,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生動展示,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體現。
那大慶精神跟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所說的“勞動已經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這一觀點有怎樣的聯系呢?
二、大慶精神體現了勞動才是人的本質
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說過非常著名的一段話:“在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在迫使個人奴隸般地服從分工的情形已經消失,從而腦力和體力勞動的對立也隨之消失之后;在勞動已經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隨著個人的全面發展,他們的生產力也增長起來,而集體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個時候,才能完全超出資產階級權利的狹隘眼界,社會才能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簡而言之,物質世界極大豐富,人們精神境界極大提高,勞動成為人們的第一需要,人們各盡所能,按需分配。這段話中也可以理解為三層意思:第一,生產力必須高度發達;第二,人們擁有相應的道德精神境界匹配人們的自由程度;第三,勞動是人的本質,不管是哪種社會都需要讓勞動成為第一需要,才能滿足生產力提高源源不斷的物質基礎。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共產主義,實現人們不論是腦力勞動形式還是體力勞動形式,都是勞動,都是人們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先決條件。
我們把大慶精神還原為勞動,因為勞動是一切社會發展的前提,勞動是人的本質體現。我們可以看到這部分的第一段的第一個小分句:“在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在迫使個人奴隸般地服從分工的情形已經消失,從而腦力和體力勞動的對立也隨之消失之后;……”在當時,大慶每個人都是自愿的,希望能為國家奉獻一份微薄之力,享受著人民當家做主的權利,體會著人民擁有主權的幸福感。不管大慶人是以體力勞動形式還是以腦力勞動形式勞動,在當時都會受到人們的尊重,并以為國奉獻而驕傲。
三、大慶精神體現了勞動是生活的第一需要
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所講的社會是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人們交換產品,不通過生產的產品,而是通過生產的勞動來交換,因此這種產品不具有商品的屬性。另外,這個社會的前身是資本主義社會,而馬克思描述的這個社會正是從那個舊社會中產生出來的新社會。剛開始的時候,這個社會還是保留了一些舊社會的痕跡:勞動所得,以勞動量來衡量,進行社會活動。
馬克思這里描述了一個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存在著一種平等的權利,這種權利是勞動者通過他們自己所提供的勞動并按一定的比例以勞動作為尺度進行交換,也就是勞動量與勞動量的交換。然而就是這種看似平等的交換的開始,但換來的結果是不平等的結果。這種平等的權利,對于不平等的勞動者來說,他們享受的平等權利卻是不同的。因為有的人天賦比較高,有的人天賦低,勞動所得也不同,因此最終得到了不平等的權利。在共產主義社會,每個人都是勞動者,不存在來自各個階級和階層的差異,不存在天賦高的人就理所應當地享受更多的權利,擠壓了沒有天賦的勞動者本來所應該得到的權利。只要勞動了,就配有平等的勞動權利。因此我們不能單純地把天賦低的人排除在社會之外,而讓天賦高的人享受著天賦高的優越性和特殊性。應該將這種天賦歸為社會,而不是當作個人占有的特殊品,它屬于整個社會共有的財富。
大慶就是有天賦異稟的選手,與生俱來擁有著一種使命感。我們將大慶看作這樣一個個體,相比其他的“個體”(城市),它更有“天賦”,因為它擁有石油,這是一種先天的條件;但它沒有將這種天賦歸為私人所有,而是作為整個社會的財產,去“彌補”那些先天比較弱的個體,或者是后天能力相對不足即資源匱乏的城市。而20世紀60年代整個中國都陷入貧油的困境,大慶是當時發現的唯一油田,因此攬下了這一光榮而又艱巨的任務。
現在我們來看一下第二個小分句:“勞動已經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這里我們要理解“謀生”和“生活”這兩個概念。勞動“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不是在謀生手段的意義上理解的,而應該在生活目的論意義上理解才有可能。勞動不能作為謀生的手段,而是成為日常生活的目的,成為生活的第一需要。在大慶油田會戰時期,人們從事這種勞動是為了謀生嗎?僅僅是通過這種勞動延續馬克思所說的“生命活動”嗎?
“為祖國分憂、為民族爭氣”的愛國主義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愛國情懷,為國家分憂解難,為振興中華民族而努力奮斗,干事業“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艱苦奮斗精神;對待工作精益求精,一絲不茍,不斷創新,追求卓越,“要為油田負責一輩子”“干工作要經得起子孫萬代檢查”;“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嚴格要求自己、艱苦創業、勇于拼搏,不計名利,不計報酬,埋頭苦干的“老黃牛”精神。永遠把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這是馬克思主義者永葆青春的秘訣。為了脫掉貧油這頂帽子,大慶精神當中的勞動無不體現著超功利的精神性價值。整個大慶勞動人民只干這一件事,心里想的都是為了祖國能夠早日擁有自己的石油。開采石油成為生活的目的,成為了生活的第一需要。
責任編輯:張正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