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陶衛(wèi)東,浦曉杰
江蘇省昆山市中醫(yī)醫(yī)院血管外科,江蘇昆山 215300
下肢靜脈曲張是一種臨床常見病,在外周血管科中占90%[1]。下肢靜脈曲張具體表現(xiàn)為靜脈擴張、迂曲、乏力,病變部位色素沉著,如果治療不及時或方法不當,容易引發(fā)濕疹、皮膚潰瘍、皮炎等并發(fā)癥,病情嚴重的患者甚至會出現(xiàn)靜脈破裂、出血,對其生命安全構成一定威脅[2-3]。大隱靜脈高位結扎剝脫術是治療下肢靜脈曲張的傳統(tǒng)方法,創(chuàng)傷性較大,術后肢體功能恢復較差,且炎癥反應較重,容易發(fā)生感染、皮下瘀血等并發(fā)癥,加之患者住院時間較長,治療成本較高,綜合治療效果一般。故尋求一種科學、有效、安全的治療手段,是當前臨床高度關注的內(nèi)容。泡沫硬化劑聚多卡醇+大隱靜脈高位結扎術具有出血量少、操作簡單、術后機體恢復快等優(yōu)點,現(xiàn)已被廣泛應用于臨床。基于此,該研究方便選取該院2018年5月—2019年12月收治的200例下肢靜脈曲張患者展開研究,現(xiàn)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該院收治的200例下肢靜脈曲張患者為研究對象,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已批準該項研究,以雙盲隨機抽樣法分組,每組100例。實驗組:女性44例、男性56 例;年齡 28~59 歲,平均(43.52±3.77)歲;病程在 1~8年,平均(4.58±0.19)年;體重在 46~80 kg,平均(63.58±4.14)kg; 臨床分級:22 例 C2、28 例 C3、21 例 C4、29 例C5。參照組:女性49例、男性51例;年齡29~58歲,平均(43.54±3.75)歲;病程在 2~7 年,平均(4.56±0.15)年;體重在 48~79 kg,平均(63.59±4.12)kg;臨床分級:25 例C2、24例C3、23例C4、28例C5。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對比分析。
納入標準:①均符合《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介入治療規(guī)范的專家共識(第2版)》[4]中對“下肢靜脈曲張”診斷標準;②CEAP分級在C2~C5;③均為首次發(fā)病;④病歷資料齊全、完整;⑤患者及家屬均已簽署與該項研究有關的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合并肺結核、哮喘等疾病者;②處于哺乳期、妊娠期女性;③研究未開展前接受過對癥治療者;④中途從該研究退出者;⑤合并惡性腫瘤者;⑥合并急慢性感染性疾病者;⑦存在酒精、藥物濫用史者;⑧合并糖尿病等疾病者;⑨對碘化劑過敏者;⑩存在認知、精神、心理障礙者。
參照組:協(xié)助患者采取平臥位,采用硬膜外麻醉,高位結扎大隱靜脈根部,由遠心端向近心端插入大隱靜脈剝離器,推至大隱靜脈中,從腹股溝切口處將剝離器以均勻力氣拉出,剝脫大隱靜脈的同時壓迫止血,縫合切口,包扎患肢,術后患者保持平臥位,抬高患肢30°,術后5 d可將繃帶拆除,穿彈力襪。
實驗組:協(xié)助患者采取平臥位,采用硬膜外麻醉,切口位置在患側腹股溝韌帶,高位結扎大隱靜脈根部近心端,游離并結扎大隱靜脈以及各個屬支,術前選好穿刺點6~10個,注射聚多卡醇泡沫硬化劑1~2 mL,總劑量在20 mL以內(nèi),給予彈力繃帶加壓包扎,術后采取平臥位,抬高患肢30°,術后5 d可將繃帶拆除,穿彈力襪。
兩組均在治療2周后觀察治療效果。①臨床療效具體判定標準:CEAP分級改善2級以上為顯效。CEAP分級改善1級以上為有效。CEAP分級無好轉、無變化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00%[5]。②VCSS評分(靜脈疾病臨床嚴重度評分):包括患肢抬高、彈力壓迫治療、散在結節(jié)、炎癥、皮膚色素沉著、肢體水腫、靜脈曲張、潰瘍最大直徑、潰瘍存在時間、活動潰瘍數(shù)、局部疼痛,無或缺乏為0分,輕度為1分,中度為2分,嚴重為3分,總分是30分[6]。③血清IL-6(白細胞介素-6)、TNF-α(腫瘤壞死因子-α)。 ④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統(tǒng)計皮膚灼傷、感染、感覺麻木、皮下瘀血發(fā)生率。
以SPSS 26.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其中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nèi)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實驗組臨床總有效率 (98.00%)明顯比參照組(85.00%)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治療前VCSS評分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2周后實驗組明顯比參照組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VCSS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VCSS評分比較[(),分]
組別 治療前 治療2周后t值 P值實驗組(n=100)參照組(n=100)60.396 26.834<0.001<0.001 t值P值25.62±2.11 25.59±2.13 0.100 0.920 10.62±1.31 17.62±2.07 28.575<0.001
治療前血清IL-6、TNF-α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2周后實驗組明顯比參照組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3。
表3 兩組患者血清IL-6、TNF-α水平比較[(),pg/mL]

表3 兩組患者血清IL-6、TNF-α水平比較[(),pg/mL]
組別IL-6治療前 治療2周后TNF-α治療前 治療2周后實驗組(n=100)參照組(n=100)t值 P值135.26±6.66 135.33±6.61 0.075 0.941 98.26±1.64 118.26±2.49 67.079<0.001 38.62±3.46 38.66±3.41 0.082 0.934 20.16±1.62 30.26±2.44 34.485<0.001
實驗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2.00%)明顯比參照組(10.00%)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4。

表4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n(%)]
下肢靜脈曲張是由于長久站立、家族遺傳、腹壓增高、懷孕等因素導致血液長期聚集于下肢,對靜脈瓣膜不斷造成破壞,導致靜脈壓增高而引發(fā)的一種血管性疾病[7-8]。據(jù)調(diào)查[9]:男性發(fā)生下肢靜脈曲張的概率在15%左右,女性在25%左右。既往有研究表明[10]:IL-6、TNF-α等血清炎性因子會誘導血小板活化因子產(chǎn)生,刺激活性氧中間產(chǎn)物,吞噬蛋白酶,釋放氧自由基,損傷皮膚,最終形成皮膚潰瘍。
高位結扎剝脫術雖然在下肢靜脈曲張治療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創(chuàng)傷性較大,術后肢體功能恢復較差,容易出現(xiàn)感染等并發(fā)癥,綜合治療效果一般。聚多卡醇泡沫硬化劑物理性質(zhì)特殊,可以擴大血管壁、分子之間的接觸面積,提高血管表面穩(wěn)定性,促使血管貼壁,泡沫還具有驅(qū)血的作用,可以在血管中滯留,減少硬化劑的使用量[11]。大隱靜脈高位結扎術結扎了易曲張的靜脈,保留了具備穿支引流功能的曲張靜脈,阻斷靜脈血液倒流、靜脈曲張復發(fā)、皮膚靜脈引流等情況。該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臨床總有效率(98.00%)明顯比參照組(85.00%)高,實驗組治療 2周后VCSS評分、血清IL-6、TNF-α均明顯比參照組低,實驗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2.00%)明顯比參照組(10.00%)低(P<0.05)。該研究結果與周梅峰等[12]研究結果接近,在其研究中,實施大隱靜脈高位結扎聯(lián)合泡沫硬化劑治療的試驗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4.08%,實施傳統(tǒng)大隱靜脈高位結扎剝脫術治療的對照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6.33%,試驗組明顯比對照組低(P<0.05)。表明泡沫硬化劑聚多卡醇+大隱靜脈高位結扎術應用于下肢靜脈曲張治療中療效顯著、確切。
綜上所述,下肢靜脈曲張患者采用泡沫硬化劑聚多卡醇+大隱靜脈高位結扎術治療,可有效改善肢體腫脹、疼痛等癥狀,減輕炎癥反應,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臨床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