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宇鵬
揚州友好醫院口腔科,江蘇揚州 225261
牙列缺損是口腔科中比較常見的一種疾病,多是因為先天性發育不良、牙周病、外傷等因素造成,對患者發音功能、咀嚼功能均有著很大的影響[1]。在臨床中,為了改變牙列缺損引起的不良后果,經常利用人工替代材料予以修復,以此有效治療牙列缺損的狀況,恢復其生理功能。目前,口腔種植修復術是治療牙列缺損的主要方法,在治療后1個月內,患者牙槽骨吸收達到峰值,6個月后吸收重建趨于穩定[2]。在牙槽骨重建過程中,經常伴有牙槽骨吸收與細菌感染等情況,導致炎性相關指標水平變化明顯,同時與種植體預后也有著一定的關系[3]。基于此,該文方便選取該院2016年1月—2019年12月期間行口腔種植修復術的26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與健康體檢者比較,分析炎性相關指標水平及其與種植體預后的關系,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該院行口腔種植修復術的260例患者為實驗組,同時選取同期260名健康體檢者為對照組,納入標準[4]:①均為單顆牙種植修復;②知曉研究目的,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經過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①伴有精神疾病與溝通障礙;②存在糖尿病、骨質疏松等病史;③伴有牙周組織病變;④伴有急性炎癥或者咬合不良、張口受限;⑤臨床資料不齊全。對照組:男性109例,女性151例;最小年齡22歲,最大年齡81歲,平均(40.82±4.27)歲。 實驗組:男性 110例,女性 150例;最小年齡20歲,最大年齡82歲,平均(40.17±4.39)歲。兩組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標本采集:在手術前1周,術后1周、術后1個月分別采集血液標本與尿液標本。血液標本采集:采集受檢者清晨空腹靜脈血10 mL,密封后及時送檢。尿液標本采集:叮囑受檢者禁食、禁飲10 h,然后采集清晨中段尿40 mL,避光密閉后及時送檢。
炎性指標檢測:炎性相關指標主要包括血清C反應蛋白(CRP)、腫瘤壞死因子 α(TNF-α)、白細胞介素-1(IL-1)、白細胞介素-6(IL-6)。 CRP 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進行檢測;TNF-α、IL-1、IL-6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進行檢測。
對比分析兩組炎性相關指標水平及其與種植體預后的關系。
該次研究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行 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術后 1 周、1 個月 CRP、TNF-α、IL-1、IL-6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實驗組術前1周、術后1周、1個月各指標水平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 1。
種植體結合良好者 CRP、TNF-α、IL-1、IL-6 水平均明顯低于種植體結合不良者,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實驗組患者術后1個月種植體預后情況對比()

表2 實驗組患者術后1個月種植體預后情況對比()
組別CRP(mg/L)TNF-α(μg/L)IL-1(μg/L) IL-6(μg/L結合良好(n=230)結合不良(n=30)t值 P值1.45±0.41 3.18±0.58 15.360<0.05 4.23±1.13 6.31±1.19 8.950<0.05 0.24±0.06 0.33±0.07 12.360<0.05 0.15±0.04 0.24±0.06 13.010<0.05)
近些年來,隨著牙列缺損情況的頻繁出現,致使人工種植牙受到了人們的高度認可與青睞。然而在實際治療中,雖然口腔種植修復術的效果非常好,但在種植修復后經常伴有牙槽骨重建與吸收的情況,非常容易引發炎癥。經臨床研究發現,在口腔種植修復術治療6個月內,牙槽骨重建與吸收將會達到高峰。在此過程中,炎性相關指標水平變化明顯,所以,可通過對炎性相關指標水平的檢測,能夠充分了解種植體結合程度,以此判定患者預后[5]。
表1 兩組不同階段炎性相關指標水平比較()

表1 兩組不同階段炎性相關指標水平比較()
組別實驗組(n=260)F值P值對照組(n=260)F值P值t術后 1周組間比較值P 術后 1周組間比較值t術后 1個月組間比較值P 術后 1個月組間比較值時間術前1周術后1周術后1個月術前1周術后1周術后1個月CRP(mg/L)0.75±0.18 2.68±0.46 1.50±0.39 4.250<0.05 0.74±0.16 0.75±0.17 0.76±0.18 0.250>0.05 8.260<0.05 8.240<0.05 TNF-α(μg/L)3.14±1.14 5.50±1.46 4.30±1.22 8.130<0.05 3.12±1.05 3.01±1.02 3.04±1.03 0.620>0.05 8.640<0.05 8.190<0.05 IL-1(μg/L) IL-6(μg/L)0.20±0.06 0.30±0.07 0.25±0.05 9.620<0.05 0.11±0.04 0.22±0.05 0.16±0.03 9.730<0.05 0.19±0.05 0.20±0.04 0.19±0.04 0.430>0.05 8.460<0.05 8.550<0.05 0.12±0.03 0.13±0.04 0.13±0.03 0.450>0.05 9.010<0.05 9.310<0.05
CRP是機體內的一種重要炎癥因子,經常作為診斷急性感染的重要指標,具有非常高的敏感性,在牙槽骨重建與吸收過程中,CRP水平明顯升高[6]。CRP是血漿中的一種自體蛋白,能夠參與全身炎癥反應,通過和入侵病原微生物或者凋亡細胞的結合,可進一步激活補體-配體反應,達到清除病原體與病理物質的效果[7]。TNF-α是一種多功能炎性細胞因子,能夠對腫瘤細胞生物學活性產生抑制或者滅殺作用,并促進IL-1、IL-6等炎性因子生成,從而發揮促炎癥作用[8-9]。IL-1、IL-6是較為重要的促炎因子,有助于促進產生CRP,使得炎癥細胞不斷聚集與粘附,一旦機體出現炎癥反應,就會導致IL-1、IL-6水平明顯提升,具有很高的炎癥反應敏感性[10]。在牙槽骨重建與吸收過程中,存在相對穩定期與活躍期,在活躍期的時候,大量破骨細胞從軟組織進入骨-軟組織,激活宿主防御體系,促進局部IL-1、IL-6等炎性因子聚集,從而刺激破骨細胞,促進牙槽骨吸收;在相對穩定期的時候,激活成骨細胞,使得牙槽骨轉化和最終檢測結果息息相關[11]。該研究顯示:實驗組術后 1 周、1 個月 CRP、TNF-α、IL-1、IL-6 水平分別為(2.68±0.46)mg/L、 (1.50±0.39)mg/L、(5.50±1.46)μg/L、(4.30±1.22)μg/L、(0.30±0.07)μg/L、(0.25±0.05)μg/L、(0.22±0.05)μg/L、(0.16±0.03)μg/L, 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結合良好者 CRP、TNF-α、IL-1、IL-6 水平分別為(1.45±0.41)mg/L、(4.23±1.13)μg/L、(0.24±0.06)μg/L、(0.15±0.04)μg/L,均明顯低于結合不良者(P<0.05)。 此結果與吳劍波等人[12]的報道十分相似,數據如下:觀察組術后 1 周、1 個月 CRP、TNF-α、IL-1、IL-6 水平分別為 (2.77±0.55)mg/L、(1.49±0.48)mg/L、(5.41±2.35)μg/L、(4.29±1.61)μg/L、(0.29±0.11)μg/L、(0.24±0.09)μg/L、(0.21±0.06)μg/L、(0.16±0.04)μg/L, 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結合良好者 CRP、TNF-α、IL-1、IL-6 水平分別為(1.31±0.56)mg/L、(4.05±1.02)μg/L、(0.23±0.08)μg/L、(0.16±0.03)μg/L,均明顯低于結合不良者(P<0.05)。 由此說明,在口腔種植修復術治療過程中,炎性相關指標水平明顯升高,且與種植體結合不良呈正相關,能夠為臨床治療提供可靠依據。
綜上所述,在口腔種植修復術治療中,炎性相關指標水平明顯升高,且與種植體預后密切相關,臨床應予以高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