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萍
福建省南平市第一醫院神經內科,福建南平 353000
腦血管疾病在目前的臨床上較為常見,該疾病的致殘率和致死率都極高。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導致腦血管疾病患病率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1]。大部分腦血管疾病患者即使能夠生存下來,也伴有殘疾,給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同時對患者的家庭和社會而言均是一種較大的負擔[2-3]。為了提高腦血管疾病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相應的護理工作受到了極多臨床醫護人員的高度關注。該文將對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收治200例腦血管疾病患者,根據護理方式的不同進行分組。其中100例接受常規護理的患者納入常規組,另外100例接受精細化護理的患者納入精細組,圍繞精細化護理對腦血管疾病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改善作用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在該院收治的腦血管疾病患者中,隨機選取200例作為該次的研究對象,根據護理方式的不同進行分組。其中100例接受常規護理的患者納入常規組,另外100例接受精細化護理的患者納入精細組。常規組:男性56例、女性44例;年齡68~89歲,平均年齡(78.52±7.25)歲;病程 20~62 d,平均病程(41.18±10.26)d;腦梗死78例、腦出血22例。精細組:男性53例、女性47例;年齡 67~90 歲,平均年齡(79.02±7.58)歲;病程 21~63 d,平均病程(41.59±10.72)d;腦梗死 81 例、腦出血19例。對比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發病類型、病程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一步展開比較。所選取的患者均經過了該院倫理委員會的審批和同意,均為自愿接受該研究調查,且患者家屬與該院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①經過檢查被確診為腦血管疾病者;②在肢體、認知、語言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礙者;③病程不超過3個月者。
排除標準:①患有嚴重的精神疾病者;②患有嚴重的心肺功能不全者;③患有惡性腫瘤者;④患有傳染疾病者。
常規組:給予患者常規護理,包括患者資料登記、協助檢查、病情觀察、用藥護理等。
精細組:給予患者精細化護理,具體內容如下。
①進食護理:用洼田飲水試驗法判斷患者的吞咽情況,針對能自行進食患者,指導其采取端坐位,緩慢進食,細細咀嚼,少量吞咽。針對不能自行進食患者,遵醫囑采取鼻飼流質飲食。根據患者病情進行吞咽動作訓練:指導患者發a、y等音來活動口唇肌肉;進行鼓腮動作,隨后將氣體輕輕呼出;做伸舌運動,按照上下左右前后的方向進行,同時用手揉搓面部;做咀嚼動作,以最大限度進行張口、閉嘴,反復訓練5次/d;使用冰凍棉棒對患者的咽部進行輕度刺激,促進吞咽活動,提高患者進食能力。
②洗澡護理:針對臥床患者,由護士給予床上溫水擦拭,隨后撒上嬰兒爽身粉,及時更換衣褲,床上用品需常常暴曬,保持清潔干燥,減少尿布疹、濕疹的發生。針對需部分依賴的患者,待其病情穩定后,由護理人員送入浴室中,坐在椅子上沖洗,使用防滑墊,將水溫調至37~41℃,避免摔傷、受涼。
③形象護理:優化患者的外在形象,有利于促進患者戰勝疾病信心的提升。針對需極大幫助的患者,由護理人員給予口腔護理,2次/d,保持口腔干燥無異味;協助患者梳頭,對于長發者,可梳馬尾辮或麻花辮,幫助患者洗臉、洗手、剪指甲、清除指甲縫中的污垢,幫助男性患者剃胡須;對于輕度依賴患者,協助其刷牙、漱口等。
④穿衣護理:需幫助的患者,由護理人員協助并指導其進行穿脫衣服,穿衣時先穿患側再穿健側,脫衣時先脫健側再脫患側。
⑤如廁、控制大小便:臥床患者在床上使用便盆排大小便,意識障礙患者直接排大便在護理墊上,排便后,及時更換護理墊并清潔局部皮膚。針對大便失禁的患者,將食物溫度控制在39~41℃,減少攝入生冷瓜果及豆漿、牛奶易產生氣體食物,補充腸道益生菌。協助、指導患者進行肛門括約肌收縮運動,在放松狀態下收縮肛門上提,5~10個/組,5~10組/d,以此改善括約肌,控制大便。大便失禁患者需警惕肛周失禁性皮炎的發生,使用女性用陰道栓塞來塞住肛門,以防止時時溢出的糞便,每隔1 h拔開栓塞,讓糞便流出在事先鋪好的衛生紙上。使用濕紙巾對肛周皮膚進行清潔,清潔時采用輕輕點啄的動作,不可進行擦拭,避免對肛周皮膚的損傷。清潔結束,使用安爾碘對肛周皮膚進行消毒,并在患處涂抹存放1年以上的老茶油,隨后用紅外線照射患處,在老茶油未完全干時,噴上雙料喉風散,繼續用紅外線照射患處30 min,2次/d,促進皮膚愈合。針對便秘患者,指導其進食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早、午餐后2 h各順時針揉腹15 min,促進腸蠕動。針對尿失禁或尿潴留患者給予導尿管進行導尿,指導其進行提肛運動,增強尿道括約肌的控尿功能。叮囑患者多飲溫開水,進行會陰擦洗,2次/d,必要時給予膀胱沖洗,每周進行尿培養和藥敏實驗,減少尿路感染。
⑥床椅轉移護理:患者起床前需躺在床上清醒30 s,然后緩慢坐起,雙腿下垂于床沿坐30 s后,站立30 s,待其重心平穩后,由護理人員攙扶坐在床邊椅上或行走。
⑦平地行走護理:需部分幫助的患者平地行走時重心不穩,護士需將一只手臂穿過患者腋下,一只手扶住患者手臂,以防患者跌倒。針對坐輪椅的患者,需將輪椅上的安全帶綁在患者腰部,以防止患者從輪椅墜下摔傷。
⑧上下樓梯護理:指導需部分幫助的患者扶著樓梯扶手逐級上下樓梯。
⑨肢體活動鍛煉:幫助患者活動手肘、腳踝、手臂、膝關節等,進行輕微舒展和屈伸動作。用腦電生物反饋治療儀促進患側肢體肌肉收縮,2次/d,20 min/次,幫助肌力恢復。用氣壓式血液循環驅動儀預防下肢靜脈血栓形成,2 次/d,30 min/次。
①認知功能:采用簡易智力狀態檢查量表(MMSE)調查患者的認知功能情況,該量表包括定向力、記憶力、注意力和計算力、回憶能力、語言能力5個方面。最高分為30分,分值越高表明認知功能情況越好,分值≤24分則判定為認知功能障礙[4]。
表1 兩組患者在護理前后的認知功能、肢體運動能力、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評分比較[(),分]
組別精細組(n=100)常規組(n=100)t值 P值認知功能護理前 護理后4周肢體運動功能護理前 護理后4周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護理前 護理后4周20.09±1.42 20.27±1.38 0.909 0.364 26.69±1.82 24.38±1.51 9.768<0.001 32.68±5.37 32.29±5.68 0.499 0.618 68.73±7.28 40.28±5.37 31.449<0.001 50.95±7.12 51.29±6.88 0.343 0.732 73.18±6.27 57.31±5.96 18.345<0.001

表2 兩組患者在護理前后的自理能力等級分布情況比較[n(%)]
②肢體運動功能:采用Fugl-Meyer量表進行評定,分為上肢和下肢,總分分別為66分、34分,量表滿分為100分,得分越高表明肢體運動功能情況越好[5]。
③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采用ADL評分進行評定,包含10項條目,分為完全獨立、需部分幫助、需極大幫助、完全依賴4個維度,每一維度以上述順序呈5分差距遞減;其中兩項條目獨立為5分,6項條目獨立為10分,2項條目獨立為15分,總分為100分。評分越低表明依賴性越強、自主生活能力越差。自理能力等級:無需依賴:100分;輕度依賴:60~99分;中度依賴:41~59分;重度依賴:≤40 分[6]。
上述指標評定時間選擇在護理前和護理后4周。
應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其中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進行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顯示,護理前,兩組患者的各項能力評分相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評分均得到了提升,且精細組患者在護理后4周的各項評分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結果顯示,護理前,兩組患者的自理能力等級分布情況相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均得到了提升,且精細組患者在護理后4周的輕、重度依賴患者比率均顯著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腦血管疾病患者在運動、語言、認知等多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礙,導致患者活動受限,生活質量嚴重下降,甚至無法自理生活[7-8]。為了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減輕對患者家庭和社會的負擔,提高護理質量對提高腦血管疾病患者的自理生活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在該次研究中:護理后4周,精細組患者的認知功能評分 (26.69±1.82)分、肢體運動功能評分 (68.73±7.28)分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評分(73.18±6.27)分顯著高于常規組(24.38±1.51)分、(40.28±5.37)分、(57.31±5.96)分,精細組輕度依賴患者占36.00%、重度依賴患者占8.00%,明顯優于常規組的18.00%、29.00%(P<0.05)。這與張禮禮等學者[9]的研究中:觀察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評分(69.83±7.97)分高于對照組(59.67±5.87)分(P<0.05),與該研究結果一致。在精細化護理中,既重視對患者病情變化的關注,也注重對患者生活能力的訓練。吞咽動作訓練和冷刺激能很好地促進患者吞咽功能的提升,改善患者的進食狀態,有利于保證患者充足的營養水平[10]。洗澡護理能有效避免各種皮膚不良癥狀,提高患者舒適度,需注意在該護理過程中做好保暖、防滑措施,避免不良事件發生。形象護理能促使患者保持樂觀心態,幫助患者樹立治療信心,有利于病情康復。如廁和大小便控制護理,能有效提高患者對大小便的控制能力,減少大小便失禁的發生,同時也對肛周、會陰進行了清潔、消毒護理,避免局部感染的發生[11-12]。床椅轉移護理、平底行走護理以及上下樓梯護理均是對患者的一種安全性護理,腦血管疾病患者常常出現重心不穩情況,保護患者的安全非常重要。肢體活動鍛煉促進患者肌力的恢復,能有效提高其肢體運動功能,減少患者活動受限程度。
綜上所述,給予腦血管疾病患者精細化護理,能有效提升患者的認知功能、運動功能,進而促進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提升,可得到了患者家屬的高度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