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芳,周 嬋
(廣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廣西桂林,541006)
近年來,我國不斷強調培養創新型人才。人是科技創新最關鍵的因素,國家對創新人才的需要促使教育要進一步改革,創新教育方法。[1]在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創新”。在謀劃“十四五”時期發展路徑時,全會進行了一系列規劃,把“創新”放在首位來強調,在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上,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2]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各個領域響應國家發展的新策略,在人才培養方面重視創新教育,致力于保證人才培養的質量,創設有利于人才成長的創新環境。
關于“創造力”這一概念,國內外研究者對其理解和定義并不統一,創造包括一定的創造性的環境與實踐過程、具有創造性的人和獨創性的成果。[3]創造力反映出人類的獨特性,表現在生活中的各個方面。科學的進步、藝術審美以及技術的創新都離不開創造力。提高創新能力是科學研究一直追求的目標,科學研究也必須跟隨時代的發展而變化。與創造性產品相比,研究者更需要探究的是這一產品的產生過程以及影響其產生的各種因素。創造性思維與認知能力的關系是緊密的,環境與認知都是影響創造性活動完成的因素。隨著對認知行為與心理研究的不斷深入,以及認知神經科學這一新興學科的發展,研究者不斷探索個體的認知機制,以更好地認識人本身,探索人更大的能動性。因此,對行為產生的認知機制的研究成為學者的研究重點。
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研究者越來越關注創造力的認知層面,嘗試探究創造力的發生機制。認知抑制能力作為認知控制的一個子成分具有高級認知功能,能夠幫助個體避免干擾信息帶來的負面影響,將有限的注意資源保持在目標刺激或任務上,從而使認知資源被更有效地應用,提高工作效率。認知抑制在學習、記憶、推理和問題解決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梳理了認知抑制與創造性思維的研究及其相互關系,從而得出兩者對創新教育的啟示,以為今后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提供新思路。
創造性思維是指個體重新組織已有的知識經驗,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創造出新的思維成果的思維活動。創造性思維過程包括準備、醞釀、豁朗、驗證四個階段。創造性思維的特點在于它的新穎性和獨創性,其主要成分是發散思維。但創造性思維并不僅僅局限于發散思維,它并不是某一種思維,而是多種思維的綜合。吉爾福特認為發散思維具有流暢性、變通性和獨創性的特點,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
創造性思維活動是新穎的、獨特的思維過程,具有獨創性、多向性、獨特性、靈活性和綜合性的特點。獨創性指個體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以新的角度和新的方法來思考,在原有基礎上提出新穎獨特的想法。多向性指當個體面臨某一情境或解決某個問題時,思維能夠發散。具有創造性思維的個體不受某一個觀念的限制,而是能夠跳出問題,整體思考,以多個方向、新的角度擺脫思維定式。個體將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從外界接收的暫時性信息加以整合,從而創造出新的形象或觀念。創造性思維的獨特性主要在于求異思維,個體所創造出的產品具有明顯的個體差異,這是個體在創新和創造過程中目標導向的結果。創造性思維的靈活性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思維的縱向延伸,探究產生原因;二是逆向思考,關注問題的對立面;三是橫向思考,聯想與當下的類似情景或經驗以及事物間的相似處。創造性思維不受時間、地點的局限,正是因為這樣的靈活性,個體才能在具體的學習中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創造性思維并不是指某一種思維,而是多種思維的集合,具有很大的跨越性。個體無法準確感知思維的進程或思考過程的具體步驟,其更多的是利用歸納和推理對頭腦中已有的知識與表象進行概括和整合,把握其作為部分或整體的特點。
Groborz、Necka使用發散性圖形任務研究創造力的結果與Stroop和Navon所測的抑制控制能力之間具有明顯的正相關關系。[4]張麗華、沈德立認為教育者可以考慮想象、好奇心、學習興趣、聯想及靈感等方式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5]如今,人們開始有意識地將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與學科教學活動有機結合起來,以達到對學生進行綜合培養和訓練學生知識技能遷移的目的。除此之外,教師在教授新知識后,注重對學生自我知識體系的建構,目的在于促進學生進行自由探索、自主學習。胡曉紅研究發現,目前應用最廣泛的教學策略包括具有指向問題的探索性教學、圍繞自主學習而展開的研討式教學以及追求學以致用的研究性實踐型教學策略。[6]
認知抑制是指個體在進行當前任務時,防止其他信息或加工進程干擾目標任務完成的能力,能夠幫助個體將更多的注意資源分配在目標任務上,以避免被其他無關刺激影響,防止注意的脫離或轉移。在選擇性注意、注意窄化以及持續性注意等認知機制的研究中,認知抑制起重要作用,是主要的研究內容。抑制控制是認知控制的核心成分之一,抑制包括抑制與當前任務無關的干擾刺激。前攝抑制指提取信息時阻止先前與任務相關但現在與之無關的信息進入工作記憶。抑制優勢反應指有意識地抑制熟悉的、自動化的反應。[7]
認知抑制功能通常使用任務沖突范式進行測試,常用的實驗范式包括Stroop任務、Flanker任務、n-back任務、GO/NO-GO任務、返回抑制范式等。這些沖突任務要求被試抵制其他干擾信息,盡可能地又快又準地對刺激做出按鍵反應,評估指標為正確率和反應時。
Diamond認為認知控制使人們能夠靈活地協調自我認知和行為,以實現既定目標,包括個體在面臨沖突任務和優勢反應突然出現時。[8]認知抑制作為認知控制的成分之一,能夠降低無關刺激的激活水平,從而保證任務的順利進行。Laurenson、Gorwood、Orsat與Groborz、N?cka的研究發現,stroop任務能夠有效測定認知抑制,如果stroop效應較小,則說明個體的抑制控制能力強,此時,個體對分心刺激特征、干擾過程或心理活動只需較小的努力就可抑制住。相反地,如果stroop效應較大,則說明個體的抑制控制能力較弱,此時,個體在抑制無關信息的過程中需要付出較大的努力或較多的時間。[9]
認知抑制水平的高低對創造性思維的影響如何?對此,以往研究出現了觀點不一致的現象。認知去抑制假說認為低認知抑制水平有助于思維的發散,生成創造性的觀點,其強調了創造性思維的自動化過程。[10]但認知抑制假說認為具有高創造性的個體的認知抑制能力水平高于低創者,其強調了認知控制的作用。王彤星的研究結果顯示,高認知抑制者更富有創造力,其思維更靈活、成果更具獨創性,不同認知抑制能力的個體進行創造性任務時的區別集中在頂枕區,高、低認知抑制者的頂枕區在同步化上的表現相反,高認知抑制者同步化減少,而低認知抑制者同步化增多。[11]白學軍、姚海娟等人考察高、低科學創造力的stroop效應,研究結果發現,stroop效應顯著,但低科學創造力組的stroop效應明顯高于高科學創造組,前者反應時干擾效應量明顯低于后者,結果支持認知抑制假說,證明了高創者的認知抑制能力強于低創者。[12-13]Martindale通過多用途測驗、遠距離聯想測試以及想象故事的額定創造力來衡量個體的潛在創造力,結果發現,創造力與原始認知的使用有關,這可能是認知抑制的作用。[14]
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與領受,而是以學生為本,為學而教。教育者需要對教學形式和教學手段大膽創新,創造學習環境,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學生要掌握更深奧的知識就必須整理和歸納已掌握的知識,并且在原有基礎上有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即對已學到的知識和信息進行創新,防止思維定式以及刻板印象的影響。創新思維是創造力發揮的前提,國家2035年的遠景目標之一是建成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當今社會的快速發展也在提高對大學生的能力要求。因此,大學生如何適應社會的發展變化成為重要問題。創新教育要適應大學生學習與發展的需要,以應對未來的就業形勢、社會對綜合性人才的新需求以及國家對科技開發與創新的需要。
過去的教育理念重視對知識的傳遞與理解,忽略了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大學生雖然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但在實際學習和工作中面對具有沖突的任務時仍然無法脫離固有的思維模式,在完成任務時難以抑制環境及周圍人事物的干擾,從而降低學習與工作的效率。此外,高校對大學生能力水平的評估方式有限,多以課程成績為準。由于創造性思維與認知抑制能力呈正相關,因此,教育缺乏對學生思維的引導不利于學生認知抑制能力的發展與自主思維的發散,學生的獨立探索與自主學習也難以收獲創造性的成果。因此,首先,學校有必要打破固有的教育模式,在校園營造創新氛圍,建設良好的創新環境,積極宣傳創新教育理念,為大學生組織校園創新活動,激發和建立其創新意識,使其在活動中理解創新思維對實際學習或認知作業的重要性,提升大學生對干擾的認知抑制能力,以靈活處理沖突事件。其次,學校要為大學生提供可展現創新思想的活動平臺,建立創新水平評估制度,合理有效地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思維,鼓勵學生進行多角度、多方向的思考,以收獲創造性成果。
目前,我國高校雖然已經普及使用多媒體等工具創新課程教學方式,但傳統的以教師和教材為中心的教育模式占比依然很大。創造是在原有知識經驗之上重新建構而產生新的成果,高認知抑制水平能夠幫助學生在創造過程中靈活協調自我認知和行為,避免僵化地應用所學的知識與技能,從而形成自主解決問題的思維。因此,學校可以通過設置多門交叉學科,為學生搭建可將本專業的知識、技能與其他學科內容進行有效串聯的平臺,以學生為中心,擴大其對知識的認知范圍,激發學生多方向、創新性地重構已有的知識經驗。另外,學校可在此過程中培養大學生的自信心,鼓勵學生將學習到的思維方式運用在實際的學習工作之中,不斷完善個體的干擾抑制機制,以實現良好的學習遷移。
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在為大學生提供實踐技能操作機會方面缺乏平臺。在大數據時代,大學生的自主創新意識受到挑戰,此時,學校要解決網絡與教學的矛盾沖突,避免互聯網的干擾變得愈加困難。因此,學校應打造不同領域、不同難度的教學活動模式,建設創新教育基地,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增強其觀察能力,豐富其想象力,幫助他們在創造的過程中學會分配有限的注意資源,在學習中避免無關刺激的干擾、克服刻板印象及功能固著的負面影響。學校應完善心理教育建設,采用認知心理實驗模型來強化學生的認知思維,如雙作業任務等,以鍛煉學生的認知抑制能力,并通過不斷的實驗練習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活性,促進其創新思維的發展。
有針對性地進行認知訓練對生活和學習具有重要意義。在問題解決過程中,學生會受原有知識經驗、思維定式、功能固著、個人的人格特質與情感和動機以及聯想等因素的影響,要順利解決問題就必須訓練和強化創造性思維,靈活地、多方面地思考問題,以更準確、更快的方式找出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學習離不開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對知識的遷移。根據認知抑制這一高級認知功能與創造性思維的關系可知,在認知沖突任務中,認知抑制能力與創造性思維呈正比,學生可以在認知沖突任務中有意地控制或調節自己的認知,將更多的注意資源分配到目標任務上。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認知控制能力,從而鍛煉創造性思維。因此,在專業學習及問題解決過程中,高校要創造良好的環境,幫助大學生避免干擾信息,使其有意識地將注意集中在目標任務上。創新教育在培養大學生創新思維、幫助大學生專注專業學習以及探索問題的解決方式上意義重大。