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霞 王艾青 黃麗
【摘 要】 目的:探討“基礎護理操作溝通”學校教學和臨床實踐差異,為學校和臨床教學提供依據。方法: 采用質性研究中的深入訪談法,訪談16名參與8個月以上臨床實踐的護生。訪談提綱主要圍繞護患溝通學校教學和臨床實踐的差異,采用現象學方法分析資料。結果:基護操作溝通學校教學和臨床實踐主要有四點差異:①臨床實踐中操作溝通內容相對于學校教學精簡;②學校教學中的操作溝通案例單一和理想化,無法適應復雜多變的臨床情境;③臨床實踐中操作溝通涉及更多疾病相關知識;④臨床實踐中操作溝通缺乏人文關懷。結論: 提高護生的溝通能力,需要校企合作,學校精簡和調整溝通內容、開發虛擬仿真平臺、安排學生早臨床多臨床,盡快適應復雜多變的臨床情境;臨床需重視護士和護生的人文關懷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 技能操作;溝通;差異;質性研究
【中圖分類號】R712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2-177-01
隨著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要求護士不僅要具有扎實的醫學功底和護理理論知識,嫻熟的操作技能,還應具有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以滿足不同層次、不同文化患者的需求[1]。護生作為未來護理工作的主力軍,必須掌握必備的溝通技能,才能有效的與服務對象進行信息、思想的傳遞[2]。因此,學校一直非常重視護生溝通能力的培養,在護理操作中能夠合理地運用溝通技巧,使患者更好地配合操作,降低糾紛發生率。為了提高護生的溝通能力,筆者通過對實習后護生的深入訪談,從護生本位角度出發,探討“護理操作中溝通”學校教學和臨床實踐差異,發現教學中不足之處,以期為學校和臨床實踐教學提供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2019年5月,采用目的和便利抽樣法,選取某高校16名實習結束的專科護生進行深入訪談,研究對象樣本量以信息資料重復出現,且資料分析時不再有新的主題呈現(資料飽和)為準。訪談對象納入標準為:①在二甲醫院實習8個月及以上;②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③自愿參加本研究。按照上述標準納入專科護生16人,男3人,女13人,年齡19-22歲。平均20.5歲。
1.2 方法
1.2.1 資料收集方法 以質性研究中的現象學研究方法為指導,采用半結構訪談方式對研究對象進行深入訪談,訪談人員由本課題組負責,訪談時間為20-30min。訪談前向每位受訪者解釋本次研究的目的、方法,征得其同意后簽署知情同意書,對全程訪談錄音,并隱去受訪者真實姓名,以訪談編號代替。訪談時間以受訪者時間方便為準,地點選擇在較為安靜的休息室,訪談提綱中主要問題有:①你認為“基礎護理操作溝通”學校教學和臨床實踐有什么差異?②如何縮短這種差異?③如何提高自己的溝通能力?
1.2.2 資料處理和分析 訪談結束,對照錄音記錄形成文字材料。對所獲得資料歸納整理,采用Colaizzi七步分析法對資料進行詳細分析:①仔細閱讀所有資料;②小組討論分析出有重要意義的陳述;③對反復出現的觀點進行編碼;④寫出詳細無遺漏的觀點;⑤辨別出相似的觀點;⑥回訪受訪者,向受訪者反饋和解釋譯碼;⑦對資料進行再次確認。
2 結果
2.1 臨床實踐中操作溝通內容相對于學校教學精簡 基礎護理技能操作中,為更好地完成操作,保證患者安全,體現人文關懷,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降低護患糾紛發生率,溝通貫穿操作的全過程。操作前,需要到患者床旁,核對評估患者,解釋操作目的,并取得理解和配合;操作過程中,需要三查七對,交代患者配合要點等;操作后,要交代患者注意事項等。而這些溝通都需要時間,但臨床工作繁忙,人員短缺,導致護士無足夠時間完全按照教學中要求,進行操作溝通,為盡快完成操作,常省略一部分溝通內容,導致臨床護理操作溝通相對于學校教學精簡。護生S8:“臨床由于工作繁忙、護士直接到患者床旁,關鍵問題簡單溝通后,直接進行操作,以此來節省工作時間”。護生S6“臨床操作溝通要比學校簡單,因為沒有那么多的時間和患者溝通,所以省略了很多內容”。
2.2 學校教學中的操作溝通案例單一和理想化,無法適應復雜多變的臨床情境 學校教學的操作溝通案例單一,學生多通過背誦溝通模板,和由同學扮演的患者反復進行溝通,這樣背稿式學習,容易使護生形成固化思維,只學會了一理想案例情境下,與一位患者的溝通。而臨床中,護生要面對不同的年齡、病情、職業、文化的患者,需靈活采用溝通方法,調整溝通內容,才能順利地完成工作。所以,學校教學中單一的溝通案例,是無法使護生適應復雜多變的臨床情境。護生S1:“學校教的口腔護理案例為高熱患者,我在醫院,第一次口腔護理的對象是昏迷患者,期間,我下意識地就把書本上話說出口了,也不知道如何與不同的患者進行溝通”。護生S15:“我們在臨床,會根據患者的年齡調整溝通的語氣語調,也會根據文化程度調整溝通用語,如文化程度低的老年人多理解不了責任護士,所以會直接和患者說我是您的管床護士”。
2.3 臨床實踐中操作溝通涉及更多疾病相關知識 在臨床操作溝通中,患者會關注與其疾病相關的治療護理知識,經常主動詢問藥物的名稱、作用。而學校操作溝通中涉及這方面的知識較少,導致護生到臨床后,需要查閱文獻、咨詢帶教老師后,才能自如的向患者解釋。護生S12:“在學校學習時候,我雖學習了藥理學知識,但在學操作的時候,案例就只有那么一個,我也只是復習了這一種藥物的知識,其它藥物由于長期不接觸,很快就將校內老師教授的內容還給老師”。
2.4 臨床實踐中操作溝通缺乏人文關懷 在臨床操作過程中,工作繁忙,多忽略人文關懷。護士較少關注患者的感受, 常忽視操作有可能給患者造成的不適、緊張、甚至恐懼感。造成護患關系緊張,糾紛發生率增高。如在給病人皮膚消毒時,在學校教學中,要求學生在消毒前和患者溝通:“給您皮膚消毒,消毒液有點涼”;穿刺前和患者溝通:“給您扎針了”。通過溝通,讓患者時刻感受到被關懷,增加其安全感,培養護生的人文關懷意識和能力。護生經過十個月的臨床實踐,耳濡目染,人文關懷能力也出現了下降[3]。護生S3:“臨床工作實在是太忙了,護士少病人多,要是按照學校教的溝通來工作,一個病區三十位病人,一個病人溝通十分鐘,是完不成工作的,所以人文關懷實在是做不了那么多”。護生S5:“護士工作多年,已經沒有那么多激情去關懷病人,我在醫院實習了十個月,多多少少受一定影響。”
3 討論
3.1 校企合作,學校根據臨床實際工作,精簡和調整溝通內容 目前,國內外醫學教育分為學校教學和臨床實踐。通過學校的理論學習和模擬練習后,然后再到臨床實踐,面對真實的患者進行技能操作。學校教學是臨床實踐教學的基礎和必經之路,學校教學水平直接影響到學生的臨床實踐學習。所以,為提高護生的臨床實踐中基礎護理學操作溝通能力,學校教學必須要貼近臨床實際工作,根據臨床實踐工作情境,適當精簡和調整溝通內容,來克服由于臨床護理人員短缺而沒有充足的時間和患者做詳細具體的溝通。
3.2 護生置身于真實的工作情境中,適應復雜多變的臨床工作
在學校教學中,護生需要以小組為單位,換位體驗護士和患者的角色,進行溝通模擬實踐,將課堂上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于溝通實踐,以此來提高自身溝通能力。但是,模擬環境畢竟不是真實的工作環境,學生未面對真實的患者,無法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因此,建議護生在結束校內的理論學習后,學校聯系附屬醫院,安排護生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使護生置身于真實的工作情境,面對不同年齡、職業、文化程度的患者進行溝通,掌握和特殊患者如意識障礙,情緒比較激動等的溝通技巧,幫助他們適應復雜多變的臨床工作。
3.3 重視臨床護士和實習護生的人文關懷能力的培養 自南丁格爾創立科學的護理事業以來,護理內涵和外延均發生了巨大變化,但對人的關懷照護卻是護理學永恒不變的主題[4]。人文關懷讓冰冷的護理有了溫度,可以說“關懷”是護理的核心和精髓,護理的本質即“關懷”。所以,除了重視校內的護理人文教育,臨床醫院也要重視臨床護士和實習護生人文關懷能力的培養,幫助他們將學校所學的人文關懷知識運用于臨床實踐,在實踐學習中,學會尊重人、關心人、理解人、幫助人,使護生逐步養成人文關懷的習慣,更好地服務于臨床。
參考文獻
[1] 李希科,趙文慧.護患溝通[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3.2.
[2] 李爽,陸麗華.六步標準溝通流程在護生護理操作中的應用探討[J].智慧健康,2018,1:169-171.
[3] 王云霞,金瑞華,栗曉坤.本科護生實習前后基礎護理技能操作成績差異分析[J].國際護理學,2017,39(6):1278-1280.
[4] 史瑞芬,陳瑜,翟惠敏.哲學視域下的護理人文關懷思考[J].護理學雜志,2013,28(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