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永平
(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第三中學,甘肅武威,733206)
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教師需要從調(diào)動情感入手,切實引學生入情入境,讓學生通過心靈與詩詞內(nèi)核的撞擊,產(chǎn)生由內(nèi)而外的心靈贊嘆,不斷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激活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對于古詩詞的教學,教師不僅需要加強語文功底,還要以新穎的教學形式點燃學生學習古詩詞的熱情,讓學生愛上古詩詞。古曲今唱,可以熏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
作為中華文化瑰寶的古詩詞,具有特殊的文學表現(xiàn)形式,短小精練、蘊含豐富內(nèi)涵,其韻律美與節(jié)奏感都極具藝術(shù)性。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詞的初步感知,首先,教師應進行示范朗讀,為學生奠定朗讀的基調(diào)。教師全情投入詩詞朗讀中,精準把握詩詞基調(diào),掌握好節(jié)奏韻律,既能通過語言詮釋詩詞的美妙與意境,又能感染學生,激起他們模仿朗讀的興趣,撥動他們情感的心弦,喚起他們參與朗讀的欲望。讓他們以教師的示范性朗讀為模仿對象,全身心投入其中進行模仿朗讀。[1]
比如,在深情朗讀李清照的《聲聲慢》中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時,教師通過范讀演示疊詞重復的節(jié)奏,讓學生感受到作者凄慘的處境。這字字句句的徘徊婉轉(zhuǎn),表現(xiàn)了詩人的低迷與凄楚,極具音樂美、藝術(shù)美。學生通過吟誦,可以從初次感知到逐步深入體驗詩人的情感,再通過教師的指導與點撥產(chǎn)生與詩人的情感更為貼近的情感,從中體會別樣的詩詞韻味。吟誦非常有利于學生掌握誦讀技巧,提高誦讀能力。
又比如,在教學《泊秦淮》這首古詩時,教師應著重考慮如何讓學生融情入境,將《泊秦淮》的韻律美、意境美充分地誦讀出來。教師引領學生在淺吟低唱、緩歌慢吟中切實體會古詩詞中所表達的客觀現(xiàn)象,揭露詩人內(nèi)心豐富的思想情感。學生體會到詩人的心情,充分欣賞詩人創(chuàng)造出來的詩詞的文學造詣,以及詩人通過寥寥數(shù)字高度凝練出獨有的心聲和處境。學生吟誦詩歌時,教師要認真傾聽,指導他們準確把握整首詩的節(jié)奏,哪個關鍵字需要讀重音,體現(xiàn)詩人情感的關鍵詞是否需要低沉發(fā)音,以增強深沉感。歡快的詩詞語句,能從語言中自然流淌出輕快與愉悅之聲,而坎坷悲戚的情感則要在抑揚頓挫中體現(xiàn)出曲折。對于初中生來說,學習古詩歌就是從誦讀開始的,他們將自己的強烈感情傾注于誦讀中,能夠切實地體會到詩中詩人熾烈的情懷。為了激發(fā)學生吟誦的興趣,讓他們逐步進行入情入味的吟誦,教師可以設計朗誦比賽,先進行小組中的個人賽,再由小組選舉出參加全班總決賽的學生。朗誦比賽提供了一個人人都能參與的誦讀平臺,讓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調(diào)動自我的情感,通過文化積累,提高人文素養(yǎng)。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注重整體詩詞的誦讀,不僅要誦讀內(nèi)在意義、把握節(jié)奏和語調(diào),而且要融情入境,加深角色的代入感。
古詩詞的教學目標之一是培養(yǎng)初中生對古詩詞的鑒賞能力。這其中除了誦讀能力,還包括賞析以及遷移能力,即能夠?qū)旁娫~的藝術(shù)形式、所體現(xiàn)的意境以及人物形象等進行鑒定。[2]例如,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讓人聯(lián)想:月圓之夜,望月抒懷,清冷的世界里,獨在異鄉(xiāng)的“我”久久停駐,游子之腳步飄來飄去,如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生命里缺少根的助力……之后,教師引領學生再次解讀《靜夜思》,讓學生找準“月”之意象,獲得解讀詩詞的自由,放飛自我的想象力,了解詩人游蹤不定感慨后的思鄉(xiāng)之情:故鄉(xiāng),是與自己血脈相連的地方,腳步再遠、身影再遠,始終追尋的是故鄉(xiāng)的土地。讀者是借助一些外部形象以及動作神態(tài),從中獲得作者的言外之意,真正體味古代詩人的內(nèi)心情感。所以,在引導學生進行詩詞意境的賞析時,教師首先要對詩人的創(chuàng)作背景進行介紹。只有了解詩人的創(chuàng)作背景,學生才能理解和把握作品的意境。
比如白居易的《賣炭翁》,對關鍵詞句的把握,需要學生借助深刻理解意境與主題的抓手。學生弄清這一抓手,自然會理性地看待黑暗社會背景與疾苦人民的鮮明對比。學生只有深入品讀詩詞、感悟詩詞,才能準確地把握其中的關鍵詞句。古詩詞中運用的修辭手法較多,如對偶、起興、比喻,這是形象性與抒情性的需要。學生按照一定的修辭手法理解古詩詞所指的具體意象,將更為準確地理解詩句的深刻內(nèi)涵,深入感受和體悟作者的感情。感悟詩詞意境,并不是粗枝大葉地一眼而過,而是細思細品、咀嚼反芻,同詩人一起看山看水、望月抒懷等,讓詩詞的內(nèi)蘊入心入腦,切實領略景物之襯托情感的表現(xiàn)力。
在詩詞講解的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以學生預習的狀況為教學基礎,讓學生認識整首詩詞的創(chuàng)作來源,理解詩人生活的社會背景和寫作背景。例如,在《天凈沙·秋思》一課中,教師以設計問題任務為切入點,促進學生對整首詞的理解。“在這首詞中你是通過哪些景物品味到秋意的?這首詞整個的情感基調(diào)是什么?最后的‘小橋流水人家’表達了詞人怎樣的一種情懷?是否與整個詞的畫面不太協(xié)調(diào)?你有什么看法?詞人先抑后揚,他的思想感情經(jīng)歷了怎樣的變化……”學生在思考問題的時候逐步深入探究,從中感悟詞人創(chuàng)作詩詞的深意與方法,即“一切景語皆情語”。
為了深化學生對表達思鄉(xiāng)之情的古詩詞的認識,在延伸環(huán)節(jié),教師要求學生列舉相關古詩詞,充分體會詞人殊途同歸的情感表達。不僅如此,學生還能遷移、調(diào)動原有的知識,豐富和補充新知識。此外,教師可以讓學生小練筆,對古詩詞進行改寫,進一步理解詩人的真實情感。根據(jù)學生的練筆習作,教師可以組織課堂展示和交流活動,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拓展學生思維的深度與廣度,讓學生在對詩詞的解讀中獲得自我思想和意識的凈化。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將所思所想付諸筆端,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師可以根據(jù)古詩詞的特點播放古典音樂,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古詩詞中的一景一物。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走入詩歌世界,徜徉于詩歌的美妙中,可以感受古詩詞的魅力,逐漸培養(yǎng)終身學習古詩詞的良好習慣。
角色體會是古詩詞教學引領學生融情入境的一種方法。為了能夠讓學生更加深入地融入古詩詞的情境中,教師需借助一定的教學方法,以感同身受的方法,讓學生深入了解古詩詞。當讀者情感與文本情感相碰撞時,便會產(chǎn)生智慧的火花,為深入解讀古詩詞打通道路。教師讓學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設身處地地認真思考,學生必然會站在角色的立場了解整個古詩詞的意境。學生只有深刻了解角色,才能明白作者在此情此景之中究竟想的是什么,感受的是什么。
在投入扮演或跟隨進入古詩詞具體的故事情節(jié)中,有的學生扮演的是詩人本人,有的學生扮演古詩詞中的其他角色,一方面理解和把握古詩詞,體會詩人的真情實感,另一方面深刻地理解詩人在刻畫人物形象時的心理特征。在具體的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可結(jié)合教材內(nèi)容確定學生扮演的角色,組織學生就全文進行模擬,或?qū)δ骋粋€片段進行模擬。學生既可以單人進行角色扮演,又可以互換角色進行體驗表演。通過對角色的模仿和理解,學生融情入境后,體會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感的高度相融,既觸摸到文本意境的內(nèi)核,又獲得熏陶與滋養(yǎng)。
比如,《石壕吏》是一首具有現(xiàn)實意義的敘事詩,全文僅有一百多字,但呈現(xiàn)了一個完整的故事。精練概括的120個字,字字在講述情感,句句在敘事,無不體現(xiàn)詩人心中的一種義憤。為了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這一古詩,教師鼓勵學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理解其內(nèi)涵,學生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對內(nèi)容進行編排,選擇扮演老婦人與差吏的角色。扮演老婦人的學生需要把握詩中對老婦人訴苦細節(jié)的刻畫,而扮演差吏的學生則要將其窮兇極惡的形象表演出來。學生抓住了老婦人和差吏兩個角色的特點,所以在表演時惟妙惟肖,使古詩情境特色凸顯,富有感染力。由此,學生通過角色扮演體會當時社會的黑暗,觸摸到詩人情感中的義憤填膺。
總之,古詩詞教學需以傳承與發(fā)揚我國古典文化為根本,引導學生努力尋找根文化,不斷從中汲取精華,獲得心靈的滋養(yǎng)以及精神的皈依,激發(fā)學生產(chǎn)生對民族文化的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