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志鵬
摘 要:高校是創新型人才的主要培養基地,在我國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下,藝術設計類專業作為應用性很強的專業正在迅速發展。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互聯網教學模式正在與藝術設計類專業教學模式進行融合,文章分析了現今院校如何利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進行藝術設計類專業教學的理念和技術改革,以此推動藝術設計類專業教育事業與時俱進地穩步發展。
關鍵詞:“互聯網+”;藝術設計類專業;融合;教學改革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信息化技術不斷地優化升級,已經逐漸滲透到教育教學領域之中,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互聯網+”的教育模式正在沖擊傳統教育,為了響應時代創新的號召,我國教育逐漸開始將傳統教育模式與“互聯網+”模式進行融合。應用性較強的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更需要融合創新理念,使用先進技術,為培育全面型、復合型人才而努力。
一、藝術設計類專業教學的現況
(一)逐年增大招生規模
我國的高校藝術設計類專業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招生規模擴大。這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第一,藝術設計類專業的就讀費用較高,高昂的就讀費用可以為學校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在利潤的驅使下,不少高等院校都擴大了藝術設計類專業的招生規模。國家級教育管理部門多次發出警告,但是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
第二,高校為了提升自身知名度,擴大招生規模,追求院校內專業綜合性而開設藝術設計類專業,但是專業教師普遍專業素養不到位,對藝術設計類專業教育起到反作用。
第三,藝術設計類專業社會需求量大,高校愿意進行更多專業學生的培養,但是無論是教學環境還是教學內容,都無法達到社會對藝術設計類專業人才的需求標準,因此常常出現人才的浪費。
(二)藝術設計類專業教學模式落后
教學模式是根據時代狀況不斷更新迭代的,尤其是在“互聯網+”的發展驅動下。現在的藝術設計類工作基本上都是在電腦上進行并且需要相關的軟件知識來輔助進行日常操作,但是不少高校內的藝術設計類專業還是固守著傳統教育的模式,完全背離市場需求,使得雖然培養出的藝術設計類專業人才已經日趨飽和狀態,但是符合企業要求的藝術設計類專業人才卻相當有限,導致企業招收了藝術設計類專業畢業生之后還要再投入成本進行工作銜接培訓,增加了企業的經營成本,不利于藝術設計類專業畢業生學習內容與市場接軌。
除此之外,藝術設計類專業學生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在藝術創作方面很難有所創新,導致高校藝術設計類專業人才發展受限。
(三)藝術設計類專業培養出的人才質量偏低
目前我國藝術設計類專業培養出來的人才良莠不齊。雖然我國藝術類的專業院校非常多,能夠培養出的藝術專業人才也較多,但是步入社會之后許多藝術設計類專業畢業生對于未來去向比較迷茫。院校的教學目標定位不準確,過于強化理論知識,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因此對于藝術設計類專業人才的培養片面化,畢業生難以投身實踐活動[1]。
(四)藝術設計類專業師資薄弱
不少藝術設計類院校都存在師資力量薄弱的狀況,主要反映在專業課教師的知識面不夠廣泛以及知識結構缺乏體系方面,因此很難正確引導學生學習藝術設計。再加上部分藝術設計類專業教師教學經驗淺薄,本身專業素質的限制導致其很難與現今的科技技術結合進行授課,因此耽誤學生對于專業課程的學習。另外,部分專業課教師缺乏對于知識實用性的認知,單純灌輸給學生理論經驗,很難使學生產生共鳴,降低了學生學習藝術設計類課程的積極性,從而影響了學生創新能力和設計能力的發展。
二、“互聯網+”理念與藝術設計類專業教學的融合措施
(一)院校合理招生,規范招生制度
高校藝術設計類專業的招生需要嚴格按照國家標準,對院校本身的師資力量進行評估后制定出科學、合理的招生標準。對于所招收的學生必須有一定的要求,學生在掌握初步的藝術設計方向知識之外,還要具備扎實的課程知識儲備。只有在此基礎上篩選人才才能有助于培養出高素質、高質量的藝術設計類專業人才。
除此之外,要注意在傳統教育的培養下,學生們進入學校時學習程度不一,需要對課程及時調整,提高學生的文化課成績。此外,還可以在招生階段就加入一部分藝術創新的考核項目,保證學生本身就具有一定程度的藝術創新意識,為今后全面的藝術設計類專業學習打下基礎,同時進一步提升藝術設計類專業學生的整體素養[2]。
(二)更新藝術設計類專業教育觀念
傳統教育模式以師本教育為主,對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重視程度不足,加之閉門造車不關注市場需求,造成了學生厭學情緒以及培養出的人才與社會對藝術設計類專業人才需求脫節的狀況。針對這些情況,院校必須從理念開始進行更新。
首先,就是認識到現今教育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在教學中只是起引導和輔助的作用,而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特質,因此教師要主動去收集關于學生的相關資料,從而更加了解學生,進而制定合理的教學計劃,提升學生對于專業課程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藝術設計類專業學科素養。
其次,就是要求教師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不能與社會脫節,而是應該積極學習社會上藝術設計類專業的先進經驗。之前的藝術設計類專業包含有多種多樣的設計類型,如早期的工業設計、平面藝術設計、服飾設計、展示設計、環境藝術設計和裝潢藝術設計等,在新時代“互聯網+”的影響下又出現了3D動畫藝術設計、H5以及網頁設計、電腦藝術設計以及游戲原畫設計等分門別類的專業課程,設計專業已經不僅限于真實的物體呈現,更多地和互聯網衍生出的數字化產品接軌。因此教師要與時俱進地了解當前的市場需求狀況,掌握市場和社會真正需求的人才標準,從而有目標、有方向地進行專業化的培養工作,改進授課模式,貼近實際,使得學生對藝術設計類專業產生興趣,進而激發學生在現實基礎上的創新意識[3]。
(三)院校加大資金投入,努力改善教學條件
藝術設計類專業學生的培養除了與教師有關聯,與所在院校對于藝術設計類專業的投入也是有很強的聯系的。目前我國的藝術設計類專業師資較為薄弱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教師本身的水平有限,另一方面則是院校并沒有花費更多的資金進行教師和教學設備的升級。
教師方面,學校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師的工資以便于聘請更專業的教師,同時對原有的教師進行定期培訓與考核,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從而促進教師隊伍整體水平的提升。
在“互聯網+”的學習背景下,學生的學習內容也與互聯網息息相關,學校必須購買相應的軟件和硬件設施,配合學生進行實踐學習。例如設計類相關軟件的采購、服裝設計類的工作室建立、3D建模設計相應的可動人形以及動作采集裝置的增設等等,都是需要學校投入一定資金才能達成實踐效果的設備采購[4]。
(四)藝術設計類專業全球化,吸取先進經驗
在“互聯網+”的前提背景下,中國與世界緊緊相連,我國也可以借助互聯網的優勢進行藝術設計類專業資訊和經驗的共享,從世界其他國家的藝術設計類專業教育模式中吸取先進的經驗,以我國的教育背景為立足點,進行有序化調整,形成獨屬于我國院校的教學模式。
(五)利用互聯網環境,創辦技能社團
在藝術設計類專業的學習中除了針對具體企業進行合作之外,學生的自主性也需要被激發出來,其中最好的方式就是成立相關的技能社團,有效利用互聯網的通訊和交易優勢,以網絡購物為依托,進行小規模的藝術設計類設計售賣活動。無論是手工藝品還是繪畫設計作品,都能夠和現實的藝術設計類專業工作接軌,以學生的主觀性為根本,植根于本專業知識的具體應用,激發學生們的創造熱情,提高學生反芻知識進行社會價值創造的能力。
三、結語
在“互聯網+”和新課改的教學背景下,各大院校也要不斷更新原有的教育觀念,緊跟時代發展趨勢,為高校教育的創新打下堅實基礎。在人才培養方面,我們要利用互聯網的優勢打破傳統教學模式,學習先進教學理念,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真正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藝術設計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卓識.“互聯網+”背景下藝術設計專業課堂教學改革探析[J].學園,2017(26):41-42.
[2]陳穎魁.淺析“互聯網+”環境下的藝術設計教學改革[J].現代職業教育,2018(17):175.
[3]張國超.基于“互聯網+”自媒體思維下的藝術設計教育創新研究[J].藝術科技,2017(2):85.
[4]龔紅喜.“互聯網+”環境下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教學應用研究與實踐[J].包裝世界,2019(1):138.
作者單位:
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