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紅,陳 瑩
(蘇州大學第二實驗學校,江蘇蘇州,215000)
高爾基說:“勞動是世界上一切歡樂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新時代提倡幸福是勞動創造出來的,不勞動無以為人,強調人實現全面發展要手腦結合,知行合一。因此,勞動教育在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中有著重要的價值和作用。
2015年,教育部等三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提出“要抓好勞動教育,必須落實到相關課程,將國家規定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通用技術課程作為實施勞動教育的重要渠道,開足開好”。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中也強調:“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
勞動教育是“五育”中與現實世界直接聯系的教育,是培養學生勞動觀念、勞動技能、勞動創新以及勞動實踐的重要途徑。小學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對主動參與勞動、親身體驗勞動非常感興趣。而且,勞動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勞動觀念、勞動品質、勞動技能。所以,教師要真正做到將勞動教育科學地與德、智、體、美有機結合起來,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何為全面發展?馬克思說:“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質。”人的本質就是建立在社會勞動關系的基礎上各種關系的總和,因此,學校的勞動教育必須和學生個體勞動緊密結合。只有通過多元化的勞動形式和豐富的勞動實踐,學校勞動教育才能真正讓學生體會到生命的價值和意義,進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學生在勞動過程中和大自然零距離接觸,通過親身體驗,在身體上和心靈上獲得不一樣的感受。學生參加勞動,更重要的是初步發展生理素質、思維方式、心理素質、行為方式及興趣、愛好、性格、氣質等個性,在勞動實踐中學會與自然、自身、社會全面互動、交融,為實現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實踐基礎。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一個人的和諧全面發展,富有教養、精神豐富、道德純潔——所有這一切,只有當他不僅在德智體美素養上,而且在勞動素養、勞動創造素養上達到較高階段時才能做到”。這一觀點深刻地詮釋了勞動教育是人的全面發展的起點、過程和歸宿,在人的全面發展中影響深遠。這也是學校勞動教育的價值和意義所在。相較于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更加具備系統性、科學性、嚴密性。學校開設勞動課程,能讓學生深刻感受到新時代背景下勞動被賦予的新的生命力。所以,雖然勞動還停留在簡單的生產勞動、勞動技能方面,但勞動教育依然是素質教育和文化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勞動觀、審美觀以及創新觀念的重要源泉。
近年來,我國勞動教育還存在一些問題:社會、學校以及家庭對勞動教育問題不夠重視,甚至長期忽視勞動教育;學生的主觀勞動意識基本缺失,將重心放在文化課業方面,普遍的心理狀態是“只要學習成績好,其他都靠邊”。目前,學校許多學生的通病是“四體不勤,五谷不分”。不僅如此,學生的認知中甚至還出現了好逸惡勞、不勞而獲、喜歡炫富、熱捧低趣網紅等不良價值觀念。這種扭曲的價值觀亟待在勞動教育過程中加以引導和改正。而學生的勞動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絕不能缺席。
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非遺的傳承與發展是文化自信的重要體現。草編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是以各地生長的草,經過折、卷、編等技法,編織出鞋、筐、簍、帽、包等生活日用品。蘇州大學第二實驗學校(以下簡稱“我校”)郊區是玉米地,秋天,田間地頭都是廢棄的玉米皮,把它作為課程資源進行開發利用,形成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可以有效發展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在開展勞動教育的同時達到傳承草編藝術的目的。
草編盡管歷史悠久,但是隨著工業化的發展,這門藝術瀕臨失傳。草編已經遠離學生的實際生活,學生都不知道草編為何物。綜合實踐活動課只有讓學生了解草編文化,才能激發學生對草編藝術的興趣,進而產生認同感。
課堂上,教師可以先戴一頂草編的帽子,告訴學生這是用玉米皮編的。然后,教師再出示草編的包、簍、鞋、帽子、花等,讓學生大開眼界。教師順勢介紹草編的歷史,讓學生都為草編傳統文化而驕傲,將文化自信深植學生心中。教師可以告訴學生,隨著時代的發展,這門非遺藝術面臨失傳的風險,目前只有少數的民間藝人在傳承和堅守這項工藝。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觀看采訪民間藝人的視頻,看完視頻后說說自己的感受,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
勞動是人類最基本的體力活動,勞動教育是社會主義教育的一部分,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勞動教育的基本原則。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學生的勞動教育十分必要且意義重大。
秋天是玉米成熟的季節,教師帶著學生到農戶家里體驗收玉米、扒玉米皮等勞動,學生的興致頗高。在玉米地里,學生比賽似地爭著搶著把玉米棒抱到農戶家的院子里,雖然累得大汗淋漓,但都非常積極、興致高昂。學生甚至開始比誰手上起的繭子多,誰身上被蟲子咬的紅包大,這種看似抱怨的玩笑,無不流露出學生體驗勞動后的快樂和滿足感。教師順勢引導,讓學生看看農民黝黑的皮膚、滿手的老繭、一身的泥土,再讓學生想想一日三餐的保障從哪里來。這種勞動和教育相互結合、相互滲透的引導,真正提升了勞動教育的效果和質量。
在這次收集玉米皮的活動過程中,學生體會到了勞動的艱辛,轉變了對農民、農活的態度,認識到“勞動是光榮的,只有勞動才有收獲。不管任何時候,都要尊重勞動人民,珍惜勞動成果。新時代的學生更要擁有一顆熱愛勞動、敬畏勞動人民的誠摯之心”這一正確的觀念。
草編技法很多,教師可以從基礎的三股辮子開始。為了幫助學生克服畏難情緒,教師先給班上一位長發女生編了三股小辮子。然后,教師給學生發玉米皮編制的三股辮子,讓學生將其拆了再還原,探究編織技法。可是,學生真正編織起來就不那么簡單了,接茬不是粗就是細,還容易掉。于是,教師就錄制了微課,讓學生反復播放、學習。要想把辮子縫成一個包,不僅要做到每一圈都不能出錯,還要“步步為營”。學生拆了編,編了拆,縫了很長一圈才發現寬窄不一致。于是,學生只好剪了再縫。就在一次次試錯、糾錯的過程中,學生明白了一個道理:只有像僧人般的禪定,才能篤定地完成一件草編作品。
在學生學會三股辮子技法后,教師就可以加大難度,讓學生學習五股辮子、七股辮子的編織方法。在草編的勞動過程中,學生明白了不能急躁的道理,因為急躁的結果就是前功盡棄。于是,學生有條不紊地嘗試復雜辮子的編織方法。如此,不僅學生的耐力得到了鍛煉,而且學生的意志得到了磨煉。
中國產業化正處于轉型的關鍵時期,實現從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和中國創造產業轉型升級,需要在辛勤勞動的基礎上完成創造性突破。傳統勞動已經很難適應信息時代的勞動需求,現在的市場需要具有創意開發的超級勞動者。而要適應這種變革,人類必須學會新的創造力。所以,只有進行創造性的勞動,教學才能幫助學生在未來的人生中實現自我發展。
在學生掌握草編的基本技法、學會編織傳統作品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裝飾原有的草編作品,縫上貝殼、亮片、蕾絲、毛球、羽毛,賦予草編時尚的元素。基于對吳文化的了解,民間藝人把蘇州當地的風情民俗融入草編中,用烙鐵在草編片上烙出蘇州園林,或用鐵絲擰出陽澄湖大閘蟹造型,再平編出一盞電子花燈。
現代的藝術思潮流派及后現代主義是一場美學革命。羅恩菲德認為:“藝術只是一種達到目標的方法,而不是一個目標;藝術教育的目標是使人在創作的過程中,更加富有創造力,而不管這種創造力施于何處。”教師把后現代主義觀念融入草編教學,可以開拓學生的創新理念和創新思維。
當學生的自我意識增強后,草編作品的實用性和愉悅性已不能滿足學生的內心想法。此時,教師可以融入后現代創作觀念,引導學生關注自然環境以及人類命運共同體。一是以“一帶一路”為主題進行創作,通過作品呈現出不同文化的相互融合和共同發展。二是以“環保”為主題進行創作,以小組的形式合作編織各種魚和水,表達對環境污染的關注與擔憂。三是以“疫情防控”為主題,把創作藝術融入其中。這樣,作品不僅蘊含了對生命的敬畏,對醫護工作者的尊敬,而且讓學生對生命有了新的認知和解讀,也讓學生真正體會了民族責任感和民族擔當。
為了反饋勞動成果,教師采用了多元展示方式,讓學生分享勞動的喜悅。例如,每當學生編織完成一件草編作品時,教師可以給學生的作品拍照并發到家長QQ群里,讓家長給學生點贊。而家長也可以把孩子的作品分享到朋友圈,讓更多的人看到。學生得到大家的鼓勵和好評,自然能充分調動他們的動手能力,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隨著學生的草編作品越來越多,學校還為學生開設草編展廳,讓師生在文化藝術節上都能欣賞到學生的草編作品。為了讓學生的草編作品走出校園,教師把學生的草編作品拍成照片給各級刊物投稿。學生的草編作品不僅能發表在刊物上,還有相應的稿費,這大大提升了學生對草編的興趣和熱情。
此外,教師還可以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各級各類比賽。例如,我校學生的草編作品先后獲得省市多個獎項,斬獲2019年“全國第六屆中小學生藝術展”一等獎的殊榮。這不僅激勵學生精益求精地編織作品,進行個性化創新,賦予草編潮流的元素,而且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體驗。
教師也可以把德育滲透進草編里,組織學生進行草編義賣,用所得善款購買面包、雞蛋、襪子等,然后將其送給敬老院的孤寡老人。這可以有效培養學生養成愛老敬老的傳統美德和高尚品格。總而言之,在非遺草編傳承中融入勞動教育,學生不僅學會了草編技法,提高了學習興趣,而且在編織過程中實現了勞動育人的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