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成惠
摘 要:中國特色城鎮化應和鄉村振興為一體,協調發展,把提升鄉村質量、城市品質作為指導思想。保護好鄉村民俗建筑和古民居遺址,實現鄉村建筑改造,是我們當前面臨的重要問題。文章以寶林樓為例,討論了如何對舊建筑實行改造,以打造集文化、旅游、產業等一體的美麗鄉村。
關鍵詞:新時代;鄉村振興;建筑改造;寶林樓
如何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同時更好地發揮文化作用,已經成為當今社會討論的熱點話題。隨著進城熱潮出現的是生活習慣、交通環境、教育資源等方面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人口壓力不斷增加,有限的城市資源逐步緊張,造成環境及生態的惡化等連鎖反應。中國特色城鎮化應和鄉村振興為一體,協調發展,把提升鄉村質量、城市品質作為指導思想,而保護好鄉村民俗建筑和古民居遺址是我們當下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的改善,農民的房屋也隨之改造完善,但很多具有歷史價值和民俗建筑風格的房屋也相繼消失。怎樣才能既改善居民的居住環境又保護好老的建筑風格,正是我們要研究的問題。
一、倡導鄉村文化的重要性
改善鄉村文化發展模式不僅為鄉村帶來快速發展的推動力,也有利于我們更好地履行社會責任,保護好民俗建筑和民俗特點及民俗工具等,也為更好地發展旅游事業,增加當地經濟收入,為人民的美好生活增光添彩。中國人對于自然界的審美需求,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詩經》中收集的很多民歌反映的都是當時人們對于大自然的向往和追求,先秦時代的孔圣人也曾提出過“智者樂水,仁者樂山”。古往今來,人們都向往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遠離世俗的生活和暢然闊達的胸懷。
鄉村建筑就是鄉村文化的縮影,鄉村生活也是鄉村文化的一部分。如今,鄉村生活的閑適被越來越多的人追捧,尤其是近期微博美食博主李子柒的視頻受到國內外觀眾的熱捧。觀眾之所以對其表現出喜歡和認可是因為大家對于傳統文化中的鄉村文化很感興趣,這體現了當今新型農村化的未來發展,離不開大文化的概念,也就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個自信當中的“文化自信”。只有基于文化資源和自然資源考慮鄉村化建設,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前提之下才可能有持續性。歷史留給我們豐富的資源,對這一資源進行傳承與發揚,我們就有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所以要發揮人民群眾的聰明智慧和創造力。
二、以寶林村為例挖掘鄉村旅游資源
寶林禪寺的前身為具有4000多年歷史的炎漢古剎,其是我國乃至世界上出現最早的人文景觀,后重建于唐貞觀十九年,幾經興衰,2003年始,在保持原貌基礎上,對破損嚴重樓體進行修繕。其占地面積約2700平方米,主要建筑包括宏法殿、大雄寶殿、文殊殿、祖師殿和炎帝祠等。據歷史記載,炎帝生于陜西,后到此避難,作古之后的墓穴為神農罐,漢高祖游孤竹時見此處風景宜人并在此建家廟,唐朝李世民的大將尉遲恭的兒子在此出生后又更名寶林。現存的寶林樓為漢建唐修,如今尚存刻有大篆的陰文“炎漢古剎”石碣。清代皇帝乾隆曾多次駕幸寶林樓,在寶林樓留下《寶林八景》詩,相傳鞭打石門、扳倒井、棋盤山、孤佛頂、金雞石、兔兒嶺、仙人橋加上寶林古剎為“寶林八景”。
寶林古建筑具備所有鄉村文化建設的歷史條件,寶林的千年古剎閃爍光芒,山中樓閣,璀璨奪目。作為當代人,我們有責任讓更多人了解古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重振古建筑的歷史意義必須與美麗鄉村和古村落的建設環環相扣,使寶林古剎不受人文因素的困擾而再現輝煌。通過分析和論證發現,寶林建筑與鄉村文化建設具備以下優勢:
(一)通過景觀資源——以景養生
鄉村景觀經過歲月的雕琢,形成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景觀。無論是山、水、田、園,還是花、蟲、鳥、獸,都給人以靜美閑適的享受,進而使人沉淀浮躁與喧囂,釋放郁悶與壓抑。美育在今天變得比任何時期都重要,所以要挖掘現代創新的觀念與設計,結合科學技術,喚醒人們傳統保守的思想觀念,把一切都建立在對美育的熏陶和理解基礎上。
(二)通過人文資源——以文化養心
古代文人墨客“縱情于山水之間,心游塵世之外”。由于鄉村文化建設的特殊性,以地養心的發展理念離不開人文主義與科學精神,是二者在藝術上的實踐及應用,更是對藝術與人文本質規律的認識和把握。人文主義與美學原理相結合,這是鄉村歷史發展中的新趨勢,從人文情懷到穿越空間展現了歷史的記憶,以及鄉村悠久且和諧的整體面貌,鄉村的人文魅力在于鄉村文化、民間習俗和傳統節慶。聽著鄉音,聞著鄉思,感受鄉村生活習慣、農耕體驗、民俗藝術和非遺文化等,可以陶冶游客的身心,增長游客的見識。
(三)通過傳統耕地模式養生
“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老子認為萬物無時無刻不在變動。世界的初始形式是靜的,萬物都處于自然和諧的狀態中,動靜結合是一種返璞歸真的境界。古人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以動養生是從古人的生活實踐中得來的養生之道。如今,“親子果園”“親子菜地”模式已經在市面上啟動,效果顯著。“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田家幾日閑,耕種從此起”等隱居于野的田園生活,倡導原始農耕的傳統文化,我們從中體驗古老農耕文化,從而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通過飲食資源——民以食為天
李漁在《閑情偶記》中寫到:“飲食之道,膾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漸進自然也。”中國的飲食文化也是博大精深的,尤其是鄉間美食和地方特色美食已經成為一種文化被推廣,如有機食品是指由鄉村提供的綠色、無污染食材構建的養生食品。
(五)通過環境資源——以睡養生
世界衛生組織最新數據表明:目前在中國,每百人中便有3人患抑郁癥,因失眠導致抑郁的占總人口的45%,可見城市中密集人口正處于一個非常危險的環境中,隨時都有可能產生意外,這不由讓人感嘆生命之脆弱。相對于喧鬧緊張的城市,辛棄疾的《西江月》道出了無數人的心聲:“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鄉間小路,縷縷青煙,祖輩留下的古訓已經被當地百姓當成口頭禪傳唱:
依山傍水房數間,一頭耕牛半頃田,雨過天晴駕小船,布衣得暖尤勝棉,粗茶淡飯飽三餐,閑暇無事鑒書篇,夜晚妻子話燈前,日上三竿猶在眠,日出東海落西山。
這才是人們要追求的鄉音、鄉愁和鄉戀。鄉村中各種聲音構成和諧的睡眠曲,悠閑而寧靜的生活現狀讓人入鄉隨俗,養成健康的生物鐘,并且會進入深度睡眠,進而實現“以血養氣”“以睡養生”的目的。
中國傳統文化是從思考自身的存在為出發點,以人為心,人是宇宙的中心,天地合而為一。夢境深處,穿越千年,用現代化的藝術科技穿越時空,來激活古代文明,找回心中傳統之美。
三、實施舊房改造化的發展模式
大自然就是我們的家園,家園的保護與修復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對于傳統建筑是推倒重建,還是還原修復,筆者認為推倒重建是不可行的,因為新的建筑房屋與傳統的建筑往往格格不入,又嚴重破壞了傳統建筑風貌,損失更大。古代建筑之所以成為文物就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成為無價之寶。保護和修復好傳統古民居,保護和守護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們新時代青年人的責任和義務。清代李笠翁說:“變城市為山林,招飛來峰使居平地……不得以小技目之。”我們要尊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合理有序地處理好大自然與建筑空間的關系。
圍繞梳理整合古村文化資源,確立打造新時代鄉村振興民俗博物館和寫生基地,并將紅色文化、民俗文化、教育文化、美食文化等內容與寫生基地文化產業緊密結合,形成完整的文化產業鏈,打造獨具特色、新興的中國農村民俗文化小鎮。除此之外,擴大寶林古剎、民俗、美食等核心優勢,寶林人信奉“兼容并蓄,有容乃大”,大膽將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鄉村與城鎮等文化要素融為一體,將舊房修復改建成為藝術家和相關人士的文化樂園。人們在此既可欣賞來自國內外藝術家的作品和當地的文物古跡,又可以品嘗特色果品和特色美食。寶林的美麗鄉村既成為此地一脈傳承文化之根,又會為這條文脈孕育朵朵奇花,那中間所迸發的異彩,正是這座千年古村的勃勃生機。寶林村仍希望通過努力,為社會提供更豐富的文化體驗。
打造集文化、旅游、產業等一體的美麗鄉村是時代要求。由于經濟的調整,整個國家城市房地產都處于歷史最低點,要想調整經濟結構發展模式,只能從農村田園模式開始,倡導返璞歸真的田園鄉村生活。如何經過藝術加工,把自然界中最美好的東西提煉出來,值得我們思考。民居、園林、寺廟等建筑都延續著中國人對于大自然的崇高的審美情懷,體現了中國建筑文化的特色,涵蓋了建筑與自然環境的密切聯系。
作者單位:
魯迅美術學院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