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立婷 宋春香 王朝興 劉文文 任恒鑫 孫長海
藥物分析學是高校藥學及藥物分析專業開設的一門重要必修專業課,目標是培養學生藥品質量第一的科學作風觀念以及嚴謹的工作態度,確立藥品的質量規律并進行分析,《藥物分析》被形象地比喻成藥學的“眼睛”,哪里有藥物哪里就有藥物分析,來保障藥品使用的安全、合理、有效①②③。
藥物分析是藥物分析及藥學專業課程中的核心課程之一,實踐與理論并重。藥物分析與藥物活動有緊密的聯系。缺乏藥物分析手段的約束,藥品就不能安全、有效、質量可控地使用。從事藥學工作者都離不開藥物分析這門學科的檢測④。在傳統教學中,理論性知識的講解,學生普遍感覺乏味、不感興趣、不好理解,不知如何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這導致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下降;在藥物分析的驗證性實驗和設計性實驗中,又感到質量標準制定、藥品質量檢驗等實踐無從下手,或細節知識的掌握不扎實⑤。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是被動的、乏味的,影響了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隨著高校教育模式的改變,如何轉變傳統教學方法和理念,培養社會需要的實用型藥學人才,成為當前藥學教育改革的討論點⑥。
當前,關于在藥物分析及藥學專業課的教學中滲透思政教育和PBL 模式的研究還不多,有報道,在《藥理學》的課堂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元素,多從尊重生命、合理安全用藥、培養學生科學的世界觀方面入手,實現知識育人與立德樹人相統一。具體到《藥物分析學》這門課程,PBL 新模式與“課程思政”教學相結合研究的報道很少。藥品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藥品質量關系的人身安全,甚至生命安全。藥品從研發到進入使用各個環節,都需要用藥物分析學的方法和檢測檢測對其質量進行保障,藥物分析這門學科貫穿藥品的始終,是確保藥物合格能被使用的科學,這也體現了藥物分析學科在藥學教育中的必要性⑦。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是以問題驅動教學法,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圍繞問題尋求解決方案的一種學習方法。鍛煉學生自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進而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以及在實踐中人際溝通協調能力,激起學生的求知欲,并活躍其思維⑧。“課程思政”是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藥學及藥物分析相關專業的畢業生進入藥品領域工作,不僅需要熟練的藥學知識和技能,也要具有嚴謹的工作作風,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這種技能、作風、道德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應該貫徹在藥學及藥物分析專業的教學中。因此,將PBL 和思政教育納入藥物分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⑨。
藥物分析學是藥學及藥物分析專業的主要專業課程之一,是研究和發展藥品質量規律變化的一門科學,實踐與理論緊密結合,教學中要形成“方法、藥物、質量標準”三位一體的思維設計,注重學生全面知識學習的培養。將PBL 模式和思政元素引入到《藥物分析》課程中,從學科的理論和實踐教學入手,引導學習積極主動學習,思考知識點,提出問題,老師進行回答,實現教師知識傳授和學生正確的價值觀統一,培養學生全面的藥品質量控制的觀念⑩。以德為本,正確客觀地對待藥品的質量問題,嚴格按照《中國藥典》執行,藥物分析學科的學習內容是針對藥典中的知識,根本任務就是制訂藥品質量標準,并進行檢驗分析。對待藥品,關乎著人的健康和生命,需要學生的工作態度是嚴肅而認真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法規意識和責任感。每一個細節要準確無疏漏。藥物分析作為一門方法學科,它是發展著、前進著的,對于傳統的知識點,我們要取其精華來引導學生的學習。因此,筆者認為藥物分析教學中PBL 和“課程思政”的融入是很有必要的。
注釋:
①潘小姣,王勤.《藥物分析》教學改革的經驗總結[J].中國當代醫藥,2014,21(5):126- 127
②馮學花.藥物分析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廣東化工,2011,38(8):185
③付春梅,錢廣生,趙媛媛,等.藥學專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融合[J].藥學教育,2018,34(04):10- 12
④王慧芳.新時代高校“課程思政”改革背景下教材體系建設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8(34):158- 159
⑤謝晗進,李鑫,江雯.新時代高校教師的專業課程思政化評價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9(23):51- 53
⑥劉言娟,李振,楊文強,等.藥物分析課程學習評價改革探究[J].藥學研究,2019,38(05):299- 302
⑦黃小蕾.藥學專業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探析[J].衛生職業教育,2019,37(03):14- 15
⑧蔡小軍,向錚,鄭曉詠.《藥物分析》課程教學改革與創新的初步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3,(24):159- 160
⑨張天虹,李清,陳曉輝.“藥物分析”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改革[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35):30- 32
⑩馬寧,徐芳,王建芬,等.PBL 教學法在藥物分析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中國醫藥導報,2010,7(31):109-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