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田

摘 要:在國家政治、經濟、文化高速發展的大背景下,文化創意與設計服務產業應運而生并發揮著愈加重要的作用,也對人才培養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文章以文化創意與設計服務人才培養普遍存在的問題為切入點,分析并提出進階式多維融合培養模式, 從“產、學、研、創、用”五個維度進行融合創新,培養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創新型、創業型、復合型人才。
關鍵詞:文化創意;設計服務;多維融合;人才培養
注: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廳一般課題“文化創意與設計服務人才培養模式研究”(Y201432297)。
一、文化創意與設計服務人才培養的社會背景
近年來隨著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的快速發展,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產業應運而生,在經濟社會各領域、各行業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呈現出多維融合態勢。文化創意與設計服務人才培養模式研究有利于滿足該行業的社會需求,培養合格創意設計人才,促進國家文化與產業振興;有利于推動創新型經濟發展,加快實現新舊動能轉換和產業升級,提升新業態發展水平,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有利于產品和服務創新,激發市場活力,確保就業穩定,以滿足新時代人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二、文化創意與設計服務人才培新模式的構建
在文化創意與設計服務人才培養的新階段,部分高校受困于傳統培養模式和師資知識結構固化的影響,在辦學理念上仍堅守所謂“專業知識分類教學”的培養模式,與企事業單位互動較少,市場服務能力較弱,學科和專業建設與國家戰略及地方經濟發展結合度較低。缺乏課程群的系統化建設,課程之間銜接不夠緊密,對于國際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借鑒不夠,課堂氛圍沉悶,無法真正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對自身專業未來的發展信心不足,對母校的認同感較低。教師科研各自為戰,無法形成有效合力,科研成果與地方經濟發展關聯性不強,沒能充分發揮地方高校的科研價值轉化優勢,不能促進其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更無法形成科研有效反哺教學的良性閉環。現階段高校雖大多設立了創業學院,新建了大學生創新創業產業園,但空置率較高,還未真正形成與社會、企業、市場的協同創新,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與能力培養重理論而輕實踐,項目孵化成功率較低??鐚I合作課程開展較少,導致學生很難做到知行合一,在項目實操過程中缺乏對產業需求、創新理念、材料工藝及銷售渠道等方面的全方位考慮,缺乏項目的設計管理與實施經驗。對于校外實習與實踐基地多為走訪參觀,平日聯系不多,沒有建立良好的協同創新機制。
因此,筆者在多年教改研究與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了進階式多維融合培養模式,即通過從低年級向高年級循序漸進式的培養,將“產、學、研、創、用”五個維度進行融會貫通?!爱a”指生產、制造,“學”指學理、教學,“研”指科研、研發,“創”指創新、創業,“用”指實踐、綜合應用。同時遵循科學與人文素質統一、通識與專業并重、課堂與課外結合的原則,培養能主動適應、對接市場經濟建設需要,具有較高文化底蘊與專業修養,掌握設計專業相關知識,能運用專業技能和方法,為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助力的創新型、創業型、復合型人才。
三、進階式多維融合培養模式的實施
(一)課程體系的進階與多維融合
在大學四年的培養過程中,大學一年級不分專業,實行“大融合、大基礎”的培養方式,在開設造型基礎與行業導論課的同時,導入通識課程平臺,拓寬學生的專業視野,開設創新創業基礎課程,構建學生在創新創業領域的基本認知,做好向更高階段進發的知識儲備。二年級劃分具體專業,在深入學習專業核心課程的同時,安排行業專家參與課堂成果評價,將專業理論與行業規范相統一,同時開設創新創業實踐課程,以“一導多師”為抓手,由一位校內專業教師主導,多位校外導師配合,共同孵化學生的創新創業項目。三年級開設專題設計課程,將實際項目帶入課堂,深化課程與社會資源的有效對接,將教學場地從教室擴展到工作室、公司或企業,安排行業專家參與授課和成果評價,帶領學生開展創新創業項目的具體實踐,廣泛參與國家級、省級創新創業競賽。四年級通過綜合專業實訓,畢業設計、畢業實習等環節,引導學生組成跨專業團隊,開展實戰性教學,形成創新創業項目的階段性成果。開設綜合專業實訓課程的過程中,要求學院根據不同專業的融合組成多支實訓導師隊伍,并指定一個導師為負責人,由負責人統一在相關平臺發布小組實訓項目,學生根據自身成長需要選擇實訓項目并組成團隊,由導師組按照跨專業合作屬性合理分配任務,實行“包干自立、互助競爭”的管理模式,實訓主題和實訓內容應導入真實場景的工作環境和工作任務,合理安排角色分工,體現跨專業的綜合性、合作性、真實性。導師定期向學院匯報綜合專業實訓開展的情況,做到項目、時間、人員、場地、指導教師具體準確,學生組長要擬定可承擔的實訓項目名稱、實訓任務、時間、人員安排、報銷等事宜,加強內外部聯系,按時上交實訓項目申報表、實訓成果報告、報銷發票等材料,并做好相關記錄。
(二)考評方式的改革與創新
為了使“產、學、研、創、用”更好地融合創新,一方面可以邀請行業專家參與課程但不評分,如通識課程的系列講座或創新創業基礎課程的經驗分享,由于課程人數較多且所涉專業領域比較廣泛,因此不參與評分;另一方面可以邀請行業專家與課程教師共同參與課程終期匯報與評分,行業專家不直接參與授課但參與課程最后階段的作品演示與考評。首先,由學生陳述并演示自己的課程項目成果,然后由行業專家發問,學生針對問題進行回答,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行業專家會給予較多有價值的意見或建議,行業標準與規范便自然而然地滲透在教學當中,專家評分可占百分之三十的比重。其次,可以邀請行業專家進課堂,進行講座分享或將實際項目引入課堂,由專家與專業教師進行組合式授課,由于行業專家不會全程都在課堂,教學方式也較為靈活,由專業教師負責把控整體課程進度,專家與教師評分可各占百分之五十。以上課程評價形式借鑒了美國明尼阿波利斯藝術學院、愛荷華州立大學藝術學院等國外高校對創意與設計人才的培養方式。
筆者與杭州華桐廣告有限公司、杭州友鵬科技有限公司等校外教學實踐基地關于進階式多維融合培養模式開展了相關合作,在一年級的“大融合、大基礎”階段,可以邀請校外專家在創新創業基礎課程中開展系列講座,學生根據講座后的心得體會撰寫報告,專業教師根據報告質量及到課率等指標進行打分,校外專家不參與評分。在二年級的核心專業課程階段,專業教師會在課程前期與杭州華桐廣告有限公司的校外專家進行接洽,共同確定教學內容和評價標準,并將公司近期的實際項目融入課程,將理論與實踐學習無縫對接,結課后邀請校外專家一起參與評分并給予意見和建議,校外專家評分占百分之三十。在三、四年級的專題設計和綜合實訓課程階段,以“一導多師”的培養方式為抓手,學習場所從教室擴展至工作室、公司或企業。例如在核心專業課程“品牌形象設計”教學中,首先由專業教師導入項目內容與目標,帶領學生在教室進行概念碰撞、創意策劃、草圖繪制、提案演練等,同時將校外專家請入課堂,由杭州華桐廣告有限公司品牌項目經理、創意總監、品牌策劃、視覺設計等資深專家授課,圍繞實際項目的內容講授項目操作經驗與行業規范,在最終方案確定之后,專業教師帶領學生到公司進行項目匯報提案并聽取專家的意見或建議,在課程成績評定時,專業教師與校外專家共同打分,評分各占百分之五十??己顺煽兛煞謾n測評,如優、良、中、及格、不及格。第一檔為優,學生能夠熟練掌握專業標準和行業規范,能夠較好地將其運用到實踐當中,設計創意和表達比較全面,整個過程能夠積極思考,廣泛交流。第二檔為良,學生對于專業標準與行業規范有較深入的理解和把握,但在設計創意和表達等方面的運用還不夠深入。第三、第四檔為中等與及格,學生專業基礎較薄弱,對待課程的態度不夠積極,與導師交流較少,創意設計和表達效果一般,有遲到早退現象。第五檔是不及格,有少數學生的學習態度不端正,對于專業標準與行業規范不熟悉,創意設計和表達過程中缺乏草圖與效果圖,遲到早退現象嚴重,甚至有抄襲行為。教師和相關專家在教學和評價過程中要進行嚴格把關。
四、進階式多維融合培養模式的初步成果
再好的人才培養模式也要用實踐來檢驗。在五年的驗證過程中,由筆者擔任指導的“匠自在”青瓷創新產品設計與推廣項目,在“浙江省第十屆挑戰杯大學生創業大賽”中榮獲銀獎,陳亦杰、馮露艷等主創人員受到浙江省委副書記、省長李強的接見,并給予高度認可和鼓勵。該項目還榮獲“浙江省首屆互聯網+大賽”銅獎,并在“國家級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的驗收過程中獲得優秀等級。陳亦杰榮獲“龍泉市第三屆農村電子商務技能比武大賽”一等獎;“‘中國創翼創業創新大賽”麗水市級選拔賽二等獎;“浙江好項目中小微企業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優勝獎。該團隊在畢業后的三年中繼續擴大“匠自在”青瓷品牌的影響力,在成功獲得多輪融資后又創立了“九工匠”等品牌天貓店,以一年近千萬元的營業額領先于同行業其他競爭品牌,為浙江省龍泉市的青瓷產業振興做出了重要貢獻。
該團隊從成型到成長再到成功印證了進階式多維融合培養模式的可行性與優勢。通過大學一年級的專業打通融合培養,陳亦杰等同學對于專業邊界與跨界有了清晰的認識,通識課平臺與創業基礎課程的開設拓寬了他們的學習視野,使他們形成了創新創業的初步思路、認識到多專業融合組隊的重要性,為后期的能力進階做好了充分準備。二年級與三年級的分專業學習強化了專業本領掌握的深度,通過行業專家參與授課、指導、評價等“一導多師”的教學改革,陳亦杰團隊形成了自己的創新創業思路,申報了“傳統青瓷材質與金屬、木、竹等材質的復合實驗計劃”項目,他們通過市場調研發現,現代陶瓷產品設計已轉向融合創新,新材料、新科技、新概念的融入為該領域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通過查閱文獻他們了解到,美國的克里斯汀娜·波絲維等知名陶瓷藝術家已經在表現手法與燒制工藝上融入了高科技因素,使傳統陶瓷材料煥發新的生機。團隊計劃將青瓷材質與金屬、木、竹等材質進行融合創新,在提升審美趣味的同時增加密封性與實用性,為消費者提供更美更優質的陶瓷產品。四年級的綜合專業實訓課程為團隊的項目實踐提供了綜合性平臺,為項目落地提供了保障。在此過程中,陳亦杰團隊進行了三個方面的創新實踐探索。第一,器物造型設計。制作瓷器用的高嶺土在高溫燒制時容易變形和開裂,為了減少殘次品的損耗,在器物造型設計上,團隊選擇了一些比較對稱的經典造型,例如在“荷合茶葉罐”設計中,借鑒了宋代青釉荷葉蓋罐造型,保留了蓋子邊沿優美的曲線造型,將新品設計得既美觀又實用,獲得了良好的市場反響。第二,青瓷材料與金屬材料的物理復合。青瓷與金屬材料的“混搭”并不輕松,因為胎體在素燒階段的收縮率達到百分之十五左右,存在很大變數,雖然依靠師傅熟練的技藝和經驗判斷可以盡量避免誤差,但人工成本過高,生產效率受限。團隊大膽采用新設備“CHN-C系列杯碗類滾壓成型機”,有效提升了青瓷產品的成品合格率,實現了多步驟一體化生產。第三,環保型輔助材料的應用。在青瓷與金屬材料的復合拼接過程中,團隊選擇了3A超能膠,它的有效成分是環氧樹脂,可將金屬與陶瓷等材料進行高強度粘接,耐腐蝕,無污染,使用安全方便。通過以上三方面的創新實踐,形成了產品的競爭特色與可靠的品質保證,在后期的推廣與銷售環節,團隊打通線上與線下多個渠道,逐步擴大“匠自在”青瓷品牌在業界的影響力。
五、結語
進階式多維融合培養模式有利于地方高校突破師資知識結構固化的窘境,使教師在行業前沿和社會服務領域不斷更新知識結構,促進學科和專業建設與國家戰略、地方經濟發展相結合;有利于吸收國際先進教育教學理念,強化課程間的知識鏈接與層次遞進,提升課堂管理水平,打破課堂沉悶氛圍,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有利于教師與學生的科研價值轉化,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和科研有效反哺教學的良性閉環;有利于學生創新創業意識與能力培養,提升創業項目孵化率與成功率;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跨界視野和團隊合作精神,促進理論學習與實踐的融會貫通,積累設計管理與實踐經驗,為培養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創新型、創業型、復合型人才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朱光好.大學使命與文化創新:首都高校服務文化創意產業研究[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12.
[2]章麗萍.基于產業創新的工程科技人才培養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
[3]姚奇富.產業集群視角下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
[4]易華.創意人才和創意產業、創意城市發展[M].北京:中國財富出版社,2012.
[5]姜毅然,張婉茹,王海瀾.以市場為導向的日本文化創意產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單位:
浙江財經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