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素梅
內蒙古科技大學包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手術室,內蒙古包頭 014000
手術是患者恢復功能、遠離痛苦、回歸社會的重要手段之一。手術室護理質量的優劣是衡量患者是否康復的“金指標”[1]。 手術室護理實習生帶教中面臨著教學評定結果不一、帶教老師教學質量高低不等、實習單位滿意度結果差異顯著等問題。 基于此,臨床護理路徑教學的應用,可為現階段手術護理實習帶教現狀改善提供有效改善路徑,以綜合提高護生實踐能力[2]。該研究為探討手術室護理實習生帶教現狀及其改善策略,特選定該院2019 年 9 月—2020 年 1 月實習的 40 名帶教護生相關資料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應用護理醫學調研分析法,對該院實習的40 名帶教護生相關資料進行隨機對照分析,依據實習帶教中教學模式不同,將這些帶教團隊分為臨床護理路徑教學組(研究組,n=20)和常規教學組(常規組,n=20)兩組,并對兩組帶教現狀進行匯總分析。其中研究組年齡19~21 歲,平均年齡(20.00±0.01)歲;2 名為中專,18 名為大專學歷。 常規組年齡 40~22 歲,平均年齡(21.00±0.01)歲;4 名為中專,16 名為大專學歷。 兩組實習帶教護生在年齡、學歷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依據實習帶教中教學模式不同,將這些帶教團隊分為臨床路徑教學組(n=20)和常規教學組(n=20)兩組,對兩組教學效果評定、帶教老師教學質量評定、實習單位滿意度評定情況進行統計分析。
常規教學:①以“教師”為中心、偏重理論知識講授,由護生自主學習,夯實基礎醫學知識,大致了解基本學習內容,自主作答并掌握實踐知識。 ②分析實習帶教現狀,自主解決相關問題。
臨床路徑教學模式:①循證實習帶教中存在的問題并深挖問題存在的原因,最大程度地提升實習成效。 ②護理帶教現狀分析:學生因素—較低的心理素質、主動學習能力差、缺乏對理論知識和實踐學習的感性認知,無菌操作觀念淡薄、職業暴露防護能力差;帶教教師因素—帶教技巧匱乏、帶教方式欠缺、僅注重操作能力而忽略了理論、使護生只懂做而不懂得思考;缺乏責任心、指導監督力度不足、增加了護理環節的安全隱患,影響了教學質量及實習生的工作熱情。③以臨床護理模式為出發點的解決對策:以護生為中心,幫助護生盡快適應環境,消除心理壓力;具體方法輪轉手術室—帶教老師介紹—觀看《手術室護理技術》錄像—參觀手術室—對手術室環境布局和一般規則進行剖析—夯實護理工作格局;提高護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激發學習熱情,使護生積極參與到手術相關知識系統體系中;強化護生的無菌觀念,提高防護意識,在處理污染物時,佩戴手套及其他防護用品。帶教老師方面通過制定完善的帶教計劃,采取互動式帶教方法;“因人施教,循序漸進,分步指導,主動參與”;提高帶教老師的自身素質樹立榜樣的力量[3]。④核心:以小組為單位,根據某種診斷、疾病或手術而制定的一種治療護理模式,按照臨床路徑表的標準化治療護理流程,讓患者從住院到出院都按照此模式來接受治療護理[4]。 ⑤摒棄一般教學法只注重以聽講代替實踐和思考的弊病,強化護生學習的主導地位,主動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發散性思維能力、獨立思考問題能力;指導護生作出實習見聞總結并對自我進行評價和考核[5]。
①兩組帶教老師教學效果評定,包括教學目的、教學流程、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效果總分為100 分,分數越高,效果越好;②兩組帶教老師教學質量評定,包括帶教策略、帶教模式、帶教綜合水平,教學質量總分為100分,分數越高,效果越好;③比較兩組護生合格率評定。
該次研究采用SPSS 17.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 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和百分比(%)表示,行 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常規組和研究組在教學目的、教學流程、教學內容創新效果評定中數值對比分別為(78.5±2.2)分和(90.5±2.4)分、(79.0±1.2)分和(96.2±1.5)分、(73.6±3.5)分和(96.5±3.8)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 1。
表 1 兩組帶教老師教學效果評定[(),分]

表 1 兩組帶教老師教學效果評定[(),分]
組別 教學目的 教學流程 教學內容創新常規組(n=20)研究組(n=20)t 值P 值78.5±2.2 90.5±2.4 6.722 0.009 73.6±3.5 96.5±3.8 7.018 0.008 79.0±1.2 96.2±1.5 8.139 0.004
常規組和研究組在帶教策略、帶教模式、帶教綜合水平上數值對比分別為(76.9±2.5)分和(94.1±3.2)分、(78.3±3.5)分和(96.1±3.7)分、(77.8±0.3)分和(95.4±0.5)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 2。
表2 兩組帶教老師的帶教質量評定[(),分]

表2 兩組帶教老師的帶教質量評定[(),分]
組別 帶教策略 帶教模式 帶教綜合水平常規組(n=20)研究組(n=20)t 值P 值76.9±2.5 94.1±3.2 5.288 0.038 77.8±0.3 95.4±0.5 4.945 0.046 78.3±3.5 96.1±3.7 8.732 0.024
常規組和研究組在合格人數、合格率上數值對比分別為 12 和 20、合格率為 60.00%(12/20)、100.00%(20/2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 3。

表3 兩組護生合格率評定
手術室護理教學實踐中,護理帶教的問題層出不窮,且常因該類問題導致教學水平低下[6]。 以臨床護理路徑為基礎的改善策略,主要針對手術室護理環節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度改進。即以臨床護理路徑的開展,直面護理環節遭遇的相關問題,并通過統計手術臺次、滿意度調查、有無差錯疏忽及投訴、檢查衛生區等指標,完善和促進護理工作,不斷提高手術室護理質量[7]。
該研究的結果表明,研究組在教學目的、教學流程、教學內容創新效果評定、帶教策略、帶教模式、帶教綜合水平、合格人數、合格率上均優于常規組(P<0.05)。手術室護理實習生帶教中針對入科教育、人文帶教、出科考核、帶教知曉等進展全面總結[8]。分析流程化帶教期間的相關實習問題,并最大限度地采取多樣化臨床護理和教學活動、嚴格實施護理帶教老師準入制度,規范教學環節護生的實習效果與帶教老師的素質、定期審查護理帶教老師的資格;樹立表率和模范作用;以身作則從行為上、語言上及思想上嚴格要求自己、全方位地提升自身價值;重視護生崗前教育,內容包括護理服務、相關法律文件、醫院感染知識、護患溝通技巧和學習、日常行為規范;進一步提升護生表達以及溝通能力、通過言傳身教,使學生掌握溝通技巧和語言藝術[9];提升護生安全意識和法律意識、維護護患之間的合法權益;制定帶教雙向評估制度并持續改進,使護理帶教質量得到提高,達到患者認同、護生和帶教老師滿意的帶教效果。
具體措施為:通過選拔合格的帶教老師,滿足高等學歷要求,專業臨床專科護理經歷具備護師及以上職稱。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明確實習目的、任務、內容、時間、場所、考評方法等。做好實習生的崗前培訓,充分體現人性化管理、嚴格依法帶教、改變以往實習生來院后直接進入臨床實習方法。改進帶教方法、培養護生綜合能力;改變以往護生跟班不跟人的帶教方法;因人而異,因材施教以提高護生工作能力。 重視教學雙向評價,不斷提高帶教質量,保障護理安全[10]。
綜上所述,手術室護理實習生帶教中面臨教學評定結果不一、帶教老師教學質量高低不等、實習單位滿意度結果差異顯著的問題。基于此,在改善策略上通過采用臨床護理路徑教學加以解決,具有極好的適用性和推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