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惠芳
常熟市中醫院產房,江蘇常熟 215500
產后出血屬于女性妊娠常見且多發并發癥之一,同時也是造成產婦死亡的主要因素,對產婦的健康、生命安全造成危害。同時,一旦產婦出現產后出血,容易誘發多種并發癥,如低血容量休克、急性腎衰竭等,嚴重者可能需要通過摘除子宮挽救生命[1]。據相關統計發現[2],我國每年超過1 500萬產婦因產后大出血死亡。因此,做好女性產后出血應急護理至關重要。助產士屬于產房不可或缺的角色,其護理干預工作對分娩結局、護理質量均有直接影響,提高產房助產士應對產后出血應急能力對改善分娩結局、挽救產婦生命意義重大。該文以2019年5月—2020年5月該院收治61名產婦為例,簡述產房助產士應對產后出血的應急護理對策及臨床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該次研究方便抽選該院產科收治分娩產婦61名作為研究目標,根據入院時間先后順序進行分組,對照組總計產婦30名,年齡最小為23歲,最高為38歲,平均年齡(34.5±1.7)歲;孕周短則 35周,長則 41周,平均孕周(38.1±0.3)周;其中 13名為初產婦,17名為經產婦;9名產婦合并妊娠期糖尿病,4名產婦合并妊娠期高血壓。觀察組總計產婦31名,年齡最小為22歲,最高為 38歲,平均年齡(34.3±1.6)歲;孕周短則 35周,長則42周,平均孕周(38.1±0.6)周;其中14名為初產婦,17名為經產婦;10名產婦合并妊娠期糖尿病,5名產婦合并妊娠期高血壓。該次研究納入標準[3]:①經產前超聲檢查均為單胎;②年齡范圍在22~38歲;③均自愿參與且積極配合研究。排除標準:①合并肝腎等臟器疾病產婦;②患精神方面疾病的產婦;③不愿配合研究的產婦。對比兩組產婦基礎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該實驗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許可。
對照組產婦采取常規護理,主要護理內容包括為產婦普及分娩知識、產后出血知識等信息,指導產婦掌握分娩時注意事項,安撫產婦情緒等。
觀察組產婦采取產房助產士應急護理干預,具體過程如下。
1.2.1 產前評估 助產士在孕婦分娩前應對其身體狀態和產后出血風險性進行評估,通過面對面溝通的方式了解孕婦的妊娠經驗、希望選擇的分娩方式、生理指標、凝血功能、胎兒體重、胎位等基本信息,綜合評估后判斷其產后出血風險。其中首次分娩、剖宮產后短期內再次分娩、凝血功能障礙、胎兒體重過高、胎位不正等均為高危風險指標,如孕婦表現出其中1~2種,則具有輕度風險;表現出3種及以上者則為高度風險[4-5]。針對正常和輕度風險產婦常規開展健康宣教,指導其呼吸方式、腹壓用力技巧等即可,講解產后出血的危害,提高其在分娩過程中的配合程度。針對重度風險孕婦則需重點標記,助產士需在分娩過程中予以更多的監測和防護。
1.2.2 產時預防 在產婦進入產房后應立即對其各項生理指標進行監測,包括血壓、心率、呼吸等,同時評估胎兒的具體狀態,根據宮縮強度判斷產程進展情況,并評估是否具備剖宮產指征。在護理時需注意與產婦之間的溝通,利用語言、眼神和動作安撫其緊張情緒。選擇計量型衛生護墊對產道內出血量進行評估,如出血量較大則需標注在產婦檔案中,以此作為高風險評估的參考。針對產后出血高危風險產婦助產士需開展全程跟蹤式護理,實時評估產程滯留情況,對異常變化問題進行詳細記錄,尋找發生的原因并及時處理,隨時做好側切助產或剖宮產的準備。在第二產程時助產士需隨時聽取胎心狀態,并嚴格控制分娩速度,以免分娩過快對軟產道造成損傷,并對分娩中使用側切者進行標注,同樣作為產后出血高風險評估指標。第三產程時針對高風險產婦的胎盤剝離進行重點觀察,記錄胎盤是否完整娩出,檢查軟產道內是否存在傷口,如損傷情況明顯應給予早期縫合處理,如存在嚴重損傷或大量出血時助產士需立即通知醫生進行處理。
1.2.3 產后護理 分娩后應及時告知產婦新生兒的具體狀態,并盡早安排母嬰接觸和早期吮吸。指導家屬如何正確幫助產婦按摩下腹部,提高子宮收縮程度,且在產后2 h內嚴密監測陰道出血量。針對發生產后出血的產婦,助產士應第一時間通知醫生,并協助其對出血進行控制,評估出血發生的原因,針對宮縮乏力者應盡快進行宮底按摩,促進其宮腔內凝血塊外排,并配合使用促宮縮藥物等,加強宮縮力度,促進出血點封閉[6-7]。針對活動性出血者應給予創口縫合止血,必要時可借助紗布填塞的方式加強止血效果,但需注意防止瘀血塊引發陰道炎癥。另外助產士應在發生產后出血時安撫產婦和家屬的情緒,并說明后續處理手段和預期效果,保證其心理的平穩,避免心理狀態影響內分泌功能。指導產婦合理飲食,通過攝入足夠能量補充機體消耗,也可提高凝血功能[8]。
分別記錄且對比兩組分娩結局差異情況,分析各組產婦各個產程用時間。同時記錄對比兩組產婦臨床相關指標,主要包括產后24 h出血量、48 h出血量、止血時間、住院總時間。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產婦分娩結局相較對照組更優,早產兒、新生兒窒息概率,呼吸窘迫發生率概率圍生兒死亡概率均低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分娩結局觀察對比[n(%)]
觀察組產婦分娩期間各個產程用時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兩組不同產程用時對比()

表2 兩組不同產程用時對比()
組別 第一產程(h) 第二產程(min)第三產程(min) 總產程(h)觀察組(n=31)對照組(n=30)t值 P值5.34±1.02 7.47±1.01 8.460<0.05 60.34±11.05 85.21±11.06 17.470<0.05 6.12±0.44 8.93±0.45 5.590<0.05 6.85±1.23 9.06±1.22 9.330<0.05
觀察組產婦產后24、48 h出血量均明顯少于對照組,止血時間、產婦住院總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3。
表3 兩組臨床相關指標記錄對比()

表3 兩組臨床相關指標記錄對比()
組別 產后24 h出血量(mL)產后48 h出血量(mL)止血時間(h)住院總時間(d)觀察組(n=31)對照組(n=30)t值P值130.45±11.04 265.96±11.05 25.040<0.05 229.45±20.23 341.95±20.25 22.790<0.05 3.24±0.35 5.59±0.36 8.110<0.05 6.95±1.09 9.52±1.08 9.940<0.05
產后出血屬于婦產科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也是產后威脅產婦生命安全的最主要并發癥。誘發產后出血的因素相對較多,如凝血功能障礙、剖宮產后短期再次妊娠、多胎、胎兒體重過大、羊水過多等,為此助產士應在分娩前對孕婦進行準確評估,對產后出血高風險孕婦應重點標注,在分娩過程中必須嚴密監測其產程變化,以便及時控制產后出血[9]。在產后出血發生時必須立即啟動應急預案,根據出血原因不同采取不同的處理措施,加強產婦宮縮頻率,利用按摩的方式促進產道內血液外排,必要時可對流血創口進行縫合止血。另外還需安撫產婦情緒,避免其因急性癥狀造成情緒波動,進而導致內分泌失調、凝血功能進一步弱化等情況[10-11]。
該研究結果所示,觀察組早產兒3.23%、新生兒窒息概率0.00%、呼吸窘迫發生率0.00%、圍生兒死亡0.00%,均明顯低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第一產程(5.34±1.02)h、第二產程(60.34±11.05)min 、第三產程(6.12±0.44)min、總產程(6.85±1.23)h均明顯短于對照組 (P<0.05);觀察組產婦產后24 h 出血量 (130.45±11.04)mL、48 h 出血量 (229.45±20.23)mL 均少于對照組,止血時間(3.24±0.35)h、住院總時間(6.95±1.09)d 均短于對照組(P<0.05)。 該研究結果與金鑫[12]、羅雪松等[13]研究中,采取產房助產士應急護理干預組的產婦,早產兒發生率為3.09%,新生兒窒息概率、呼吸窘迫發生率、圍生兒死亡均為0.00%,在產程方面,該組第一產程(5.27±1.32)h、第二產程(60.26±11.22)min、第 三 產程 (6.44±0.56)min、總 產 程 (6.67±1.66)h均優于常規組,應急護理干預組的產婦組的產婦產后 24 h 出血量 (132.11±11.25)mL、48 h 出血量(228.11±22.24)mL 均少于常規組, 止血時間 (3.43±0.26)h、住院總時間(6.75±1.12)d 均短于常規組的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產婦發生產后出血后通過產房助產士應急護理能夠優化分娩結局,縮短產程,減少出血量,促進產婦恢復,值得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