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杰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行政體制也得到不斷完善和發展。我國共進行了八次以機構改革為主線的行政體制改革,積累了不少寶貴經驗。回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行政體制三個階段的歷改革程,得到五條啟示:行政體制改革必須以堅持黨的領導為前提、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以轉變政府職能為核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依法有序推進。
關鍵詞:改革開放 行政體制 政府職能
中圖分類號:D6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2-0236-02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行政體制也得到不斷完善和發展。回顧我國行政體制改革的發展歷程,認真總結改革過程中積累的寶貴經驗,對于充分認識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全面深化行政體制改革,推進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行政體制改革的歷程
改革開放以來,為完善國家行政體制,我國共進行了八次以機構改革為主線的行政體制改革,每次都立足于具體的客觀實際和發展要求,對行政管理中不適應當前經濟發展、不符合政治要求以及不能順應社會進步需要的體制和機制進行了改革。我國行政體制改革的發展大體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到黨的十四大之前(1978—1992)。這一階段,分別在1982年和1988年集中實施了兩次行政體制改革。1982年的行政體制改革,主要是適應黨和國家工作重心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轉移的需要,重點是精簡機構,實行干部年輕化,提高政府效率。1988年的行政體制改革,重點是精簡經濟管理部門,轉變經濟管理部門的管理方式。這一階段的改革,通過轉變職能、精簡人員、理順關系,提高了工作效率,激發了經濟社會活力,社會生產力得到解放和發展。
第二階段:從黨的十四大召開到黨的十八大之前(1993—2012)。這一階段,分別在1993年、1998年、2003年和2008年實施了四次行政體制改革。1993年的行政體制改革,主要是適應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重點是強化宏觀調控、監管部門和社會管理部門,力求管好宏觀,放開微觀。2003年進行的行政體制改革,以結構調整為主,而不是人員精簡,進一步明確了政府的服務職能,加強了市場監管職能。2008年的行政體制改革,提出了“探索實行職能有機統一的大部門體制”“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等新任務。改革的重點是改善民生,加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這一階段的改革重點是,圍繞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著力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優化政府組織結構、完善政府運行機制,努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第三階段:黨的十八以后(2012年至今)。這一階段分別在2013年、2018年實施了兩次行政體制改革。2013年開始的行政體制改革,重點是穩步推進大部門體制和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通過簡政放權,強化政府監管和服務職能,進一步完善權力運行機制。2018年的行政體制,規模大、范圍廣、層次深,前所未有。這一階段的改革,提出了通過統籌黨政軍群機構改革,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高效的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的目標定位。
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行政體制改革的啟示
1.必須以堅持黨的領導為前提
堅持黨的領導是行政體制改革的重要前提,也是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的根本遵循。作為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行政體制改革必須充分發揮黨的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發揮黨的政治優勢,引領和推進行政體制改革,使黨的領導貫穿改革的各方面和全過程。實踐證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歷次行政體制改革的決策部署,都是在黨的領導下進行頂層設計,制定實施方案,改革不僅充分體現了時代發展要求,保證了行政體制的組織性、協調性和道路正確性,也確保了改革的順利推進。進一步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必須繼續堅持和加強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建立健全黨對重大工作的領導體制機制,完善黨的全面領導制度,強化黨的組織在同級組織中的領導地位,更好發揮黨的職能部門作用,統籌設置黨政群機構,不斷優化和規范政府職能。
2.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上層建筑要適應經濟基礎。行政體制作為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始終堅持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經濟社會發展作為改革目標。行政體制改革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中央與地方、政府與社會、政府與企業等一系列重要關系;因此,必須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中進行統籌謀劃,服從服務于促進經濟社會發展,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行政體制改革的內在驅動力,行政體制改革必須始終圍繞經濟發展和經濟體制改革而進行;同時,要發揮行政體制改革對經濟體制改革的推動作用,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提高政府管理水平,更好地推動經濟發展。
3.必須堅持以轉變政府職能為核心
以政府職能轉變為核心是我國行政發展的一條成功經驗,也是我國繼續推進行政體制改革需要堅持的基本原則。行政體制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決不是簡單的機構撤減、合并,或為改革而改革,而是需要對政府進行全方位的調整,再造政府與市場、政府與企業、政府與社會等各方面的關系,因此,推進行政體制發展必須以政府職能轉變為核心要義。自1988年的行政體制改革第一次提出“轉變政府職能是機構改革的關鍵”這一命題以來,我國歷次行政體制改革都是圍繞轉變政府職能這一核心展開。如1988年、1993年和1998年進行的行政體制改革,根據政企分開、減少政府微觀管理的要求,著力裁撤專業經濟部門;2003年、2008年、2013年和2018年進行的行政體制改革,著重加強和完善政府基本職能,優化政府機構的職能。
4.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我黨和政府的根本宗旨決定了一切工作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行政體制改革也必須堅持這一發展思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既是各項改革順利推進的出發點,也是改革的根本動力所在。必須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和訴求,著眼于推進經濟和社會發展,堅持改革為了人民,改革服務人民,改革依靠人民,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實踐證明,改革要想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必須確保改革符合人民利益,反映人民心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能僅僅停留在口頭上,更要落實在具體實踐中,政府、尤其是基層政府,必須在改革過程中立足民眾關心的問題,圍繞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進行各項改革,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5.必須堅持依法有序推進
改革的本質是調整利益格局,有改革就有風險,政府改革的風險尤其大。因此,只有以相應的法律法規制度作保障,各種改革措施才能有效推行。這就要求行政體制改革必須以法治為基礎,做到有法可依。我國的歷次行政體制改革也都是通過制定相關的建議、決定和實施方案,依法決策并依法推進的。同時,必須認識到,我國的行政體制改革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必須逐步深入,有序推進,以避免由于激進、冒進,影響國家和社會穩定,引起不必要的政治風險。
參考文獻:
[1]劉倩.公共選擇理論對我國政府機構改革的啟示[J].現代商貿工業,2014(6).
[2]魏禮群.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的歷程和經驗[J].全球化,2017(5).
[3]沈榮華.我國政府機構改革40年的啟示和新趨向[J].求是,2013(1).
[4]左然,左濤.40年來我國機構改革的經驗和啟示[J].行政管理改革,2018(9).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