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金寶 王金英

【摘 要】目的:對二甲雙胍聯(lián)合西格列汀方案對糖尿病的治療作用進行研究。方法:擇本院2018年8月月到2019年3月的92例患者,按照隨機原則分為觀察組、對照組,每組患者46例,對照組采用單純的二甲雙胍的治療方法,觀察組采用二甲雙胍聯(lián)合西格列汀的治療方法,分析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對兩組患者治療后的FBG指標進行分析,觀察組(6.11±1.20mmol/L)明顯低于對照組(8.01±1.30mmol/L),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存在差異(P<0.05)。在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中,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97.83%,對照組的總有效率為78.26%,觀察組治療效果明顯,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存在差異(P<0.05)。結論:通過二甲雙胍聯(lián)合西格列汀治療糖尿病患者,可以降低患者的臨床針狀,提升治療的總有效率,使患者的各項指標符合標準,為患者提供良好的治療支持。因此,二甲雙胍聯(lián)合西格列汀治療方法可以在臨床中推廣。
【關鍵詞】二甲雙胍;西格列汀;糖尿病
【中圖分類號】R58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4--02
糖尿病作為臨床中較為常見癥狀,這種癥狀會出現(xiàn)飲食、環(huán)境以及遺傳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對于糖尿病護患者而言,在臨床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多尿、多飲以及多食等癥狀,這些現(xiàn)象會為患者的身體健康帶來影響。在當前糖尿病癥狀治療中,無完全性的治療方法,因此,當出現(xiàn)糖尿病針狀時,應該及時進行治療,以避免并發(fā)癥的出現(xiàn)。在糖尿病患者治療中,通過二甲雙胍聯(lián)合西格列汀治療方案的構建,可以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具體方法如下。
1 資料及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中選擇本院2018年8月月到2019年3月的92例患者,按照隨機原則分為觀察組、對照組,每組患者46例,觀察組中,男性患24例,女性患者22例,年齡在35-67歲之間,平均年齡(50.13±1.87)歲。對照組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1例,年齡在35-66歲之間,平均年齡(50.17±1.73)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單純的二甲雙胍(國藥準字號:H12020587),500mg/次,口服,3次/d,持續(xù)治療3個月。觀察組采用二甲雙胍聯(lián)合西格列汀(國藥準字號:J20140095)的治療方法,100mg/次,口服,1次/d,持續(xù)治療3個月。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空腹血糖(FBG)、體重指數(shù)(BMI)以及胰高血糖素樣肽-1(GLP-1)進行分析。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療效診斷標準[1]:顯效:患者的臨床癥狀消失,相關檢測指標正常。有效:患者各項指標檢查結果改善率≥50%。無效,治療后與治療前無明顯差異。總有效=顯效+有效。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20.0作為統(tǒng)計學分析軟件。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各項指標變化對比。結果如表一所示。
2.2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結果如表二。
3 結論
在人們生活方式逐漸改變中,原有的飲食方式發(fā)生了一定的轉變,這種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導致糖尿病癥狀頻發(fā),該種癥狀作為一種高血糖的代謝癥狀,使胰島素分泌缺陷損傷導致的,若該種癥狀不能得到及時性的治療,會使胰島 細胞受到影響。通過二甲雙胍聯(lián)合西格列汀治療糖尿病,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以及血脂水平。西格列汀作為一種高選擇性的二肽基肽酶抑制劑,可以降低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有效避免胰島 細胞凋亡,使患者的血糖得到狀態(tài)得到改善。二甲雙胍作為治療糖尿病的一線藥物,可以促進患者胃腸蠕動,緩解患者糖尿病的攝入量,有效增強對外周的利用率[2]。通過二甲雙胍聯(lián)合西格列汀聯(lián)合方法的使用,可以提升患者的治療效果,本次研究中,對兩組患者治療效果進行對比 ,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97.83%,對照組的總有效率為78.26%,觀察組治療效果明顯,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存在差異(P<0.05)。
總而言之,通過二甲雙胍聯(lián)合西格列汀治療糖尿病患者,可以降低患者的臨床針狀,提升治療的總有效率,使患者的各項指標符合標準,為患者提供良好的治療支持。因此,二甲雙胍聯(lián)合西格列汀治療方法可以在臨床中推廣。
參考文獻
馬紅振. 磷酸西格列汀聯(lián)合二甲雙胍治療初發(fā)2型糖尿病的臨床研究[J]. 中國醫(yī)學工程, 2016(1):70-72.
楊雯雯, 孫永強. 胰島素聯(lián)合西格列汀對比聯(lián)合二甲雙胍治療老年2型糖尿病的效果評價[J]. 北方藥學, 2018, v.15(07):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