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安波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理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如何落實習總書記“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這一要求,需要教師主動轉變思路,開啟“課程思政”建設,促進包括通識課、專業課在內的各類課程與思政教育有機融合,挖掘和充實各類課程的思政教育資源,重點需要改變目前專業課程存在的重教學、輕育人情況,才能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落實在每一堂課程。就《教育學》這門課程而言,《教育學》是高校師范教育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也是非師范類專業教師方向類的一門專業選修課程,它是研究教育現象揭示教育規律的一門科學,按《教育學》教學大綱規定《教育學》育人的目標是為了幫助學生掌握教育教學的基本技能和技巧,為將來做好教育教學工作做好必要的準備。課程的具體育人目標為: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熟練掌握《教育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識,為正確認識和理解我國的各項教育方針政策提供理論知識基礎;使學生正確理解教師職業,熱愛教師職業,為成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而努力學習;使學生能夠具備中小學教師的基本素質與能力,能夠獨立地完成相應本學科的教學活動。但在當前的教學實踐中,《教育學》育人目標實現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教育學》課程任課教師的座談會、課程教學集體備課會、青年教師課堂教學比賽等活動中發現,部分教師課程思政意識淡薄,在課程目標設計中,只有認知目標的設計,淡化了思想情感目標的設計與思考;在學生成績考察中把分數作為唯一的評價指標,雖然分數也由平時作業+ 期中考查+ 課堂考勤+ 期末考試四部分組成,但缺乏專門考察學生對該門課程的學生的動機、態度等的考察指標,考試的內容主要屬于知識性內容為主,缺乏對學生思想性內容的考查,導致學生被動地應付考試而學習的現象較突出。
教學中把主要精力放在系統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基本原理講授上,雖然基本理論的學習固然是《教育學》課程教學的重要內容,但不是教學的全部,當前絕大多數地州院校都在進行從學術性向應用型的轉軌,普遍突出課程教學中實踐環節的重要作用,如:在教育部對地方高校應用型高校轉型考評指標體系中明確規定,人文學科課程的教學中,實踐環節應占總課時量的30%以上,但在實際教學中,由于多數地州院校缺乏附屬中學或附屬小學、人才培養方案的不完善、雙師型教師比例低等原因,《教育學》課程教學中實踐環節所占的比例15%左右。導致學生缺乏對教育、教師、學生缺乏感性認知體驗,調查發現學生學習《教育學》課程時除極少數學生有課外家教的經歷,絕大多數學生對教育職業、教師專業、學生特點缺乏應有的認識,這嚴重影響學生樹立科學的教育觀、教師觀、學生觀的形成與發展。
對部分畢業生跟蹤調查發現用人單位對的師范專業的學生評價認為,與過去比較,當前畢業生明顯存在專業思想不牢固、教師素養較低的情況;畢業生考上教師崗位卻不知道怎么上課,很多用人單位每年新進的教師第一件事就是教學崗前培訓。究其原因是近年來師范類學生畢業后專業與職業匹配度低(學前教育除外),中學、小學相關專業畢業后能從事教育有關行業就業的不到50%,很多學生認為學習《教育學》等師范類的課程沒有為他們就業提供實質的幫助,因此學習的動機不強,興趣不高。教學中學生被動應付作業、應付考試的現象較突出,難于樹立對教育、教師、學生良好的情緒與情感。
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積極推進《教育學》課程
教師的育人使命教育,通過專家講座、教研活動、集體備課等途徑,強化教師對本學科、本專業內在價值、社會價值的認識,增強其課程思政的使命感認同感。
2019年教育部教材局《關于舉辦教育部第十、十一期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任課教師示范培訓班的通知》(教材局2019.12 號)把《教育學原理》教材列入20 種馬工重點教材使用名錄,并要求各高校對任課教師全員實現“先培訓后上崗,不培訓不上崗”的工作任務,通過中央和省級培訓,通過線上線下培訓結合的方式,確實提高教師的課程思政意識和挖掘教材思政元素的能力水平,全面提升《教育學》課程的思政水平。可見《教育學》課程的思政作用已經上升為政治意識和中央層面部署與要求。《教育學》課程應在課程思政實施中應承擔更重要的責任,這對于一線教師的素質要求有了更高的要求與期望。
課堂教學永遠是課程實現育人目標的主陣地,創立多模塊化的教學內容體系,更新教學組織形式與教學方法,以解決課程資源的整合問題。要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就應樹立系統思維,通過雨課堂、翻轉課堂、慕課等現代教學手段,豐富課堂教學方法,突出思政元素,強調主體體驗與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1.讓學生每個學期至少閱讀一本關于《教育學》的專業書籍,訪談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學》課程的教學前應結合本專業開展的晨讀晨練、課外讀書興趣活動、第二課堂等形式,安排學生廣泛閱讀《教育學》方面的書籍,并且通過讀書交流會或口頭報告讀書心得, 讓學生重視讀書的過程, 并且帶著自己的思考進行閱讀。通過閱讀活動積累學生對《教育學》知識面,拓展學生對中外教育家的思想與理論認識,提高學生教育素養。
在《教育學》課程的教學前安排學生利用假期訪談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并填寫訪談記錄表和訪談體會。通過訪談加深學生對教育行業的感性認知和對榜樣人物的尊敬與崇拜的情感意識。
2.課堂教學中重視課程思政的專題討論活動。如在“教師與學生”的內容時討論專題可以“怎樣成為一名幸福的老師”“怎樣給學生傳遞幸福, 讓學生成為一名真正的人”;在講授德育論時專題討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原則與方法”;在講授教學評價時專題討論“如何對學生的思想態度進行評價”等。通過專題課堂討論確實提高了學生對一些重大的思想意識方面明辨是非的能力。此外通過小組合作、角色扮演等形式將某一種《教育學》的原理通過戲劇化的形式呈現出來,這樣能夠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能夠讓學生心理上受到教育和情感的熏陶。
3.轉變課堂教學質量的評價指揮棒問題。改變過去評價教師即“五唯”標準——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問題。把課程思政的元素納入考評范疇,真正讓每一位教師成為思政教育的重要成員,讓“三全育人”的目標任務落實到每一位教育者的身上。組建包括教育學專業教師、學科教學論教師、輔導員、中小學學科教學指導教師以及學生代表在內的多方人員組成的課程團隊。教育學專業教師主要負責教育學理論部分教授;學科教學論教師和中小學學科教學指導教師負責指導學生深入中小學進行課程見習;輔導員負責學生課程學習、見習的組織、督促、檢查;學生代表參與教學改革方案研討與制定,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評價方法的改革提出意見與建議,并收集學生對課程實施的反饋信息。
4.豐富課堂教學手段,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新課程改革的一個核心教學理念就是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理念,借助雨課堂、翻轉課堂、慕課等現代教學手段,充分發揮現代化信息手段的優勢,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形式,打造課堂“金課”以滿足學生對課堂活動的參與性、主動性、主體性的需要,體現以人為本的現代課堂教學理念。
(1)深入學習國家關于師范類專業學生就業制度改革,進一步明確學習《教育學》的目的與意義。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大計,師范教育為本,近年來國家加大了對師范教育的支持力度,確實為培養“四有”好老師的目標而努力,從師范生的招生政策、就業渠道的拓寬,教師資格證的考試等方面都做出較大的改革。
(2)國家將進一步擴大免費師范生招生的力度,解決師范生就業后顧之憂。為了解決中西部老少邊窮地區義務教育階段教師數量不足,結構不合理等問題,國家于2007年首先在教育部直屬的六所師范大學實施免費師范教育,2013年新增省部共建師范院校江西師范大學,2015年新增福建師范大學為免費師范生培養高校,2018年教育部等五部門《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8- 2022年)》提出要逐步改進完善師范生免費教育政策。免費師范的最大特點不在于免費性,而在于規定學生畢業時全部通過雙向選擇落實教師工作崗位。使師范生入學時就明確自己的就業方向就是當老師,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師范類學科(如《教育學》《心理學》)積極性、主動性、針對性。大大提升學生《教育學》等課程的學習動機與學習的興趣。
(3)國家將進一步完善“特崗教師”制度,拓展師范生就業通道。2006年教育部財政部人事部中央編辦頒布《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實施方案》,規定招聘畢業生到西部地區“兩基”攻堅縣以下農村學校任教,聘期為3年,所需資金主要由中央財政承擔。在招聘考試中《教育學》《教育心理學》占20%。特崗教師制度一方面擴大了師范類學生的就業面,特崗制度實施13年來云南已有8 萬多的畢業生得于成功就業,大大緩解師范類專業學生的就業壓力,另一方面,考試的內容強調了《教育學》等有關知識的考核,提升了師范類課程重要性的認識。
(4)完善教師資格證考試制度,提高教師職業專業化要求,凸顯《教育學》的實踐價值。2011年起國家逐步實行教師資格證國考制度改革,變傳統的“省考”為“國考”。“國考”改革后教師資格證考試的內容增加了教育實踐環節的考核,改變教師資格證考試只考《教育學》與教育心理學理論知識傳統,擴大為綜合素質+ 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 學科教育知識與能力,明確應考人員的教育實踐能力的要求。實施國考后,教師資格證考試通過率僅為27.5%,通過率降低將大大提升了教師資格證的含金量,為提高教師職業專業化要求把好入門關。
總之,《教育學》育人目標的實現是一個系統工程,它既需要國家對整個師范教育支持相關政策措施的落實,又需要一線教師自覺增強課程的思政意識,深入挖掘課程內容的思政元素,努力提高學生對《教育學》課程的學習興趣,才能真正實現“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