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淼,周建剛
江蘇大學附屬宜興市人民醫院骨科,江蘇宜興 214200
全髖關節置換術(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被譽為20世紀外科手術的一個里程碑,它的出現極大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質量,提高了生存率。隨著人口老齡化,每年都有大量的患者接受THA手術,并在不斷增加,同時伴發THA術后并發癥的患者相應增加。THA術后有許多并發癥,其中嚴重的為神經損傷,一旦出現神經損傷,患者將會承受長期的痛苦并有可能終身殘疾[1]。坐骨神經損傷原因復雜,圍手術期應做好預防措施,一旦確診坐骨神經損傷,要及時做好醫患溝通,安撫患者情緒。盡快予石膏托或支具固定,防止出現足下垂或馬蹄足畸形,為后續的治療做好準備。該文通過對2009年1月—2018年12月間收治的1 520例全髖關節置換術后出現的3例坐骨神經損傷的病例進行回顧性分析,探討坐骨神經損傷的原因,并提出一些預防和治療辦法。報道如下。
該院10年間進行了1 520例全髖關節置換術,手術均采用改良Hardinge入路。共有3例患者出現了坐骨神經損傷,發生率為0.19%。3例坐骨神經損傷的患者中,男 1例,女 2例;年齡分別為 70、70、63 歲,平均67歲。3例患者均因股骨頸骨折行全髖關節置換術,分別發生在2016年6月,2017年3月和2017年9月,均為生物型固定,無骨水泥固定,均行肌電圖檢查明確診斷。該次研究所選病例均提前征得患者家屬同意,經倫理委員會批準。
3例患者均采用改良Hardinge入路,取側臥位。切口依據患者體型選擇長度,約10 cm。將臀中肌及臀小肌于大粗隆止點處切斷,取出股骨頭。打磨髖臼成形,置入合適髖臼假體及內襯。股骨側擴髓后置入合適股骨柄假體及股骨頭,屈髖屈膝等動作后,確定無脫位,縫合傷口。對患肢短縮明顯的患者術前制定詳盡手術計劃,明確延長長度,術前行皮膚牽引,術中行粗隆下的軟組織松解,并使用長柄假體或長頸的球頭使患側肢體盡可能與健側等長。3例坐骨神經損傷的患者,均為新鮮股骨頸骨折,無明顯肢體短縮,術中未刻意松解軟組織,延長肢體,術后兩側肢體基本等長,誤差0.5 cm內。3例患者中,第1、2例患者采用的是施樂輝進口生物型假體,陶瓷對陶瓷界面,第3例患者采用的是史賽克進口生物型假體,陶瓷對高交聯聚乙烯界面。
完善鎮痛措施,患者術后第1天于床上即開始肌肉收縮訓練,并予CPM機鍛煉髖關節屈伸功能。術后第2天拔除引流管,扶助行器下床行走,患肢部分負重。術后1周左右出院,患肢可達到完全負重。出現坐骨神經損傷的患者則會大大延長住院治療時間,3例患者總住院時間分別為 17 d,52 d,34 d(第一次 10 d+第二次 24 d)。
該組共有3例術后出現坐骨神經損傷的患者。第1、2例為單純腓總神經損傷,臨床表現為患肢足不能背伸,肌力1級、足外側、足背皮膚感覺麻木;第3例為坐骨神經損傷,臨床表現為左下肢疼痛不適,伴有左大腿后方、左小腿外側后、足背外側及足底麻木,左足踇趾跖屈肌力4級,影響行走,活動時加重,休息后緩解。術后隨訪6、13、18個月,平均12.3個月。
其中第1例患者男性,70歲,術后立刻出現癥狀,經靜脈輸注神經營養[NS 250 mL+神經節苷脂(博司捷)60 mg ivgtt qd]藥物2周,脛前肌及踇背伸肌力從1級恢復至3級,皮膚麻木好轉,Harris評分從術后第2天的38分上升至75分,遂出院。術后3周行肌電圖明確坐骨神經分支腓總神經損傷,出院后口服神經營養藥物(彌可保0.5 mg po tid),并至康復科康復治療,藥物治療+康復鍛煉6個月后坐骨神經功能完全恢復。
第2例患者女性,70歲,術后立刻出現癥狀,神經營養藥物[NS 250 mL+神經節苷脂(博司捷)60 mg ivgtt qd]治療1個月后,坐骨神經功能無恢復,足不能背伸,脛前肌及踇背伸肌肌力1級,足背皮膚感覺麻木。術后3周肌電圖明確坐骨神經分支腓總神經損傷,Tinel征陽性從術后17 d在腓骨小頭上4 cm叩擊出,逐漸下降至腓骨小頭處不再繼續向下。結合肌電圖明確坐骨神經分支腓總神經損傷,感覺、運動傳導均在腓骨小頭處往下傳導有明顯異常,遂于術后1個月時腓骨小頭處行腓總神經切開探查松解術。術中腓總神經于腓骨頭部粘連,色較白,故徹底松解,神經鞘內注入少量得寶松。術后第1天感覺足背麻木較前好轉,Tinel征下降至腓骨小頭下5 cm陽性,繼續神經營養藥物[NS 250 mL+神經節苷脂(博司捷)60 mg ivgtt qd]治療15 d,患者脛前肌及踇背伸肌力從1級恢復至3級,皮膚麻木好轉,Harris評分從術后第2天的38分上升至67分,遂出院。出院后口服神經營養藥物(彌可保0.5 mg po tid),并至康復科康復治療,術后半年肌力恢復至4級,術后13個月隨訪坐骨神經運動功能完全恢復,感覺部分恢復,足背皮膚仍遺留麻木。
第3例患者男性,63歲,術后左髖部、小腿有疼痛,但能忍受,術后1周正常出院。術后第2天攝片及術后3個月攝片均未發現異常,指導患者鍛煉及口服西樂葆等對癥治療。患者術后12個月因左髖部、小腿疼痛及麻木癥狀不緩解,要求住院治療,體檢:直腿抬高試驗50°(+),梨狀肌緊張試驗(+),Harris評分 40 分,CT 查明髖臼后方螺釘過長(圖1),壓迫坐骨神經,B超定位下立刻局部封閉有效 (圖2),疼痛消失,1 d后癥狀復發。肌電圖示:左側腓腸神經腓淺神經感覺神經傳導速度降低,運動神經傳導正常。腰椎MR未見椎管狹窄及神經根卡壓。考慮螺釘頭部刺激梨狀肌等外旋肌群導致緊張,從而壓迫坐骨神經,為THA術后坐骨神經遲發性病變。行后方入路探查,術中見髖臼螺釘超出骨皮質外1.5 cm,梨狀肌疤痕增生粘連,腫脹,局部有滑囊形成,坐骨神經出口處受卡壓。松解梨狀肌,手術切除螺釘多余部分,得寶松于坐骨神經鞘外注射。術后靜脈輸注[NS 250 mL+神經節苷脂 (博司捷)60 mg ivgtt qd]2周,疼痛明顯緩解后出院,出院時Harris評分82分。繼續口服神經營養藥物 (彌可保0.5 mg po tid)6個月,第一次術后18個月復查時神經功能恢復良好。
所有3例患者末次復查時假體位置好,骨長入好,髖關節功能恢復優良,最終Harris評分第1例患者恢復較好,達99分,第2例患者96分,第3例患者91分。

圖1 CT示:THA術后髖臼假體后上側螺釘過長,穿入肌層

圖2 B超示:THA術后髖臼假體后上側螺釘過長,穿入肌層,并于B超引導下行封閉治療
THA術后神經損傷一直是困擾骨科醫生的問題。神經損傷的原因有3種:①直接損傷。②壓迫性損傷。③牽拉性損傷。第1、2例患者均為女性,術中有多次復位牽拉,手術時間較長,有工作經驗較淺的醫生上臺,術中有膝關節伸直位牽拉史,多種危險因素導致最終發生坐骨神經損傷[2]。
該文經驗是一定要做好詳盡的術前準備,對高風險患者,術前應充分溝通,交代神經損傷的可能及預后情況。手術必須由更熟悉解剖、更有經驗的醫生上臺,外科醫生的意識和細致的手術技術已經被證明可以降低風險。遇到BMI指數較大的患者,要格外注意因為BMI是影響神經功能恢復的不良因素[3]。
盡量減少延長的長度,患肢延長不超過4 cm,或不超過神經長度的6%[4]。術中小心解剖變異,注意保護神經,正確使用手術器械,尖銳端遠離神經。在髖部復位過程中控制牽引力,盡量屈髖屈膝牽拉,避免極端位置,小心使用牽開器、輕柔操作。整個手術過程中,保證患肢不懸空,有足夠的支撐。復雜病例可以進行SSEP監測 。眾多學者的研究發現[5-6],沒有強有力的證據支持任何一種方法可以準確預防神經損傷。
THA后坐骨神經麻痹的預后難以預測。神經損傷的性質、損傷持續時間等因素是決定其預后的重要因素。大多數會在6個月內痊愈,傷后2年內情況會繼續改善,2年后情況恢復明顯減慢。有些患者可能永遠無法完全康復。
該文的經驗是在THA術后1周應監測患者神經功能,主要是對所有THA患者下肢感覺、肌力的詢問及詳細查體,并及時記錄。一旦確診坐骨神經損傷,及時做好醫患溝通,為后續的治療做好準備。出現皮膚感覺下降時,可使用神經節苷脂、加巴噴丁等藥物治療。神經損傷急性期,軸漿流的流動基本會持續2周左右,肌肉對乙酰膽堿的敏感性也在失神經支配2周后大大增加而出現自發性電位,所以2周內行肌電圖檢查容易出現假陰性結果,會延誤治療[7]。B超或MRI是需要做的,可以發現局部的血腫,觀察到坐骨神經的腫脹,找到損傷原因。
坐骨神經損傷是THA術后最讓醫生頭痛的并發癥,也是賠償最多的原因[8]。該文統計了10年間1 520例THA患者中發生坐骨神經損傷的概率,尚屬國內千例樣本以上首次報道。通過分析發生原因及處理方法、愈后結果,希望為骨科醫師在做THA術前提供些經驗[9-10]。了解神經損傷的原因,圍手術期做好預防措施,在遇到女性患者、復雜手術、新手上臺、髖臼后上象限置釘等情況時,多加小心,降低神經損傷風險,損傷發生后立即選擇合適治療方案,可以避免嚴重后果的發生,減少患者痛苦及醫療糾紛[11-12]。
綜上所述,坐骨神經損傷原因復雜,預防困難,治療周期長,圍手術期應做好預防措施,損傷發生后立即選擇合適治療方案,減輕后遺癥。不過該研究納入的病例有限,今后還需要進一步擴大樣本量,對全髖關節置換術中坐骨神經損傷的情況進行深一步探究,以期為臨床提供相關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