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路曦,陳燕芳
(安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安徽蕪湖,241000)
心理彈性又稱心理韌性或者心理復原力,是人在面臨困難時的抵抗能力和陷入困境后的恢復力的合稱。[1]近年來,由于部分幼兒教師面對工作、環境等壓力時,缺乏科學有效的自我調整方法,將不良情緒作用于幼兒,引發了一些極端事件。這些極端事件讓社會對幼兒教師產生了一些負面評價,而負面評價又不利于完善幼兒教師工作的外界支持系統。外部系統不支持會對幼兒教師產生消極影響,導致教師工作情緒低落、工作積極性降低以及幼兒保教活動無法正常開展。負面的工作氛圍不僅影響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還會對幼兒園的辦園質量與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產生不利影響。研究表明,心理彈性水平高的幼兒教師具有培養幼兒心理彈性的能力,且能夠積極應對幼兒教育實踐中的應激事件,他們在逆境面前更加自律且控制力更好,這對學前教育實踐的開展與發展有實質的促進作用。[2-4]
由于幼兒教師職業的全面性、長期性和復雜性等特點,幼兒教師經常面對相對高壓的環境。研究顯示,92%的幼兒教師認為工作“很累”,幼兒教師壓力整體處于中上等水平,總體生存狀態欠佳。[5-6]幼兒教師心理彈性與職業倦怠呈負相關,心理彈性差負向影響幼兒教師的工作能力與自我效能感。[7]幼兒教師既需要進行幼兒園教學工作、專業進修,又需要開展家園共育工作等,在承受多重壓力的情況下,容易出現職業幸福感缺乏、職業焦慮等問題,影響其專業成長。面對逆境時,一部分幼兒教師能夠及時調整心態、安撫自己繼續工作,而另一部分幼兒教師卻不能及時將壓力轉換為前進的動力,長久積壓,容易患上心理疾病。因此,壓力具有消極影響幼兒教師專業發展的可能性,而幼兒教師心理調節能力與壓力問題的解決息息相關。[8]由此可知,心理彈性水平會直接影響幼兒教師的專業發展。
社會因素是影響幼兒教師心理彈性的外界因素,社會因素主要通過社會支持系統和幼兒園環境兩個方面對幼兒教師心理彈性產生作用。其一,在社會支持系統中教育政策、福利待遇、人際信任、領導支持等因素對幼兒教師心理彈性有重要影響。學前教育政策中資源分配的不均衡會影響幼兒教師的專業發展,對幼兒教師的職業信念和心理彈性水平產生消極影響。據調查,幼兒教師的工資待遇較低,部分教師對此現狀滿意度低,認為分配不均衡、不公平。[9]社會經濟地位低、對于工資水平的不滿情緒影響幼兒教師的心理彈性,致其歸屬感缺乏,因此幼兒教師的離職意向和人員流失率較高。領導和同事的信任與支持、幼兒家長的信任與幫助有利于幼兒教師心理彈性水平的提升,反之,缺乏同事、領導等人的支持與信任會對幼兒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和期望值產生消極影響。[10]其二,研究表明,幼兒園的園所性質、班級規模和幼兒人數不同,幼兒教師心理彈性水平有顯著差異。[11]公辦園教師的心理彈性水平比民辦園教師低,公辦園的幼兒家長對幼兒教師的期望可能更高,公辦園教師在面對科研工作、上級檢查和職稱評估時壓力和困難更多,多重工作壓力下,其心理彈性水平會隨之降低。此外,幼兒教師所面對的群體是活潑好動、精力充沛的幼兒,他們需要消耗更多的精力,因而幼兒教師主教的班級規模大、人數多、管理起來復雜,就容易降低幼兒教師的成就動機和幸福感,負向影響幼兒教師的心理彈性。
家庭對幼兒教師的心理彈性起著基礎性的作用,此方面的支持與理解影響幼兒教師的發展水平。一方面,父母的教育水平、夫妻關系和心理健康狀況影響幼兒教師的心理彈性。和諧親密的家庭關系和家庭環境能夠調節幼兒教師的情緒水平,提高其心理彈性水平。[12]席居哲、桑標等人認為穩定的家庭狀況是幼兒教師心理彈性的保護性因素。[13]父母教養水平高、性格良好以及心理較為健康,極少在幼兒教師面前呈現暴力情緒和事件,能夠正向影響幼兒教師的情緒調節能力。然而,部分幼兒教師的父母忽視子女的就職意愿,認為這個職業沒有價值且不能提高經濟地位,對幼兒教師產生的心理問題無法共情或不予理解,這在無形中會加重幼兒教師的心理負擔。另一方面,研究表明,婚姻狀況是影響幼兒教師心理彈性的重要因素。[3]已婚的幼兒教師在夫妻關系良好的狀態下,可以獲得更多來自伴侶的情感支持。因此,家庭凝聚力越高、支持力度越大,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獲得感與滿足感越高,也能夠越積極地迎接壓力與困境,心理彈性也就越高。
幼兒教師的個體人格、個人能力、自我效能感以及應對方式是影響其心理彈性的自身因素。首先,研究表明,開放性、嚴謹性和宜人性等人格因素對心理彈性具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幼兒教師這三方面因素的得分越高,心理彈性水平越高。[7]其次,社交能力是影響人際關系的內部因素,對心理彈性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社交能力薄弱的幼兒教師往往容易產生社交壓力和消極交往情緒,而具備良好社交能力的幼兒教師能夠得到周邊人的信任與支持,且易獲得積極的情緒體驗,有助于其從日常壓力中有效恢復。工作能力水平高的幼兒教師具備多方面的問題解決策略,能夠直面困境和壓力情境,對自己的工作與生活有信心且情緒樂觀。相反,工作能力低的幼兒教師職業承諾感較低,容易形成消極的情緒體驗,這會影響其心理調控能力。[14-15]再次,幼兒教師的自我效能感是其保持心理韌性的內在體驗,是對自己能夠完成保教研任務的自信程度,較好的自我效能感能夠減少幼兒教師對應激性事件的消極評價。[11]當前,部分幼兒教師教研活動低效,不利于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與提升,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師的自我效能感、成就動機以及自信心等,同時也對心理彈性有消極影響。最后,個人應對方式是可塑性的內部影響因素,積極應對與幼兒教師的心理彈性呈正相關,多維的應對策略能夠使幼兒教師適應高壓的工作環境。
一方面,有關部門應該適度政策傾斜,宏觀調節資源,為幼兒教師提供多種學習渠道和培訓的機會,提高幼兒教師的整體素質水平和工作能力,以便其能夠與時俱進,以適應社會、教育需要。同時,增加對幼兒教師的工資投入,提高幼兒教師的薪資待遇水平,給幼兒教師充分的物質保障,緩解其因經濟問題帶來的生活壓力,減輕其后顧之憂。這樣,既能提高幼兒教師的社會經濟地位,又有利于學前教育師資隊伍的穩定發展。另一方面,社會需要積極營造支持環境,增強幼兒教師的歸屬感。當前科技發達、信息傳播速度快,媒體方面應該多宣傳幼兒教師為學前教育事業而做出的諸多努力,而非向社會大眾大量輸出負面新聞,為幼兒教師減輕社會心理壓力。與此同時,應為幼兒教師營造良好的人際氛圍,幫助其獲得家人、幼兒家長和領導的信任與支持,使幼兒教師感受到情感等方面的支持,以此提高心理彈性水平。
首先,幼兒園要結合具體文件要求和實際情況控制好園所規模,合理的班級設置便于管理,有利于提高幼兒教師的心理彈性水平。班級的幼兒人數不宜過多,幼兒園應按照《幼兒園工作規程》的要求,對小、中、大班幼兒人數進行有效控制。其次,幼兒園要根據幼兒教師的個性特征、行為規范以及教學要求打造更加人性化的幼兒園工作環境,讓幼兒教師能夠在教學中感受到幼兒園的良好氛圍。幼兒園要幫助幼兒教師建立良好親密的同事關系,及時調節與緩解幼兒教師緊張的人際關系。園領導應關注本園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一對一談心的頻率,了解本園教師在工作、學習中遇到的困惑,為其提供心理援助,營造互幫互助的氛圍。有條件的幼兒園可以開展多種休閑娛樂活動和開設心理咨詢室,緩解幼兒教師工作上的心理壓力。
家庭方面的策略可從未婚與已婚家庭兩方面入手。其一,未婚幼兒教師家庭的支持對幼兒教師的心理彈性發展至關重要。家人應當了解子女的職業興趣和學前教育專業,積極關注和傾聽他們的職業意愿,尊重和支持幼兒教師從事幼教這一職業抉擇。家人要及時詢問幼兒教師工作中遇到的困惑,為其提供有效的問題解決方式和心理彈性策略。生活中,家人要以身作則樹立榜樣,遇到問題迎難而上、不氣餒,同時減少消極和暴力情境的呈現,為幼兒教師營造積極的心理氛圍。其二,已婚幼兒教師需處理好夫妻關系、子女關系,遇到困難情境時應多溝通交流、相互理解、共同扶持。同時,夫妻雙方要肯定對方的工作價值、社會經濟地位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增強幼兒教師的自我效能感。
首先,幼兒教師要塑造積極的人格特質,嘗試用開放和欣賞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人,工作和生活中要樂于幫助和信任他人,同時對困境保持積極態度,解決問題時有條理且嚴謹。其次,提升專業素養是核心,幼兒教師要多觀摩專家學者的優質幼兒保教課程,提高專業能力。幼兒教師要主動向優秀幼教人交流請教,獲取有效的問題解決和情緒調節方式,以此提高心理彈性水平。工作出現棘手問題時,幼兒教師要堅定師德信仰和保持良好的師德作風,謹言慎行并以身作則,提升自身道德素質。再次,豐富知識儲備是基礎。幼兒教師要積極參加幼兒園安排的培訓活動,拓寬眼界,有效利用各種媒介學習通識性知識,不斷獲取心理學、社會學等知識,以提高自己的心理彈性水平。最后,正確歸因與應對是關鍵。一方面,幼兒教師切忌將問題歸因到自己能力欠缺,拒絕將小問題無限放大、細致剖析,增強自我效能感。另一方面,遇到困難時幼兒教師要積極應對,主動尋求領導、同事、家人和朋友們的幫助與支持。除此之外,幼兒教師要加強體育鍛煉,以轉移注意力,每天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學會自己調節、釋放不良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