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紅
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廈門第三醫院內鏡室,福建廈門 361100
上消化道出血指的是屈氏韌帶以上的消化道,具體有十二指腸、食管、胰膽及胃等病變導致的出血,胃空腸吻合術后的空腸病變同樣被歸于出血的范圍內[1]。大量出血指的是在短時間內出血量在1 000 mL以上或者超過循環血容量20%,該病具有黑便、嘔血等臨床病癥[2],通常情況下,具有血容量減少造成的急性周圍循環衰竭,是臨床常見急癥之一,病死率在8%~13.7%間。因為上消化道出血發病急,病情發展速度快,很容易造成多器官衰竭或者出血性休克,所以,及早止血在臨床治療中具有重要作用[3]。據有關資料顯示[4],予以患者科學、規范治療方案的同時,強化心理疏導,有助于患者不良情緒改善,使其保持樂觀、積極心態,從而主動配合醫護人員操作,促進治療效果的提高,使其預后得以改善。基于此,該文針對該院2019年1—12月接收的10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行急診內鏡檢查、心理護理效果進行綜合分析,現報道如下。
該實驗方便所選100例明確診斷為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均為該院接收,所有患者均接受急診內鏡檢查,基于平行對照法分為兩組,每組50例;對照組中,有男26例,女24例;年齡分布區間:18~81歲,平均年齡(48.52±6.84)歲;出血因素:消化性潰瘍合并出血、食管胃靜脈曲張破裂出血和其他分別有38例、6例和6例;出血量(423.54±100.25)mL。 觀察組中,有男 28 例,女22 例;年齡分布區間:19~9 歲,平均年齡(48.47±6.80)歲;出血因素:消化性潰瘍合并出血、食管胃靜脈曲張破裂出血和其他分別有36例、6例和8例;出血量(433.65±102.32)mL;在基線資料上,包括年齡、性別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該次研究所選病例經過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患者或家屬知情同意。
對照組:常規護理方案。囑絕對臥床休息,保持安靜,保證呼吸道通暢,頭偏向一側,以防誤吸,病情活動期間應禁食;遵醫囑及時給予止血藥物治療;遵醫囑補液,備血,必要時輸血避免惡性刺激,及時清理血跡、嘔吐物、等,保持床單位清潔。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進行心理護理及護理干預。詳情如下。
1.2.1 檢查前心理護理 患者通常合并多次出血現象,因為便血、大量嘔血發病突然,患者往往伴煩躁、焦慮等負面情緒[5],再加之未全面了解檢查方法,過度擔心檢查后再次出血,進而出現絕望、恐懼等心態。而這一心理不僅激活了交感神經系統,同時也會造成出血病情加重。基于以上原因,護理人員應為患者提供心理指導,多安慰、關心患者,并幫助其認識檢查醫師,使其可以了解醫生具有豐富的經驗,從而增強患者自信心。為患者講解胃鏡檢查方法、效果、目的、注意事項等,使其可以保持平穩心態,促進患者檢查、護理依從性提高,改善應激反應,確保檢查順利開展。與此同時,醫護人員保持沉著冷靜、處事不驚的工作態度,及時搶救患者,讓患者感受到醫護人員在全力挽救患者,從而使患者及其家屬更加信任醫護人員[8]。
1.2.2 檢查中干預 檢查中主動配合醫護人員操作,咽部黏膜麻醉采用1%丁卡因,協助患者更換體位至左側臥位,針對嘔吐明顯、惡心顯著者,為避免牙墊脫出,指導患者深呼吸[9]。對于嘔吐者,確保呼吸暢通,并對嘔吐物顏色、量及性質等密切觀察,避免誤吸的發生。在內鏡向食管插入后,加強對患者面色變化觀察,并對血氧飽和度、血壓、呼吸、脈搏等檢測,及早發現檢查中出血,避免窒息、休克等病癥的發生。協助醫生向曲張靜脈位置緩慢插入內鏡,并對內鏡有效固定,若檢查中出現活動性出血,則會導致視野模糊,基于此,可通過0.01%去甲腎上腺素鹽水對出血位置沖洗。針對腹部緊張、腹痛明顯者,及時向醫生匯報,各項操作停止,并進行搶救[10]。
1.2.3 檢查中心理指導 因為患者未全面了解檢查室環境,再加之緊張氛圍,家人不在身邊等,導致出現恐懼、緊張等現象[11]。基于此,護理人員應合理調控檢查室環境,包括溫度、適度等,并適當播放舒緩音樂,從而輔助功效,改善負面情緒,同時其可使β-內啡肽濃度降低。為患者講解檢查步驟、檢查期間不適等,讓其可以對相關內容基本了解,從而自主配合醫護人員工作[12]。檢查期間,對患者表情變化密切監測,明確患者臨床需求,盡可能的滿足,穩定患者心態。若長時間檢查,患者則會感受到疲勞,則可以通過受壓位置按摩方式緩解。
對患者抑郁、焦慮評分進行評估,并統計止血成功率、并發癥發生率。抑郁和焦慮分別采用抑郁自評量表和焦慮自評量表判定[13]。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進行 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負面情緒評分均比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抑郁與焦慮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抑郁與焦慮評分比較[(),分]
組別 抑郁評分 焦慮評分觀察組(n=50)對照組(n=50)t值 P值28.65±6.54 42.35±5.81 11.074<0.001 28.15±6.76 40.52±5.74 9.863<0.001
對照組中,43例止血成功,止血成功率是86.00%;觀察組中,49例止血成功,止血成功率是98.00%,觀察組比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891,P=0.027)。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比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3。
表2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上消化道出血主要是因為消化性潰瘍造成的,而且患病人群多以青壯年為主,是可以經治療后痊愈的一種疾病,但是病情相對嚴重、兇險,具有較高的病死率,達到8.1%~13.2%。常規治療主要采用藥物治療,如果藥物治療不理想,可為患者提供胃大部分切除術,但是容易對患者日常生活造成影響。近年,隨著內鏡技術的發展,其在臨床中的使用范圍越來越廣,并取得顯著效果,其已經被視為首選治療方法。內鏡治療方法通常可將活動性出血控制在85%~90%,但是針對既往存在出血跡象的患者而言,利用急診內鏡治療,可進一步降低再出血率,同時也能夠降低病死率。
患者檢查期間,通常伴有明顯的負面情緒,利用科學、規范的護理方法有助于患者保持樂觀、放松狀態,從而主動配合醫護人員工作。首先,多關心、安慰患者,讓其感受到醫護人員的關愛;其次,根據負面情緒誘發因素開展相應的心理疏導,使其保持積極心態,從而確保良好的效果。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除心理外,生理上也需要醫護人員的關愛,與此同時,需要將患者及其家人衛生知識宣傳工作做好,確保患者合理飲食,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尤其是加強對飲食的關注,禁止食用粗糙、生硬、刺激性食物。護理期間,一旦出現再出血、黑便等病癥,需及時就診,并進行搶救。這就要求醫護人員具備較強的責任心和較高的專業技術、熟練的操作技能等,以此促進搶救成功率的提高。
在社會經濟飛速發展,人們生活質量顯著提高的同時,對醫療服務也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在護理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期間,聯用心理護理和其他護理方式,可實現及早止血,改善患者緊張、焦慮等負面情緒,從而主動配合醫護人員工作,促進配合度提高。根據實驗結果分析,觀察組負面情緒評分和生活質量評分均比對照組高(P<0.05);在止血成功率、護理滿意度和并發癥發生率方面,觀察組分別是98.00%、6.00%,對照組分別是86.00%和 20.00%,觀察組均比對照組優(P<0.05)。公悅等[13]在《上消化道出血急診內鏡下治療的心理護理體會》一文中,選擇253例上消化道出血予以急診內鏡下治療的患者為研究對象,治療前后進行心理護理,結果止血成功率高達97.23%,無患者出現并發癥,與該文研究結論一致,即心理護理聯合其他護理干預同常規護理相比更優,其有助于效果進一步提高。根據患病病情變化及負面情緒產生因素開展相應的心理疏導,可使患者保持樂觀心態,自主配合醫護人員工作,進一步提高搶救效果。
綜上所述,心理護理和其他護理方式在上消化道出血急診內鏡檢查中應用效果明顯,有助于并發癥發生率降低,促進滿意度和止血成功率提高,值得采納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