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慶鑫,王青春
(營口職業技術學院,遼寧 營口 115002)
中高職貫通培養作為一種辦學模式,是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既為中職院校學生提供更多、更高層次的受教育機會,有利于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和服務能力,又能鞏固和提高本地就業率,滿足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1]。因此,探索遼寧省營口市中高職分段貫通培養模式,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具有積極促進作用。目前,中高職貫通培養主要存在五年一貫制、單獨考試招生、中高職分段貫通三種模式,只有理清這三種模式與中高職發展的相互關系,才能為營口市中高職院校共同發展提出最佳對策。
營口市教育系統經職業院校結構布局調整后,現有:中職院校11 所,全日制在校生約14 000 余人;高職院校2 所(市屬高職院校1 所、省屬高職院校1 所),全日制在校生約20 000 人,其中市屬高職全日制在校生10 000 余人;應用型本科院校1 所,全日制在校生5 700 余人。營口市中職、高職、應用本科學生數量所占比例分別為35%、51%、14%,基本形成了各層次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局面。
統計表明,近年來營口市中職院校每年招生大約5 000 人左右,其生源主要來自營口市本地,本市與外市生源比例約為5:1;畢業生就業人數約4 000人,營口市本地就業人數約占畢業生總數50%;營口市中職升學人數約1600 人,占畢業生總人數40%,升學主要集中在學前教育、計算機、美術、旅游管理、機電等專業。
營口職業技術學院作為營口市唯一的市屬高職院校,目前全日制在校生約10 000 人,外地生源占整體生源90%以上,近年來畢業生就業人數約2 200余人,就業率保持在94%左右,在營口市就業人數占畢業生總數40%左右。隨著營口市委市政府越來越重視職業教育,市屬高職辦學條件得到徹底改善,社會影響力和認可度不斷提升,招生范圍擴大到16個省市自治區,單獨招生報名人數四年間增加了14倍,錄取率提高了近7 個百分點,報到率達94.8%,招生“入口旺”局面基本形成。
從營口市屬中職院校在校生及招生情況來看,其升學人數占畢業生總數40%。這一方面反映中職院校學生對提升自身學歷層次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反映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整體水平要求的不斷提升[2]。通過調研發現,營口市中職院校在專業設置上,主要開設土木水利、加工制造、信息技術、醫藥衛生、財經商貿、旅游服務等14 個專業大類。營口市屬高職院校按照營口市中職院校結構布局調整的總體要求,已重構專業布局,重點建設裝備制造、建筑工程、師范教育、現代服務、信息技術、衛生健康等六大專業集群。兩者專業設置吻合度高,為中高職分段貫通培養奠定良好的基礎。
從滿足人民群眾優質教育需求、提升職業教育整體發展水平、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來看,推進中高職分段貫通培養,是實施單獨考試招生模式、五年一貫制模式的有力補充。一是基于地方經濟發展實際和學生自身素質提升意愿,探索實施多路徑的中高職貫通培養模式,符合當前營口市職業教育發展現狀,能將職業教育由終結性教育轉變為階段性、多樣化選擇的教育。二是通過中高職分段貫通培養,能充分發揮中職教育的基礎性作用和高職教育在優化作用,對于提升中職院校發展水平、推進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3]。三是對于培養穩定的產業工人隊伍,解決省內、市內技術技能人才流失和不足問題,具有戰略意義。
目前,營口市屬中高職院校貫通培養模式主要采取的是單獨考試招生模式和五年一貫制培養模式。五年一貫制培養模式在市屬高職院校中已形成比較成熟的模式,招收的是初中畢業生,由市屬高職院校承擔中高職一體教育教學任務,學生在學校先后經過三年中職教育后,轉段為二年的高職教育,完成學校規定學業后獲得相應的學歷證書,其實質是校內貫通培養。單獨招生模式,招收符合條件的高中畢業生和中職畢業生,經過三年高職教育,完成規定學業后獲得相應的學歷證書。營口市屬高職院校于2016 年開始單獨考試招生,如今已經發展成為招生的主要方式,但受招生計劃、社會傳統觀念對高職認識的偏差等諸多因素影響,招收中職畢業生數量要明顯低于高中畢業生。
這兩種模式優勢、弊端在于:通過單獨考試招生模式錄取的學生在學習、實踐能力方面要優于五年一貫制學生,但學制較長,影響學生報考的積極性;五年一貫制學生從初中階段直接進入高職院校,接受中高職一體教育,學制相對較短,但普遍存在學生年齡偏小、學習自律性和學習動力相對不足、教育管理難度大等問題[4]。
分段貫通培養模式,即初中畢業生在中職院校學習后,獲得中專文憑,其后轉入高職院校再進行提升學習,取得大專文憑,在學習期間考取相關職業技能證書,其實質是校際貫通培養。這種分段貫通培養模式,能促進中職教育從單位就業向就業、升學雙向發展,滿足學生系統培養、多樣成才需求。同時,通過中高職分段貫通培養體制機制建設,可以避免中高職教學內容重復建設、脫節或斷層等問題,以及縮短傳統升學模式的學習年限,解決五年一貫制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教育管理任務重等問題。目前,營口市中高職院校間尚未開展“3+2”分段貫通培養模式,但已有6 所營口中職院校與省內其他高職院校開展此種培養模式,其專業主要涵蓋加工制造、信息技術、旅游服務、農林牧漁4 個專業大類,其中3 個專業大類,營口市屬高職院校均有涉及。通過調研了解到,已開展分段貫通培養的5所中職院校希望與高職院校聯合開展分段貫通培養,1 所中職院校更希望直接與本科院校合作。
營口市職業教育雖然在層次結構上定位較清晰、合理,但從完善人才多樣化成長渠道來看,中高職院校、應用本科院校的合力作用發揮不夠,分段貫通培養的路徑尚未完全打通。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營口市為深化高中等教育改革,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提高辦學效益和質量,出臺了《中等職業學校布局結構調整的實施方案》,對中等職業學校布局結構進行調整,不斷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但在探索既符合營口市情又符合中高職分段貫通培養模式的政策上,還應進一步加強統籌規劃,積極爭取上級支持,并出臺相關扶持政策[5]。長期以來,市屬高職院校五年一貫制的轉段人數仍被列入其當年招生計劃之中,受其限制,市屬高職院校為確保自身辦學規模不受影響,很難再拿出額外招生計劃與中職院校聯合開展分段貫通培養,滿足不了中職院校學生升學的需求。此外,優化教育支出結構。新增教育經費要向職業教育傾斜,其標準和具體舉措還需在工作中不斷加以完善并落實。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在完善技術技能人才保證政策上,對提高技術技能人才待遇水平提出明確要求。但受以往觀念影響,社會對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缺乏足夠的認識,對兩者具有同等重要地位重視不足,在很大程度上認為職業教育錄取學生層次較低、水平較差。尤其是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在招聘上執行歧視政策,將一些崗位招聘門檻設置為本科及以上學歷。這種局面難以在短期內得到根本性扭轉。“教育非等值”“學歷即身份”“普通教育優于職業教育”“本科院校優于中高職院校”等社會偏見思想直接降低了對中高職院校的認可度,考生及家長選擇職業教育基本上是“迫于無奈”的選擇。
近年來,營口市中等職籽院校整體規模保持在14 000 名學生,但整體面臨生源日益減少、招生愈發困難的挑戰。大部分中職院校愿意與高職院校開展分段貫通培養,主要希望通過這種模式增加對中考考生和家長的吸引力[6],緩解生源不足所帶來的辦學壓力。市屬高職也愿意在五年一貫制、單獨考試招生模式的基礎上,與中職院校開展分段貫通培養,以此作為生源儲備,穩固和擴大辦學規模。市屬應用本科目前仍采取高考統招模式招收高中畢業生,尚未開展高職與應用本科的貫通培養。從動因來分析,中高職院校開展分段貫通培養普遍關注招生和辦學規模,而對兩校或多校之間合作協調機制建設、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課程一體化設計、教師隊伍建設、實訓基地等資源配備,特別是在如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相關問題則缺乏有效、深入的探索和實踐。應用本科院校則更多認為其不屬于職業教育范疇,招收職業院校畢業生通道尚未打通[7-8]。
通過上述分析,營口市中高職院校分段貫通培養難以有效實施,既有機制障礙和社會傳統觀念不利影響,也有中高職院校間各自為戰、合力發揮不夠的問題。如何推進營口市中高職院校分段貫通培養開展,培養對接產業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不斷提高對本地的貢獻度,是建設營口市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一項重要課題。結合營口市職業教育發展實際,提出以下對策。
《營口市與錦州市協同發展協議要點》在推進營口與盤錦兩市職業教育聯動發展中,明確提出“支持兩市中等職業學校與兩地高職院校聯合開展專業相關優勢‘3+2’分段式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是鑒于營口市部分中職院校與錦州市部分高職院校開展分段貫通培養模式的實踐基礎上,提出兩市協同發展要點任務,這為營口市開展中高職院校開展分段貫通培養提供了現實依據和“復制”模板,但對如何建立起有效的協調機制缺少深入研究,因此,推動中高職分段貫通培養有效開展,首先應加強組織保障,由市政府統籌、引導,加大支持力度,出臺相應扶持政策;營口市教育局和營口市中高職院校密切合作[9],成立專項工作領導小組,推進職業教育集團化建設,建立政、校之間長期有效的交流合作機制。針對營口市中高職院校專業特點,圍繞《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所提出的“在學前教育、護理、養老服務、健康服務、現代服務業等領域”開展試點建設,加強過程管理和實踐研究,解決從中職、專科到本科的層次性、系統性和貫通性的培養體系問題,推動職業教育多樣化、多形式發展,增加職業教育社會吸引力和影響力,滿足各層次技術技能人才教育需求。
推進營口市中高職分段貫通培養,不是將中高職院校教育實行簡單化、機械化的“物理整合”,而要保證以人才培養為中心的各項工作水平不斷提高,實現培養質量的“化學反應”。這就需要從營口市產業轉型升級和職業教育現代化全局出發,在企業行業、中高職院校間開展廣泛而深入的調查研究,充分了解市場和各院校實際所需,根據中高職院校專業設置具體情況,重點從專業設置相對穩定、具有一定優勢,且長期保持較高社會需求量的專業入手開展試點[10],適度增加中高職分段貫通培養招生計劃,按照國家專業教學、課程、頂崗實習、實訓條件建設等標準和“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等要求,突出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在人才培養模式和目標、學生管理、課程建設、教材使用、實習實訓基地和信息化資源建設等方面進行合作設計[10],打破中高職院校在教育、管理等方面各自為戰的壁壘,促進人才培養質量在中高職院校合作的基礎上得到進一步提高和深化。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是推進中高職分段貫通培養的重要保障之一。通過政府統籌,在營口市中高職分段貫通培養工作領導小組的具體組織協調下,強化校級之間師資隊伍交流與合作,采用引進、培育、培養相結合的方式,強化教職工對中高職分段貫通培養的深刻理解與精準把握,通過校際間聯合開展課程建設與改革、教材選用與開發、學生管理與服務、專業技能訓練與提升等探索和實踐,及時總結經驗、推廣成果,不斷提高教職工的教育教學水平和管理服務能力,滿足分段貫通培養學生的教育教學和管理服務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