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野
摘 要:在油田礦井實際施工中,會有大量的臨時用地,這些臨時使用的土地在施工完畢后將會不在繼續使用。我國政府國土部門相關規定中指明,臨時用地單位必須要編制《土地復墾方案》,同時在使用前要繳納土地復墾費用,在向縣級以及以上國土管理部門批準后才能夠按照既定的要求使用土地,不得在臨時用地上建設永久性建筑物。本文對油田礦井建設中臨時用地面臨的風險進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應對措施。
關鍵詞:臨時用地;風險;對策
1 臨時用地面臨的風險和困境
1.1 面臨非法用地的風險
“十八大”召開以來,各級地方政府“可持續發展”和“集約用地”理念逐漸深入和體現,國家相繼頒布了若干法律法規,政府監管方式更加完善、環保要求更加嚴苛、執法力度更加嚴格,各職能部門對于林地、草地、耕地及其他用地權屬劃分也更為明確。近年來,政府部門加強了城區及城區外的規劃范疇,擴大土地整理項目,各保護區、封禁區也擴大調整范圍,建立相應的核心區域。
監管力度加強,2014 年、2015 年國家相繼出臺了《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規定》及《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關于強化管控落實最嚴格耕地保護制度的通知》等政策,提出“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制度,并將建設用地減量化上升為國家戰略舉措”。明確提出一定要確保土地公有制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等保護制度。并加強了執法監察力度,充分利用衛星遙感、動態巡查、網絡信息、群眾舉報等手段,健全“天上看、地上查、網上管、群眾報”等違法行為發現機制,對土地進行全天候、全覆蓋檢測。
1.2 臨時用地合法化過程中面臨的問題
1.2.1 臨時用地復墾面臨的問題
經確定已無經濟開采價值的井,按相關規定應進行復墾,減少閑置土地占用。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即使依法依規辦理了復墾手續,當地農民依然會以各種理由提出不合理要求,阻礙油田正常生產。而需復墾的大部分井將面對超臨時用地期限或復墾協議缺失、不全等諸多問題,補辦手續時將面臨行政處罰、民事糾紛等風險。
1.2.2 臨時用地轉長期用地面臨的問題
由于臨時用地期限為2 年,若存在超期或是未按照要求進行復墾,在辦理長期用地手續時就會出現許多問題。特別是補償標準的確定,雙方很難達成一致,原土地所有者會借此為由,向石油企業提出超額、不合理、不合法等訴求。
1.2.3 勘探井道路面臨的問題
由于勘探井多位于沙漠、隔壁荒灘或山地,建設時均配套有井場道路,且普遍存在共用道路問題。因勘探井建設時間的不一致,造成單井與單井之間道路存在臨時用地重疊、但期限不一致的問題。前端探井道路臨時用地到期后的處置狀況,將引起后端其他井使用該段道路的權屬和法律風險問題。
2 臨時用地法律風險原因分析
1)勘探井、評價井沒有相應的評價指標和評價程序,臨時用地到期后應如何處置,哪類井辦理哪些手續無章可循,從而導致大量超期使用臨時用地問題的存在。
2)前期征用土地方式較為粗獷,多為行政劃撥,臨時用地到期后的處置沒有形成相應的制度及規范,協議、談判記錄等未能形成有效的電子記錄、臺帳或保存不當丟失,并且累計年限較長,從而增加整理難度。
3)勘探井、評價井臨時用地管理歸口不同單位,后期移交采油單位,土地相關資料在移交時不完整、不齊全。
4)崗位人員變動頻繁,未能將此類遺留問題清楚告知,未有效交接,從而導致統計工作難度加大,底數不清。歷史遺留問題未能與政府部門協調統一,導致糾紛較多,處理難度大。
5)農牧民一旦上訪,政府立場傾向于農牧民,油田處于弱勢地位。
3 臨時用地風險防范對策及建議
1)建議石油企業建立臨時用地評價體系,明確臨時用地到期后復墾、轉長期用地或續辦臨時用地的勘探井、評價井評價指標和處置程序,為土地精細化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2)建議石油企業年度投資計劃考慮臨時用地處置資金安排,解決臨時用地處置資金缺口,逐年辦理歷史遺留井長期用地手續,做到及時發現、及時整改、及時補救,為土地精細化管理提供資金保障,規避法律風險。
3)建議石油企業盡快建立土地管理系統平臺,成立項目組,充分利用智能化和大數據優勢,完善、更新土地臺帳,做到土地權屬、性質、期限、稅費等基礎資料清楚,為土地精細化管理提供技術支撐。
4)強化土地檔案管理,明確土地資料移交、交接制度,特別是對征地時間是否超期明確責任主體、清晰劃定管理界面。
5)建議各單位健全土地機構,配備專職土地管理人員,建立行之有效的土地工作管理制度,嚴格按照法律規定,規范簽訂、審核、履行《臨時用地相關合同》。
6)積極與政府職能部門進行溝通,了解土地變更的實時動態,嚴格按法律、法規要求規范使用臨時用地。
7)加強土地復墾管理,嚴格按照國家標準進行驗收。建議選擇當地鄉鎮及村委會組織復墾,減少中轉環節,或建議建設單位在與第三方簽訂復墾合同時約定:復墾驗收后,若出現因復墾問題造成的糾紛,由復墾單位協助屬地單位協調、解決。
8)建立可持續發展觀
因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力發展經濟,忽視了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只重視經濟的發展,這樣在某種程度上就讓人們形成了生態環境保護沒有經濟發展重要的錯誤思想,人們在發展的過程當中不惜以破壞環境作為代價來促進我國經濟增長。所以,想要全面治理我國土壤環境污染的問題,就需要結合實際情況科學的梳理可持續發展觀念,轉變人們的錯誤意識,加強人們對于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因此,可以建立相應的法律法規來約束油田礦井等工業生產對臨時用地的占用,讓工作人員充分的認識到臨時用地面臨的風險,從而及時采取措施來防范和避免臨時用地風險,保障項目的整體效益,同時降低對土地的污染。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通過“宜農則農、宜牧則牧、宜林則林”原則,此效應研究經過落實后,可采取經濟的技術方案可行的措施,既能滿足政府推廣的土地復墾要求,又可以促進區域化生態環境的全面、長足發展,同時也推動了我國土地復墾工作,使土地復墾和生態重建工作有了深遠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明. 石油建設臨時用地面臨風險及對策初探[J]. 化工設計通訊, 2018, v.44;No.187(01):40.
[2]魏玲. 一寸土地一寸金——項目臨時用地常見法律風險及防范[J]. 施工企業管理, 2015(7).
[3]曹慶有. 石油天然氣行業鉆井及配套設施建設用地“先臨時、后永久”政策探析[J]. 國際石油經濟, 2019, 27(01):8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