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錚
江蘇省無錫市中醫醫院婦科,江蘇無錫 214071
子宮腺肌瘤是臨床多發的婦科疾病,發病機制主要為子宮內膜腺體及間質侵害子宮肌層,從而誘發肌層肥大及增生現象,一些患者會發生結節或團塊,從而引起痛經、經期延長或經量加大等癥狀。經臨床調查子宮腺肌瘤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即為8.80%~31.00%左右,且好發于育齡期婦女,若不及時進行有效治療,會對患者身體健康造成不利影響,甚至誘發嚴重并發癥;臨床上對于該病選擇子宮切除術治療,但是對于年輕女性而言難以接受,因為該方法無法保留生育功能,為此在臨床上重新尋找合適治療方法十分必要[1]。該院為了探討腹腔鏡下病灶切除聯合藥物治療子宮腺肌瘤的臨床效果,方便選取2016年7月—2019年10月的70例子宮腺肌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展開研究,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該院收治的70例子宮腺肌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兩組,觀察組給予腹腔鏡下病灶切除聯合藥物治療,對照組給予腹腔鏡下病灶切除術,每組35例。該研究已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觀察組年齡 25~52 歲,平均(35.12±2.12)歲;病程范圍3個月~2年,平均(1.05±0.45)年。對照組年齡26~52 歲,平均(35.18±2.19)歲;病程范圍 4 個月~2 年,平均(1.09±0.48)年。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存在對比價值。
納入標準:①均與子宮腺肌瘤的確診標準相符;②均發生月經量過量、子宮體積增大等現象;③對該研究使用藥物無過敏史;④對實驗內容知曉,并簽訂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具有凝血功能障礙者;②存在生殖道炎癥者;③合并腫瘤者;④伴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
對照組方法—給予腹腔鏡下病灶切除術治療,先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待麻藥發揮作用后建立氣腹及穿刺腹部,再對腹腔進行探查,以便于掌握子宮大小及病灶組織部位及體積等信息;其次在子宮肌層為患者注射垂體后葉素(國藥準字H34022977),可起到收縮子宮的作用,有利于避免出血等情況的發生,最后根據瘤體大小選擇合適切口,再采用可吸收線縫合子宮創面,取出病灶組織,沖洗盆腔,防止術后黏膜粘連。
觀察組方法—腹腔鏡下病灶切除聯合藥物治療,腹腔鏡下病灶切除術同對照組一樣,手術治療后為患者放置曼月樂(國藥準字J20140088),并給予患者屈螺酮決雌醇片(國藥準字 J20130120)口服,1片/次,3次/d,連續服用1個月。
觀察及評估兩組患者的月經量、子宮體積、血清CA125含量、并發癥發生率。
應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其中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觀察組與對照組的月經量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個月、3個月的月經量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月經量比較[(),mL]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月經量比較[(),mL]
組別 治療前 治療后1個月 治療后3個月觀察組(n=35)對照組(n=35)t值 P值102.12±12.32 102.19±12.38 0.024 0.981 39.21±3.25 52.21±6.52 10.557<0.001 40.45±4.10 60.05±5.33 17.244<0.001
治療前觀察組與對照組的子宮體積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個月、3個月的子宮體積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子宮體積比較()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子宮體積比較()
組別 治療前 治療后1個月 治療后3個月觀察組(n=35)對照組(n=35)t值 P值151.25±15.32 151.29±15.41 0.011 0.991 72.11±5.32 85.77±8.45 8.093<0.001 75.65±5.41 88.77±9.25 7.243<0.001
治療前觀察組與對照組的血清CA125含量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6個月、12個月的血清 CA125含量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 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清CA125含量比較[(),U/L]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清CA125含量比較[(),U/L]
組別 治療前 治療后6個月 治療后12個月觀察組(n=35)對照組(n=35)t值P值85.45±3.45 85.49±3.48 0.048 0.962 28.12±2.45 42.18±2.45 24.007<0.001 24.12±4.01 30.05±4.12 6.102<0.001
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4。

表4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子宮腺肌瘤是臨床上較為常見婦科疾病之一,發生率呈日益上升趨勢,且越來越年輕化,患者可伴有進行性痛經、月經增多等一系列臨床表現,通常發生于30~50歲左右經產婦,若不及時進行有效治療,能夠對患者的身體健康造成不利影響;以往臨床上采用子宮切除方法進行治療,雖然能夠去除病灶組織,但是具有較大的手術創傷,可讓患者喪失生育功能,且提前出現圍絕經期癥狀,對于部分女性而言無法接受[2-5];隨著臨床技術的不斷進步,逐漸采用微創方法治療,以腹腔鏡下病灶切除術為代表,不僅具有切口小、組織損傷小、出血量少等優勢,并且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對胃腸道的干擾,間接起到降低并發癥發生率的作用,為此在臨床上得到廣泛應用及推廣[6]。同時,腹腔鏡病灶剔除術還能夠在保留產婦生育功能的前提下清除局限性病灶,繼而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但由于綜合考量腹腔鏡病灶剔除術難以實現全面、徹底、完整地對病灶進行清除,因此需在術后予以藥物輔助診治。
在林燕韋等[7]學者的相關研究中,行腹腔鏡下子宮腺肌瘤病灶切除術與左炔諾孕酮宮內緩釋系統治療的子宮腺肌患者的月經量、子宮體積、CA125含量均有所降低,同時趙金娜[8]學者提出,腹腔鏡下病灶切除術聯合藥物治療有助于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
該院為了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及改善預后,建議在腹腔鏡下病灶切除術的基礎上加用孕三烯酮藥物,該藥物是一種人工合成的三烯19-去甲睪酮衍生物,通過促使子宮內膜及異位病灶細胞失活、退化,達到萎縮病灶組織的目的,與此同時還能發揮抑制孕激素分泌的作用;應用于手術治療后具有較為理想的治療效果,可促使殘余病灶組織萎縮,對改善預后及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此外,在該次研究結果中,觀察組經以上方法聯合治療后6個月及12個月的血清CA125 含量分別為(28.12±2.45)U/L 和(24.12±4.01)U/L,均顯著低于對照組 (P<0.05);在相關學者的研究結果中,其聯合組治療后6個月血清CA125含量為(28.1±8.9)U/L、治療后 12 個月血清 CA125 含量(24.3±5.9)U/L顯著低于單一使用手術治療的患者(P<0.05),以該研究結論一致;由此說明腹腔鏡下病灶切除聯合孕三烯酮藥物共同治療有利于增強治療效果,且安全性高,無嚴重不良反應出現。此外,該研究結果中,觀察組治療后1個月、3個月的月經量、子宮體積均低于對照組(P<0.05),這說明,腹腔鏡下病灶切除聯合藥物治療不僅改善月經,還可以縮小子宮體積,分析其原因可能在于曼月樂每天大概可釋放20 μg的左炔諾孕酮,而左炔諾孕酮能夠占據孕酮受體,繼而阻滯合成雌激素的受體,繼而實現改善血管、減少月經量的作用,且屈螺酮炔雌醇是一類接近天然孕激素的短效避孕藥物,可發揮出調節月經量、緩解痛經的效果。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率及復發率低于對照組(P<0.05),這提示腹腔鏡下子宮腺肌瘤病灶切除術能夠改善傳統手術引起的不良反應,同時曼月樂能在體內放置5年,可持續提升子宮局部的左炔諾孕酮濃度,進一步降低子宮內膜對血液循環中的雌二醇的敏感性,通過對抗子宮內膜的增生來實現子宮腺肌瘤復發率降低的目的。
綜上所述,腹腔鏡下病灶切除聯合藥物治療子宮腺肌瘤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不僅能夠緩解臨床癥狀,并且還能降低復發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